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秀娟 蔣宇 范立強
摘要:生理學是生物專業(yè)的基礎課程,也是多學科知識應用的具體體現(xiàn)。為了提高學生對生理學內(nèi)容的理解和掌握,任課教師對生理學的教學法進行了適當?shù)母母?,發(fā)現(xiàn)“互動式”教學法在生理學的教學活動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學生深刻領會了何謂學以致用。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提高了教學效率。
關鍵詞:生理學;互動式教學;提升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7-0173-02
生理學是生物學專業(yè)的一門重要課程,是生物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明顯的實用性。而且生物學與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關系密切,如生物化學、生物學、生物物理學以及數(shù)學等知識在生理學的學習中都得到了具體的體現(xiàn)。因此,理解并掌握生理學的相關內(nèi)容對培養(yǎng)學生在專業(yè)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大有裨益[1]。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盡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達到最佳的識記效果是高校教師都必然要面對的課題。在傳統(tǒng)的生理學教學模式中,學生多是“填鴨”式的被動學習,教學效果非常不佳。尤其是對于成人教育這一特殊群體效果更差。由于成教生都是為了增長能力、豐富知識、提高技術和專業(yè)資格,使他們在知識和技能有全面發(fā)展,對參與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均衡以及自身的事業(yè)發(fā)展等方面的態(tài)度和行為得到改變和提升。筆者在生理學教學過程中總結了一套互動講述法,并在近幾年的教學應用中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xiàn)總結如下。
一、互動講述法的概念及意義
互動式教學模式是以學生作為獨立的教學主體,與傳統(tǒng)講述式教學中教師處于絕對權威的主導地位不同,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共鳴,最終實現(xiàn)教學相長的一種方法[2]。為了進行有效的師生互動,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使用的具體手段如下。
1.分析討論法。為使學生適應互動式教學的目的和形式,課堂上授課教師應有全局掌控的能力。首先,要對將要學習的知識進行大致講述,對于知識點的講解切忌過細,為學生置身于要自學環(huán)節(jié)的知識點留下空間。然后,教師對需要學生解答的相應生理學實例進行陳述,并提出問題,讓學生就這些問題進行分組討論及辯論,然后由同學代表進行總結,并由老師在課堂結束前進行知識點的復述,對同學進行再次的強化記憶。如針對血壓形成的機制以及生活中常提及的肥胖者高血壓的比例高的事實,討論影響血壓形成的各種原因。在課堂討論中,同學們不僅探討了循環(huán)系統(tǒng)各器官的結構及功能對血壓形成的影響,還提及體液以及激素與血壓形成之間的關系。同時對于日常的飲食和鍛煉與血壓之間的關系也進行了討論。再如在對泌尿系統(tǒng)的學習中,和學生對以下問題進行了討論:①為什么在劇烈運動時尿量會減少?②大量飲用清水和糖水后都可使尿量增加,這種相同的現(xiàn)象它們的原理是否一致,若相同則是為什么,若不一致,各自的機制又如何?帶教老師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在討論中據(jù)理力爭,利用俗語以及相應的書面語言解釋尿量減少以及兩者機制的差異。這樣,同學們不僅掌握了腎小球周圍致密斑的結構以及調(diào)節(jié)功能外,還了解到了體液平衡的機制以及影響因素。并認識到抗利尿激素以及醛固酮分泌量的改變對于腎血流量和腎小球濾過率的影響,而且這些過程中腎小管重吸收鈉離子和水的增強,導致尿排泄量的變化。
在教學活動的實施中,學生反映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實踐中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這種教學互動可以使師生教學相長,而且改變了傳統(tǒng)講述式教學模式中沉悶的課堂氣氛,使我們的教學充滿活力,挖掘出了學生們與平時截然不同的學習積極性,討論激烈且效果明顯。
2.問題引入法。對于某些相對簡單學生相對熟悉的章節(jié),則采用問題引入法[3]。首先,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每一小組基本保持4~5個人,鼓勵他們形成一個互助小組,小組成員需要注意及時溝通,相互協(xié)作。根據(jù)該章節(jié)的教學內(nèi)容,設置三至四個問題,要求所設置的問題能夠囊括該章節(jié)的所有內(nèi)容,而且這些問題不可以太難,以免打擊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首先要對所要學習的內(nèi)容進行粗線條的講述,使學生對該章節(jié)內(nèi)容有全局的認知。在講述過程中也需要努力營造一定的氛圍,激發(fā)學生提問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獨立并積極思考問題的能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講解結束后,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討論和語言組織的時間。討論結束后,請每個互助小組的代表綜述各自小組對所提問題的見解,小組其他同學可以進行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做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他們討論和思考出現(xiàn)瓶頸和困難時及時給予專業(yè)提示和理論指導。在這種教學模式的訓練中,學生的課程學習能動性、自學能力、總結能力以及團結意識都有明顯的提高。