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海音
圖/昵 圖
中國豆腐
文/林海音
圖/昵 圖
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豆腐。做湯做菜,配葷配素,無不適宜??嗬彼崽穑S心所欲?!八鼭嵃?,是視覺上的美;它柔軟,是觸覺上的美;它香淡,是味覺上的美。”女作家孟瑤說,“它可以和各種佳肴同烹,吸收眾長,集美味于一身;它也可以自成一格,卻更具有一種令人難忘的吸引力?!?/p>
豆腐可和各種鮮艷的顏色、奇異的香味相配合,能使櫻桃更紅、木耳更黑、菠菜更綠。它和火腿、鰣魚、竹筍、蘑菇、牛尾、羊雜、雞血、豬腦等沒有不結(jié)緣的。當(dāng)你忙碌或缺乏食欲的時候,做一味香椿拌豆腐,或是皮蛋拌豆腐,都十分可口。時間允許,做一味麻、辣、燙三者兼?zhèn)涞穆槠哦垢?,或煎得兩面焦黃的家常豆腐,或毛豆燒豆腐,綠的碧綠,白的潔白,只顏色就令人醉倒了。假如就一碗蒸得松松軟軟的白米飯,只此一味,不令人生厭嗎?它像孫大圣,七十二變,卻傲然保持本體。
江蘇有句諺語:“吃肉不如吃豆腐,又省錢又滋補?!倍垢牡鞍踪|(zhì)含量是牛肉和豬肉的一半,但是價錢卻便宜多了。豆腐的脂肪是植物性的,和肉類所含的動物性脂肪不同,吃了不會引起血管硬化或心臟病等。難怪有許多人說豆腐是“植物肉”了。又因為它含極少量碳水化合物,所以也適宜減肥的人吃。豆腐中的鈣含量和牛奶相同,特別適合孕婦和發(fā)育中的嬰幼兒吃。
慈禧太后駐顏有術(shù),每天都要吞珠食玉。據(jù)民間傳說,御膳房有蒸鍋49口,每口鍋里放鑲珍珠的豆腐,49天可以蒸爛。49口鍋輪番蒸,慈禧太后就每天可以吃到一味潤膚養(yǎng)顏的“珍珠豆腐”了。
豆腐是漢文帝時代淮南王劉安發(fā)明的。宋時,豆腐漸見普及,亦成為普通的食品。但除開特殊的情形外,尚未成為士大夫的食品,只有下層百姓食用。清代開始,豆腐普及于上層家庭,有時調(diào)理成帝王專用的高級豆腐。宋犖七十二歲做江寧巡撫,剛巧康熙皇帝南巡。在蘇州覲見時,康熙見他年老,對他說:“朕有日用豆腐一品,與尋常不同。因巡撫是有年紀(jì)的人,可令御廚太監(jiān)傳授于巡撫廚子,為后半世受用?!?/p>
不同時代,豆腐的名稱亦異。古語將大豆叫作“菽”,《爾雅》稱為“戎菽”。豆腐又叫“菽乳”,還有“黎祁”或“來其”兩個名稱,可能是印度或西域系統(tǒng)的叫法。《清異錄》說“邑人呼豆腐為少宰羊”,可能是因為豆腐普遍成為肉類的廉價代用品。
豆腐在中國社會中,是貧苦老實和勤勞的象征。章回小說與舊劇中,也常喜歡安排一對孤苦無依的老婆老頭以磨豆腐為生,如《天雷報》里面的張元秀?!岸垢魇笔钦f美貌的貧家女,“豆腐官”是廉潔的官,因為俸給微薄,只可以吃豆腐。
烹調(diào)豆腐最有名的人要算是成都北門順何街的麻婆了。麻婆娘家姓溫,排行第七,小名巧巧,美麗出眾,偏是老天捉弄,在她臉上撒下一些白麻子,但仍不減她的美貌。她17歲那年,嫁給順記木材行四掌柜陳志灝。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四掌柜不幸翻船遇難。一月之間,巧巧就形銷骨立。小姑淑華看她孤苦伶仃,加上十年相依的感情,不舍得留下她的四嫂自行出嫁。姑嫂倆為了生活,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打開門戶。
姑嫂都能裁會剪,僅僅添了一張案板,裁縫店就立即開張。不到半年,生意冷淡下來。好在四掌柜在世時,那些常來他們店里歇腳的油擔(dān)子,看她們開了店鋪,每天又來歇腳,有些帶點米,有些帶點菜,沒有帶米帶菜的就在隔壁買點羊肉和豆腐,其余的人在油簍內(nèi)添點油,生火的生火,淘米的淘米,洗菜切菜,只等巧巧來上鍋一燒,就可飽餐一頓了。大家故意省下一口,就夠姑嫂早晚兩餐有余。這些誠摯的情誼,不但鼓舞了巧巧生活的信心,而且更使她練出一手專燒豆腐的絕技。
巧巧做的臊子豆腐,經(jīng)過眾口宣揚,聞名遐邇,凡是認(rèn)得女掌柜的,總是想方設(shè)法前來攀親敘舊,目的僅在想嘗嘗她做的豆腐。于是巧巧開店當(dāng)爐起來。嫂嫂剁肉燒菜,小姑擦桌洗碗,那時是光緒三十年。年復(fù)一年,由于操勞過度,姑嫂先后去世,而“麻婆豆腐”卻成了四川出色的名菜!
