王軍
摘要:本文從同伴評價的定義以及對學生所做的幾次課堂活動后的問卷調查出發(fā),探討了將同伴評價引入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學的可行性,得出結論是肯定的,并對研究所發(fā)現的問題做了初步總結。
關鍵詞:同伴評價;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學;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50-0196-02
一、前言:同伴評價
同伴評價這一術語最初是Graves(1978)在介紹過程寫作模式時提出來的,他指出同伴評價是學生內化寫作,掌握寫作技能的一個重要途徑。Chaudron(1984)提出了同伴評價的幾大好處:學生可以通過互相評價而互相學習;同伴的反饋比教師一個人的反饋含有更多信息量,更讓學生增長知識,通過同伴評價,學習者意識到自己的作文除了老師還有更多的讀者,他們對寫作的態(tài)度和對寫作的認識也會因此而產生積極的變化。
而筆者探討的重點則在于如何將同伴評價引入英語專業(yè)的其他課程(如綜合英語、視聽說等)的課堂活動中,使同學們能夠更完全地參與活動并得到相對客觀公正的評價。這里的同伴評價是學習性評價的一種,更多指客觀評價,即學生對彼此課堂活動表現所給予的評分。筆者所關注的問題是:同伴評價可否作為一種教學模式被引入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學?什么樣的課堂活動適宜采用同伴評價?評價標準怎樣來制定?
二、課堂操作范式和問卷調查
1.研究對象。筆者選擇了自己所在高校的英語專業(yè)二、三年級各1個班,中文學院對外漢語教育專業(yè)二年級1個班共3個班的104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這些學生90%來自于廣東地區(qū),女生占絕大多數,男生只有9人。在本研究開始之前,只有英語專業(yè)二年級的班級開展過同學評分活動,而其他兩個班沒有,對于他們來說,同伴評價是一種新鮮的學習體驗。3個班的課程不同,分別是視聽說、聽說和綜合英語。
2.研究步驟。筆者在3個班都開展了影視配音活動,而在綜英班又另外開展了段落試講活動,而這個班在前一學期還開展過一次課文續(xù)寫續(xù)演活動。筆者在開展這些課堂活動的同時進行了同學評分活動,具體操作步驟為:將全班分成若干小組(一般是6~8個),每組選舉一個小組長來計算小組平均分,筆者提前準備好印有評分標準和分數等級的紙條,在活動開始之前發(fā)到每一位同學手中,并要求他們寫上各組的名字以及所屬的小組號。筆者的要求是讓他們認真地觀看同學的表演并給予公正的評分,最后評分的紙條都要上交,沒有給予評分的同學要作缺勤計。筆者的目的是通過一定的強制性保證每一位同學都要認真參與活動,事實證明,學生對這個評委的工作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評分很仔細。筆者規(guī)定評分只評別的組,不評自己這一組以保障公正性。每一組表演完之后,筆者會留出3~5分鐘時間算分、提問、討論或休息,在這期間,各小組長會算出該組的平均分,最后這些小組平均分會由學委或者班長或者筆者自己來統(tǒng)計出班級平均分,一般情況下只需要幾分鐘。如果1個班被分成6個組的話,每個組都會得到5個小組平均分和1個班級平均分,最后以班級平均分決定勝出的小組,該小組會有相應的獎勵,其成員還要發(fā)表獲獎感言。
活動結束后,筆者根據課堂活動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如下問卷并發(fā)放給3個班的同學,收上來有效問卷96份。
(1)你接受由同學評分嗎?
(A.Yes B.No C.dont know)
(2)你相信同學評分的公正性和客觀性嗎?
(A.Yes B.No C.dont know)
(3)如果由同學評定你的學期成績,這部分占總成績多大比例比較合適?