如在心血管循環(huán)章節(jié)的介紹中,同學們了解到心臟是人體的“生命之泵”。一個壽命80歲的人一生中心臟共搏動30多億次,射血總量20多萬噸,所做的機械功相當于把1t重的物體用火箭提高到7000千米的太空。而且心臟幾十年如一日不停地跳動,從沒有星期天。針對為何心臟可以連續(xù)工作而不用休息的討論,可以令學生了解到心臟的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條件。營養(yǎng)上,在肺部經(jīng)過氣體交換后的新鮮動脈血,首先由肺靜脈輸送給心臟,腸道吸收的豐富營養(yǎng)進入毛細血管經(jīng)肝臟后,也首先由下腔靜脈流到心臟,心臟的血流量卻占心輸出量的5%。這就保證了心肌細胞獲得充足的氧氣和養(yǎng)料,以滿足工作過程的能量需要。另外,在解構上理解到心房、心室的出現(xiàn)和房室瓣的結構使它其實是各“既會工作又會休息”的器官。假如一個心動周期為0.8秒,則心房收縮0.1秒,舒張0.7秒,心室收縮0.3秒,舒張0.5秒,心臟共同舒張的時間為0.4秒。舒張過程也就是休息過程??梢娒總€心動周期中,心臟都有休息的時間,并且休息時間長于工作時間,這就可以保證全部心肌細胞得到充分的休息。
教學實踐證明,通過經(jīng)常的、多種方式的互動教學,85%以上的學生由過去的“要我學”變成現(xiàn)在“我要學”的狀態(tài)。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動機有明顯的提升,提高了其歸納問題、總結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效果良好,這從近三年同學考試成績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endprint
二、互動式教學法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效果與思考
通過對參與該課程學習的11、12以及13級共三個年級的142位學生按照名單隨機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兩部分,學生數(shù)量均等。對照組的同學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驗班則采用本文所描述的互動教學法。學期結束后進行考核,考核內(nèi)容分為基礎理論知識(60分)、生理學實例問題分析(40分)兩個部分,閉卷考試120分鐘,滿分100分。成績統(tǒng)計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見,在新教學法實施的第一屆即11級同學中,實驗組同學雖然在知識的應用性及對實際生理案例分析的條理性及嚴謹性上有明顯的優(yōu)勢(在知識應用性部分的成績比對照組高了11.3%),但對于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卻弱于對照組(基礎理論知識部分的成績低于對照組6.7%)。出現(xiàn)這種局面的原因和教師缺乏實施該教學法的經(jīng)驗有關。在實驗組同學中出現(xiàn)了重視知識的應用而輕視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誤區(qū)。隨著教師教學經(jīng)驗的累積并在后續(xù)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改善,目前實驗組同學不僅在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上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在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識上也有明顯的好轉(zhuǎn)。13級實驗組學生在基礎理論知識的認知及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方面的成績,比對照專業(yè)的同學分別提高了10%及5%,新教學法的優(yōu)勢在日漸凸顯。在教學法的教學改革實踐過程中,大部分同學表示不僅在課堂討論中鍛煉了自己的表達能力、總結能力和團隊合作的能力,在資料查閱的過程中也拓展了自己的知識范圍。為了解學生對教學中所設定問題的態(tài)度及教學效果,我們對參加本課程教學法改革所有(142位)學生進行了無記名式問卷調(diào)查。89%的學生對本課程所使用教學法的教學效果持肯定及支持的態(tài)度,并表示對自身綜合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幫助。
然而,本教學法的應用也存在不足之處。只有約67%的同學認同對思維能力的訓練有效。這可能是因為思維能力的提高需要多方位知識結構的完善,非一門學科的學習就可以完成。還有近的學生認為新教學法的實施對于他們提升對問題的總結能力效果并不明顯,結合教師的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基本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活躍度較低,很少積極代表該小組分享討論結果。這與本次調(diào)研的結論非常吻合。因此,對于任課教師而言,如何調(diào)動所有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仍然是一個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
致謝:本文由華東理工大學教改項目以及華東理工大學成人教育學院教改項目支持。
參考文獻:
[1]Pu KX,ZhaoWL.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Training Model Study Based on GMER[J].J Mod Inform,2009,29(7):192-194.
[2]Feng K,Huang JS. Inspiration from the curricula of Harvard Medical School and John Hopkins School of Medicine for the Education Reform of 8-year Medical Program in China[J].Fudan Education Forum,2008,6(3):86-89.
[3]何晶瑩.病例教學法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0):731-7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