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鑫業(yè)
棉花以溫暖著稱
文/何鑫業(yè)
村子的東頭有一塊很大的棉花地,大得一望無際。
棉花沒開的時候,走夜路時,走著走著,不小心走進了棉花地,還以為是玉米地或者大豆地,捋一把葉子聞一聞,扎手,才知道是該死的棉花。
該死的棉花還有個該死的壞處,它不能當糧食。老人說,沒飯吃的那幾年,村里誰都傻想過,棉桃要是能吃就好了,滾圓滾圓的,有個尖尖頭,那是下嘴的地方。現(xiàn)在想想,那么多的棉桃,要是僅僅只能吃,爛在地里可怎么辦!
為什么會爛在地里?主要是這棉花地大。這么說吧,趕早起,你就扛著個鋤,不用耪地,你扛著鋤走就行,走到黑,沒準兒還沒走到棉花地的盡頭呢!還有,這棉花邪門,你想著它吧,它老不顯樣子給你看,懨懨的。你不想著它了,“哧溜”,棉桃結出來了;“哧溜”,棉花開出來了;哧溜,連棉稈子都被砍了,棉花地里空蕩蕩一片,害得你瞎想:誰干的?都是誰干的?都哪會兒的事啊?
最近的棉花地,離村莊也有一里路,可躺在炕上的老人,能把棉花地的東南西北、分分寸寸數(shù)得清清楚楚,仿佛棉花地就在炕沿,一探身子,一招呼,就信手拈來?!霸撍赖拿藁ǎ駛€兒把老張頭、李叔、王叔叫上,還有她嬸,再不頂,也得去打尖了!”這是在說,棉花的枝葉太盛了,會不結棉鈴,要打尖了。
打尖,就是整枝,把多余的枝打掉,讓風吹進去。打過尖的棉花地,像理過發(fā)的男人,頭皮青青的,鬢角推得高高的。風吹進棉花地,地里的棉花就像喝醉了酒,一波浪一波浪的。一只大鳥擦著男人的鬢角飛進去了,飛進去就不見了,等到飛出來的時候,由于太遠,看著像一只麻雀了……
楊樹是棉花的盟友。試想啊,再大的棉花地,沒有幾排楊樹,那簡直是失策,簡直是不懂得設計。況且,楊樹還是鸛和鷺鷥的婆家,飛累了就來歇歇腳。
棉花永遠不卑不亢,永遠慢條斯理,永遠只以溫暖著稱……打過尖的棉花地,你走進去,腳涼颼颼的。蹲下身子,看見的不是棉花地,而是一條一條的棉花的腿,就像千軍萬馬。
幾百年來,這棉花地,或者說這該死的棉花,還左右著村子里人們說話的方式。譬如:“今兒個咋啦?像棉花似的,軟不拉嘰,還扎手!”這明顯是對上眼的兩個男女在調情嘛—話頭子,是來自棉花。
即使一天沒活干,老人也情愿坐在棉花地頭,看看云,看看天,說說閑話:“一是一,二是二……世道再不濟,這棉花中,也沒有不說人話的!”而且,這個村子的所有人,即使不去棉花地的時候,腦子里也都想著這該死的棉花!
(周 周摘自《文苑·經典美文》201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