(A.10%或以下 B.10%~30%
C.30%~50% D.50% 以上)
(4)我認為自己給同學的分數是非??陀^公正的。
(A.Yes B.No C.dont know)
(5)我很清楚怎么給同學評分。
(A.Yes B.No C.a little D.dont know)
(6)給同學評分讓我更認真地去聽他所講的內容。
(A.Yes B.No C.dont know)
(7)我認為教師應該對評分標準有一個統(tǒng)一規(guī)定。
(A.Yes B.No C.dont know)
(8)我認為這個評分標準應該由老師和同學一起制定。
(A.Yes B.No C.dont know)
(9)我認為只要自己的評分標準前后統(tǒng)一就行了,不用硬性規(guī)定。
(A.Yes B.No C.dont know)
(10)我認為同學評分比教師評分更客觀公正。
(A.Yes B.No C.Same D.dont know)
(11)同學評分更能調動我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
(A.Yes B.No C.Same D.dont know)
(12)同學評分比教師評分更能促進我對自己的表現進行反思。
(A.Yes B.No C.Same D.dont know)
統(tǒng)計結果:
3.數據分析。(1)問卷表明絕大部分學生都能接受同學評分(84.4%),并相信同學評分的公正性(63.5%),對自己評分的公正性也有一定的信心(72.9%)。他們認為同學評分更能調動其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58.3%),“給同學評分讓我更認真地去聽他所講的內容”(78.1%),“比教師評分更能促進我對自己的表現進行反思”(50%);“用課堂的時間進行同伴的評價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評價的技能,也可以使學生與同伴及教師共同討論學習中的不確定的內容,也會使學生對自己學習有更多的參與感。”“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在某種意義上可以實現過程教學和社會建構教學的理念?!保?)在一些大型的課堂活動中,同學評價比教師評價更有效率。在筆者操作的課堂活動中,一般活動完成后的幾分鐘內,學生就可以及時得到一個他們本次活動表現的分數,而這個分數等級90%的情況下和筆者心目中的分數等級一致;而且學生對于活動的自我總結以及互相之間的討論交流態(tài)度積極;同伴評價不能代替教師評價,但可以和教師的期末評價(如試卷)結合起來,對教師評價進行有效補充,在學期成績中占據一定比例,57.3%的學生認為這個比例不能高于總成績的30%。(3)同伴評價并不意味著節(jié)省了教師的評價時間,相反這種課堂操作模式給教師帶來了更高的挑戰(zhàn):首先,教師在制定評價標準時要對評價項目有相當清楚的認識,能夠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教授和培訓(本次問卷中,只有41.7%的學生表示“很清楚怎么給同學評分”,50%的學生是“a little”,說明他們對于評價標準的理解以及自身的評價能力信心不足);其次,教師要能及時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學生一起改進乃至制定一個公平公正的標準(在調查中,76%的學生“認為教師應該對評分標準有一個統(tǒng)一規(guī)定”,在有過評分經歷的英語專業(yè)綜英班,這個數據高達96.2%,而85.4%的學生認為“這個評分標準應該由老師和同學一起制定”);最后,在評分活動結束后教師要能及時反饋,這時教師的主觀評價能夠保持學生對課堂活動參與的積極性和方向感。(4)課堂同伴評分一學期以1~2次為宜,從問卷中可以看出有過3次評分體驗的綜英班表現出低于平均的接受度,只有61.5%,而3個班的平均值是84.4%,原因就在于對活動失去了新鮮感。而第1次進行評分活動的視聽說班和聽說班則表現出相當大的接受度,分別為97.2%和88.2%,對于同學評分的信任度也較高,分別為83.3%和61.8%。
三、結論
將同伴評價引入課堂教學活動是可行的,對于某些課堂活動同學評價比教師評價更有效率;同伴評價適用于需要全班同學作為觀眾的大規(guī)模的課堂活動,如課前報告、課文段落試講、課文續(xù)寫續(xù)演、影片續(xù)演、影視配音、課堂演講、辯論等等,評價的標準最好由教師和學生一起來制定,并在活動前有相關的培訓,活動后有討論和總結。
本次研究有很多不足:(1)對學生之間的主觀互評研究不夠,雖然采用了“同伴評價”這個術語,但內容更多限于客觀評分;(2)在設計問卷時沒有參考到更多有價值的量表,只是由筆者根據幾次課堂活動的情況自行設計,科學性不夠;問卷選項格式設計不足,收集時又過于倉促,導致有效問卷數量減少。以上問題都有待日后進一步的研究、探討和解決。
參考文獻:
[1]Chaudron C. The Effects of Feedback on Students Composition Revisions[J]. RELC Journal,1984.
[2]陳茂慶,名著閱讀與同伴互[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FLLTP),2013,(1).
[3]張文慧,學習性評價方法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