很少有人會吃膩了豆腐。作家梁容若回憶生長在沙土綿延的地方的情形,那里出產(chǎn)豆子,豆子的加工品自然也多。豆腐是天天見、滿街賣的東西。見慣看膩,無色無香,再加上家鄉(xiāng)豆腐常有的鹵水苦澀味兒,所以他從小就不喜歡豆腐。
到抗日時期,一個兵荒馬亂的殘冬深夜,平漢路的火車把他甩在一個荒涼小站上。又饑又渴,寒風(fēng)刺骨,突然聽到賣豆腐腦的聲音。梁容若擠在人堆里,一連吃了三碗。豆花的鮮味兒,麻油的芳香,燒湯的清醇,吃下去直像豬八戒吞了人參果,遍體通泰,有說不出的熨帖。心想:“行年二十,才知道了豆腐的價值。”
他回憶說:“北平的砂鍋、奶湯豆腐、臭豆腐、杭州的魚頭豆腐和醬豆腐干、鎮(zhèn)江的乳豆腐,我都領(lǐng)教過,留有深刻的印象。有一次還在北平的功德林吃過一次豆腐全席,那是一個佛教館子,因為要居士們戒葷,又怕他們饞嘴,就用豆腐作成大肉大魚的種種形式,雖然矯揉造作,從豆腐的貢獻(xiàn)想,真是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了?!?/p>
作家子敏說:“我對豆腐有一股溫情,它甚至影響到我的處世態(tài)度。人跟人相處,你不能蠻橫地要求對方的心情必須永遠(yuǎn)是春天。朋友難免失言、失態(tài)、失禮、失約。那時候,只有像豆腐那樣柔軟的心情,才能容忍對方一時的過失。朋友相交,夫妻相處,如果沒有‘豆腐修養(yǎng)’,很可能造成終身的遺憾。”
豆腐原是很平民化的食品。對我,它不只是這樣,它是含有深遠(yuǎn)哲學(xué)意味的食品。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
(馬小玉摘自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中國豆腐》一書)
“菜”字何時有了葷味
文/鐘 凡
如今上街買菜也好,在酒店點菜也罷,“菜”既包括素菜,也包括葷菜。但在古代,“菜”只有蔬菜之義?!安恕绷x的擴(kuò)大,與葷菜的價格下降密切相關(guān)。明代郎瑛的《七修類稿》說,東南沿海蚌肉“賤之如菜”。杜甫也有“異俗吁可怪,斯人難并居。家家養(yǎng)烏鬼,頓頓食黃魚”的詩句。魚比蔬菜更便宜,當(dāng)然“以魚為蔬”了。明代以前,并未把魚、肉等叫“菜”。把葷素都稱為“菜”,應(yīng)該源于清代袁枚的 《隨園食單》。在《隨園食單》中有:“滿菜多燒煮,漢菜多羹湯,均自幼習(xí)之?!边@里的“菜”既包括素菜,又包括葷菜。從單一的蔬菜到含有肉肴的“菜”的過程,魚、肉等葷菜價格低于蔬菜價格起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元 明摘自《百科知識》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