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樂
(廈門中福元建筑設計研究院 福建廈門 361009)
寧化石壁是客家人尋根之地,拜祖之地,追尋客家歷史之地,傳承客家文化之地。
寧化客家祖地文化園祭祀主軸工程是一組紀念性建筑,通過一序列物質(zhì)性的建筑和景觀雕塑,呈現(xiàn)或再現(xiàn)一種空間和氣氛,創(chuàng)造一種精神意境,從而激起觀者對客家歷史和客家文化的懷念,主要功能是提供人們祭祀活動、瞻仰、游覽等。設計結合場地特征,挖掘深厚的客家文化根源,力圖打造具有時代性、地域性的客家文化紀念性建筑。
寧化客家祖地文化園祭祀主軸工程位于寧化石壁,客家祖地,所處區(qū)域自然人文景觀豐富,群山環(huán)繞。建設用地74500m2,總建筑面積12000m2,集大型尋根謁祖、文化觀光為一體的宏偉工程。主軸主要由入口區(qū)、祭祀前廣場、尋根路、溯源橋、祭祀廣場、祭祀后廣場、客家魂碑亭及旗桿區(qū)、客家公祠等組成。
祭祀活動從古代到現(xiàn)在,在我國一直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jù)不同的祭祀對象設計建造出各種具有祭祀功能的建筑。其中優(yōu)秀的例子如:天壇、地壇、太廟、社稷壇、曲阜孔廟、黃帝陵、中山陵等。
先從曲阜孔廟總體布局分析傳統(tǒng)典型祭祀建筑的空間是如何營造的。
曲阜孔廟位于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nèi),為中國第一座也是現(xiàn)存最大的孔廟,是奉祀孔子的廟宇。曲阜孔廟的整體布局是由孔子當年的故居長期發(fā)展而來的,通過建筑群體所營造的空間環(huán)境來紀念孔子的豐功偉績和宣揚儒家思想,是祭祀孔子及推廣儒家文化的重要禮制性建筑。
曲阜孔廟自南而北可分為八進,南起金聲玉振坊北至勝跡殿,總長600余米。整個孔廟空間序列劃分為四個部分前導空間、過渡空間、主體高潮空間、結尾空間。從金聲玉振坊進入到大中門部分為孔廟的前導部分,在這部分里廣植松柏,作為整個空間序列的前奏,塑造了濃重的祭祀氣氛??拈w為整體空間序列的過渡部分,穿過大門便到整個孔廟的高潮部分-大成殿,過后就是整個序列的結尾部分-勝跡殿。這四部分空間沿中軸線布置,連成統(tǒng)一的整體,四段空間或壓抑或高亢,分為前奏、序曲、高潮、尾聲四部分“起-承-轉-合”,塑造了神圣的祭祀氛圍(圖1)。
本項目在建筑群體設計中,著重主軸上不同空間氛圍的營造,并融入福建客家人南遷中奮斗拼搏的歷史和客家文化元素,使觀者在情感和精神上都得以升華。
前導空間——祭祀入口區(qū)占地約4000m2,空間開闊。設計保留原有的入口牌坊,在入口牌坊兩側增設圍墻、角亭,形成完整的入口建筑界面。祭祀前廣場通過院墻、牌坊、兩側回廊及對稱的方亭組成圍合空間。前廣場以半月形水池為中心,正面為約50m寬9m高的三組牌坊門。
漸進空間——穿過牌坊門進入到約120m長40m寬的尋根路,路的兩側一百根3.6m高的百家姓石柱陣列圍合,列柱在綠坡樹陣、青松翠柏的承托下,營造了尋根的氛圍。尋根路跨越蜿蜒的水渠,架設拱起的溯源橋,于橋頂可環(huán)顧中軸周邊的景觀,引導人流進入主祭祠廣場整個祭祀主軸工程的主體高潮空間。主祭祀廣場一萬平方米見方,入口為山門,廣場正面為祭祀大殿及左右兩側的配殿,殿前設有祭祠平臺。廣場的建筑通過左右兩側連續(xù)的碑亭和看臺圍合連成一個整體,形成寬闊的廣場空間,烘托出祭祀廣場的莊嚴大氣的空間氛圍。祭祀大殿及配殿等建筑均為開放式空間,大殿內(nèi)設祭祀神壇。祭祀廣場中軸兩側立16根5m高的圖騰柱,柱上刻有客家歷史的各個節(jié)點,氣勢宏偉。
祭祀后廣場為下沉式庭院,正對墻面設置《石壁記》,通過兩側臺階拾級而上到達客家魂碑亭。碑亭及石碑均為原物保留。碑亭兩側區(qū)域,矗立數(shù)十根高聳的石旗桿。在石旗桿群的烘托下,客家公祠在青山環(huán)抱之中展現(xiàn),使人肅然起敬。
圖1 曲阜孔廟的平面布局分析
祭祀主軸自南而北可分為五進,按序列分為前導、預備、高潮、尾聲四部分。
圖2 項目總平布置圖
