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勖
(隴西縣第一人民醫(yī)院,甘肅 定西 748100)
?
中藥金銀花藥用成分及藥理作用分析
王 勖
(隴西縣第一人民醫(yī)院,甘肅 定西 748100)
目的:分析中藥金銀花的藥用成分及藥理作用,為正確使用金銀花提供參考依據(jù)。方法:查閱近年來與中藥金銀花相關(guān)的文獻資料及理論研究,總結(jié)分析金銀花的藥用成分與藥理作用。結(jié)果:金銀花的藥用成分包含黃酮類化合物、揮發(fā)油成分、三萜皂類化合物、無機元素類、有機酸類化合物等,其藥理作用主要為散熱消炎、止血、抗病毒、養(yǎng)肝護膽、抑菌、抗氧化等。結(jié)論:金銀花藥用成分豐富,具有較強的藥理作用,值得在中藥或中西藥制劑中推廣應用。
金銀花;藥用成分;藥理作用
金銀花是生活中常見的中藥材,別名銀華、雙花、忍冬花等,系水保生態(tài)型植物,易得且便宜,古代就被醫(yī)家推崇為清熱解毒的神藥,現(xiàn)如今又具有“國寶一枝花”的美譽。金銀花的藤與花均可用藥,其中以花的效用最明顯。目前,臨床上含金銀花成分的藥品較多,應用廣泛,如“銀翹解毒片”“銀黃片”“銀黃注射液”等。由于金銀花自身包含多類藥用成分,臨床上可發(fā)揮多種藥理功效。金銀花味甘性寒,既能清熱解毒又能疏散風熱,治療溫病發(fā)熱、咽喉腫痛、消炎凝血、皮膚感染、癰疽疔瘡等病證及增強機體免疫力均有一定的療效,但脾胃虛寒及氣虛體弱者慎用。在臨床藥物中,諸多制劑均內(nèi)含金銀花成分,現(xiàn)就金銀花的藥用成分與藥理作用功效進行總結(jié),具體如下。
1.1 基本資料
翻閱古今中醫(yī)醫(yī)學著作,分析近年來與中藥金銀花相關(guān)的文獻資料、理論研究、醫(yī)學期刊及論著等。
1.2 方法
統(tǒng)計分析金銀花的生物學研究、品質(zhì)研究、草本考證、藥用成分、藥理作用,進一步探究中藥金銀花的藥用成分及藥理作用。
2.1 金銀花藥用成分
金銀花的藥用成分主要包括黃酮類化合物、揮發(fā)油、三萜皂類化合物、無機元素類、有機酸類化合物等。
2.1.1 黃酮類化合物 黃酮類化合物中的忍冬苷與木犀草素成分,最早由日本學者從金銀花中提煉出來的,之后我國研究者又從金銀花中發(fā)現(xiàn)了4種黃酮類化合物。提取一般采用溶劑提取法、超高壓提取法、水提法、醇提法等方法,其中水提法與醇提法的回流時間、提取溶劑、溫度等因素對提取結(jié)果均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超高壓提取法可獲得較高的提取率。資料研究表明,木犀草素具有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骨髓灰質(zhì)炎病毒等功效,且可抑制杜氏利什曼原蟲的生長。金絲桃苷具有明顯的局部鎮(zhèn)痛功效,鎮(zhèn)痛效果強于阿司匹林,且不會讓患者產(chǎn)生依賴感,是臨床上一種新型的鎮(zhèn)痛藥物成分。1996年,我國學者又提煉出了3種黃酮類化合物。
2.1.2 揮發(fā)油 揮發(fā)油為金銀花中最重要的藥用成分之一,常用于合成香精或香料,具有疏散風熱的藥效。金銀花的枝藤、枝干及鮮花中富含揮發(fā)油成分最多。由于揮發(fā)油的沸點較低,且具有親脂性,相對分子量較小,因此可選擇二氧化碳提取法或水蒸氣蒸餾法進行提取,同時提取期間必須控制好溫度,以保證金銀花揮發(fā)油的提取率。另外,不同花期、不同部位提取出來的揮發(fā)油成分含量也有所差異。目前,采用氣質(zhì)聯(lián)用儀提取出來的揮發(fā)油成分主要有苯乙醇、棕櫚酸、金合歡基丙酮、芳樟醇、十六酸、肉豆蔻酸、十四酸、亞麻酸、亞油酸等。揮發(fā)油的核心藥用成分為萜類化合物,主要可分為倍半萜、單萜類兩種。新鮮金銀花和已曬干金銀花的揮發(fā)油成分含量有明顯差異,新鮮金銀花的揮發(fā)油成分以芳香醇為主,已曬干金銀花的揮發(fā)油成分以棕櫚酸為主。芳樟醇與香茅醇具有同等的抗菌效果,且為苯酚的5倍,臨床常用于治療痔瘡。
2.1.3 三萜皂類化合物 我國研究者分別于1990年和1994年從金銀花中提煉出了1種三萜皂苷和2種新型的雙咖啡酰基奎尼酸酯化合物,其中三萜皂苷中含有6個糖基。此外,相關(guān)研究人員又提煉分離出了3種三萜皂類化合物,其中黃褐毛忍冬總皂苷中α常春藤皂苷和無患子皂苷β具有較好的保肝功效。
2.1.4 微量元素 大量研究表明,金銀花內(nèi)含多種人體必需的無機類微量元素,具體有鈉、鐵、鋅、銅、錳、銫、鈣、硼、鋰、鋇、鉛、鈷、鈦等。
2.1.5 有機酸類化合物 經(jīng)大量實驗研究結(jié)果顯示,金銀花內(nèi)含多種有機酸類化合物,如原兒茶酸、咖啡酸、綠原酸、異綠原酸、棕櫚酸等。其中成分含量最高的為綠原酸,是一種關(guān)鍵的生物活性物質(zhì),具有抗菌、抗病毒、保肝利膽、降血壓血脂等功效。綠原酸一般采用水提法、酶解法、超聲萃取法等方法提取,其中超聲萃取法提取濃度較高,其次為酶解法,水提法操作難度則較大。目前,臨床研究結(jié)果表明,異綠原酸屬于一種混合物,其異構(gòu)體有7種。另外,在輕度改善心功能的前提下,原兒茶酸對加長心肌耐缺氧時間具有較大的幫助,可緩解由缺氧而造成的血壓降低現(xiàn)象,進而減慢心率。
2.2 金銀花藥理作用
大量研究指出,金銀花藥理作用主要包括清熱抗炎、止血、抗病毒、保肝利膽、抑菌、抗氧化等。
