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愛『哄孩子』的辛站長
■張毅
辛“站長”總是很忙
“父母在遠方,身邊無爹娘。讀書無人管,心里悶得慌。安全無保障,生活沒希望……”這是陜西省富平縣流傳的一個形容留守兒童的順口溜,可謂十分生動。但在灣渡村,留守兒童的處境可和這順口溜說得不一樣。為啥?因為這兒有個“愛心驛站”,“站長”辛克斌積極利用遠教關(guān)愛留守兒童,讓這些孩子們的生活每天充滿了燦爛的陽光。
小辛是個大學(xué)生村官,前幾年剛到灣渡村時,迎接他的只有懷疑和冷眼?!斑@么點歲數(shù),能懂啥?”“估計就是走過場,來鍍金的。”冷言冷語讓他心涼了半截,但同時也激起了他的斗志:“一定得干出個名堂給大家看看!”經(jīng)過一番思量后,他覺得這遠程教育就是工作的突破點。于是,他撲下身子,一門心思鉆研遠程教育,等成了行家后,他依靠站點培訓(xùn)村民種養(yǎng)殖技術(shù),帶著大家養(yǎng)山羊、種果樹。別說,這遠教還真給力,小辛的辛苦沒有白費,村民們在遠教的幫助下都富了起來,這下滿村都信服他了。
小辛在村里站穩(wěn)了腳跟,但并沒有就此停步,而是一直琢磨著用遠程教育為灣渡村做更多的好事。他敏銳地發(fā)現(xiàn):村里外出打工的人特別多,剩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這孩子沒父母在身邊管著,日子一長,啥問題都出來了?!澳懿荒苡眠h教手段來幫幫這些留守兒童呢?”小辛逐漸有了主意。
說干就干。在村兩委的支持下,小辛弄起了一個遠教愛心驛站,自己主動請纓當(dāng)了“站長”,準備讓驛站成為留守孩子們的家。驛站開張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遠教平臺讓孩子們的功課不掉隊。小辛從遠教課件資源庫里找來眾多的中小學(xué)教育方面的課件,認真按孩子們的年級分好類,每天晚上都在站點給他們做課外輔導(dǎo)。一來二去,孩子們在站點的學(xué)習(xí)起效了,落后的趕上來了,先進的更進步了。村里有個留守兒童叫黨心潔,在南社中心小學(xué)上四年級,由于父母在外打工,沒人督促,學(xué)習(xí)成績不斷下滑,她的班主任是干著急沒辦法。在愛心驛站補了小半年課,小心潔的學(xué)習(xí)興趣找回來了,成績不斷攀升,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了班子里的尖子生,樂得班主任直夸小辛有辦法。
僅幫孩子們輔導(dǎo)功課是不夠的,小辛還要讓驛站能給孩子帶來家一般的溫暖。村里的王思月,剛上小學(xué)三年級,父母離異,而且還都在外打工,只好把她扔在村里讓伯父照顧;可伯父自己家也有一攤子事啊,難免有照顧不到的時候。小辛看到這情況,就把這擔(dān)子接了過來。他沒事就給小思月洗衣、做飯,讓孩子能吃得飽、穿得暖,而且小思月的學(xué)習(xí)用品也全讓他包了。因為擔(dān)心小思月在學(xué)校受委屈,他還和孩子的班主任加了微信,隨時了解小思月在學(xué)校的情況?,F(xiàn)在村里有十多個孩子都享受著小辛的“特殊照顧”,他們都感受到了愛心驛站家一般的溫暖。
孩子想父母是人之常情,小辛就琢磨著用遠教來串起這份思念之情。一方面,他建起了留守兒童檔案,每個周六、周日都從縣上請來專家,對孩子們進行心理輔導(dǎo),以緩解他們心中的抑郁;另一方面,他在驛站架起了攝像頭,開設(shè)了“親情熱線”,每周日晚上都讓孩子們通過視頻和身在遠方的父母們說上幾句心里話,傾吐思念與企盼,匯報成長和進步。別說,這熱線是深受孩子及其父母的歡迎,每到周日,等待連線的孩子都在驛站排起了長隊。村里的孩子倪冰梅,父母遠在廣東打工,以前只能在過年時見一面,現(xiàn)在有了親情熱線,每個周日小冰梅都能在視頻里和父母撒撒嬌了。村民們都夸:“這愛心驛站就是孩子們愛的港灣啊?!?/p>
愛心驛站成了灣渡村最溫暖的家園,所以只要你看到小辛,不,是辛“站長“行色匆匆地趕路,甭問,八成又是急著到愛心驛站去“哄孩子”啦。
(作者單位:陜西省富平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