首先到主軸入口區(qū)空間開闊,迎面而來的是高大的客家門樓和八塊刻著“永恒血脈”“石壁情懷”的大石碑,展示了祭祀主軸建筑群的雄偉壯觀,激起了拜謁者作為客家人的自豪感。穿過牌樓進入祭祀前廣場,是一個四面圍合的半封閉空間,中間設有客家“半月池”,周圍墻壁刻有客家人南遷的歷史雕塑,祭拜的人們在此整理思緒整裝待發(fā)。再穿過一組石牌坊進入尋根路,兩側立著石柱陣和行植柏樹使空間更顯得深邃,整個環(huán)境莊嚴肅穆,給人以崇敬感。主祭祀廣場山門前的溯源橋橫跨人工河,使兩百多米長的空間發(fā)生變化,增加了生機。在進入主祭司廣場前的這一段采用了“欲揚先抑”的傳統(tǒng)園林空間處理手法,先是兩側有高大石柱和柏樹壓縮的空間再到豁然開朗的具有一萬多平宏偉的祭祀主廣場,給空間的體驗者一個由壓迫到釋放的強烈心里感受,達到空間設計所期望的目的,這樣的空間處理方法往往能夠給人以特定的崇敬、肅穆的心理感受。激發(fā)體驗者對空間的感受,以達到心理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經(jīng)過祭祀主廣場這一高潮部分而后到整個主軸的尾聲部分,具有歷史感的客家公祠群山環(huán)繞,觀者到這一部分心情放松,從人為塑造的環(huán)境到與自然相結合的環(huán)境,心情慢慢舒緩(圖2,圖3)。
祭祀主軸整體空間序列有收有放“起-承-轉-合”,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層層遞進,通過建筑空間塑造,體現(xiàn)出祭祀主軸的神圣色彩。
寧化是千年文化古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寧化為中心的周邊客家縣客家文化積淀深厚、豐富多彩,其客家建筑獨具特色,是福建地域性建筑重要的組成部分。
圖3 項目鳥瞰圖
圖4 項目空間序列實景照片
項目在塑造層層遞進莊嚴肅穆的祭祀空間同時,融入客家傳統(tǒng)建筑文化元素,從而激起觀者對客家歷史和客家先祖的緬懷。
關于客家傳統(tǒng)建筑的特色,本項目的主創(chuàng)黃漢民先生曾經(jīng)簡練地總結為“灰磚墻,穿斗架,瓦屋面,懸角魚,牌坊廊,顯門樓,四方座,八角閣”(圖4)。
客家祖地文化園祭祠主軸具有典型的客家地域特色,在建筑群組設計過程中從幾方面借鑒了傳統(tǒng)客家建筑的特色語匯。
客家傳統(tǒng)建筑中最有特色是它的青磚墻和瓦屋面,整體建筑色彩以青灰為主(圖5)。本項目在設計過程中采用與傳統(tǒng)客家建筑青灰系相統(tǒng)一,青灰瓦、青磚墻。
圖5 項目所在地寧化的客家建筑
客家傳統(tǒng)建筑中最有特色細部是它的屋脊、柱礎、窗花等(圖6)。
圖6 客家傳統(tǒng)建筑元素
本項目建筑細部設計提煉客家建筑元素設計。從客家石牌坊及半月池,到雕刻客家百家姓氏的石柱陣列,到采用客家灰磚灰瓦的主體祭祀廣場建筑群,到祭祀公祠前廣場的客家石桅桿區(qū),到種種的建筑細部——建筑的屋脊、翼角、出檐、墻基、柱礎、窗花等細部設計體現(xiàn)客家建筑地域特色(圖7)。
圖7 項目實景照片
建筑現(xiàn)象學認為:好的場所存在著豐富的場所精神,這種精神來自于地景、建筑及人的塑造,同時也將反過來影響人的行為。
項目總體規(guī)劃著重主軸空間序列的營造,在六百多米的中軸線上,結合功能設計一系列建筑空間:從入口區(qū)起始,經(jīng)前廣場、尋根路、溯源橋,到達主祭祠廣場形成高潮,而后進入祭祀后廣場、經(jīng)客家魂碑亭,到達客家公祠。整個空間序列抑揚開合、層層遞進,營造了客家祭祠主軸莊嚴肅穆的空間效果。
建筑單體設計上的客家元素應用從細節(jié)和色彩上強化了對莊嚴的祭祀空間的塑造,處處不斷產(chǎn)生客家文化暗示,不斷的深入到觀者內(nèi)心,激起觀者對客家歷史文化和客家先祖的緬懷。
[1]黃漢民.福建傳統(tǒng)民居[M].廈門:廈門鶯江出版社,1994.
[2]黃漢民.老房子—福建民居[M].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95.
[3]陸元鼎.中國傳統(tǒng)民居與文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2.
[4]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