2.2.1 散熱消炎 金銀花最為顯著的藥理功能為散熱消炎。研究表明,從金銀花中萃取的藥用成分對足水腫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尤其對角叉菜膠、蛋清、二甲苯等引起的足水腫,效果更明顯。此外,金銀花在臨床中也常用于治療急性炎癥,其臨床療效與地塞米松、皮炎平等藥物差異不明顯。實驗表明,金銀花還可增強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巨紅細胞的概率,可用于治療感染性疾病。
2.2.2 止血 金銀花的混懸液、 炭水煎液具有較好的止血效果,其中混懸液臨床療效優(yōu)于水煎液。藥用成分中咖啡酸及綠原酸也具有一定的止血效果。
2.2.3 抗病毒 中藥金銀花中綠原酸具有一定的抗病毒功效。通過體外藥效實驗研究表明,綠原酸對呼吸道疾病患者具有明顯的抗病毒療效,尤其在對抗合包病毒、薩科奇B組3型病毒等方面效果更加明顯。此外,金銀花的抗病毒療效明顯優(yōu)于雙黃連粉針劑、病毒靈。
2.2.4 養(yǎng)肝護膽 金銀花含有三萜皂苷成分,可起到較好的保肝作用。黃褐毛金銀花中總皂苷對四氯化碳具有較為顯著的對抗和抑制功效,治療損傷性肝臟疾病患者療效顯著,可延緩患者肝臟的壞死速度,縮小壞死面積,值得臨床推廣應用。此外,金銀花中綠原酸具有較好的利膽功效,可促進大鼠膽汁的分泌。
2.2.5 抑菌 金銀花中綠原酸成分具有較好的抑菌、抗菌作用,特別對肺炎桿菌、溶血性鏈球菌、副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霍亂桿菌、傷寒桿菌等,其效果更為明顯。另外,綠原酸對綠膿桿菌、結(jié)核桿菌、腦膜炎雙球菌、肺炎球菌等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與連翹混用抗菌功效更強。金銀花被贊為中藥抗生素,多種清熱解毒藥品中均含有金銀花。
2.2.6 抗氧化 金銀花中黃酮類化合物可起到一定的抗氧化功效。金銀花水提取物可在體外直接清除過氧化氫,大大降低燙傷小鼠中性粒細胞合成和釋放溶酶體酶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研究表明,金銀花醇提取物對5種油脂具有較好的抗氧化效果。
金銀花是一種多年生半常綠的干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一般在夏天開花,有淡淡芳香,常用于制備銀翹散、雙黃連注射液等中西藥制劑,是一味古老的中藥材植物,也是國務院明確指定的名貴藥材,富有“藥店小神仙”的美譽。金銀花藥用成分較多,主要有綠原酸、白果醇、芳樟醇、木犀草素等,其藥理作用早有記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指出:金銀花性寒味甘,可起到清熱解毒、抗菌消炎、抗氧化、止血化膿、消除紅腫等功效,臨床常用于防治外感風熱、溫病初起、紅腫熱痛、脹滿下疾等疾病。
綜上所述,金銀花含有黃酮類化合物、三萜皂類化合物、揮發(fā)油成分、有機酸類化合物、無機元素類等藥用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病毒、養(yǎng)肝護膽、散熱消炎、抑菌、止血、抗氧化等功效。隨著臨床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金銀花在抗菌、消毒等領(lǐng)域中將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1] 馮彥,王紅麗.中藥金銀花的藥用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6):95-96.
[2] 景恒翠,翟慶梅,曹倩.金銀花的藥用成分及藥理分析[J]. 河南中醫(yī),2014,34(9):1839-1840.
[3] 陳明光,劉倩.中藥金銀花的藥用成分和藥理作用[J].北方藥學,2013(10):29-29.
[4] 楊鵬.中藥金銀花的藥用成分和藥理作用[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3,15(5):24.
[5] 王亞丹,楊建波,戴忠,等.中藥金銀花的研究進展[J].藥物分析雜志,2014(11):1928-1935.
[6] 劉嬋娟,毛曉霞,蘇占輝,等.金銀花葉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0,12(1):98-100.
[7] 湯獻彪.淺述金銀花的藥理作用[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14,33(19):77-78.
[8] 夏遠,李弟灶,裴振昭,等.金銀花化學成分的研究進展[J].中國現(xiàn)代中藥,2012,14(4):26-32.
[9] 王力川.金銀花的化學成分及功效研究進展[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37(5):2036-2037.
[10] 朱述英.金銀花化學成分的研究現(xiàn)狀[J].價值工程,2011,30(29):284-285.
(責任編輯:李嵐春)
2015-03-03
王勖,女,甘肅省隴西縣第一人民醫(yī)院主管中藥師,研究方向為醫(yī)院藥學。
R285
A
1673-2197(2015)18-0030-02
10.11954/ytctyy.201518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