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文,汪銀洲,程 瓊,李永坤,李志欣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福建 福州 350122)
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我國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文獻進行計量學分析,以評價1979年—2013年該類文獻的質量。
1.1 檢索來源 利用中文數(shù)據(jù)庫檢索國內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文獻:中國知網(wǎng)(CNKI,197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維普數(shù)據(jù)庫(VIP,198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和萬方數(shù)字化期刊群(WF,1986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
1.2 檢索策略 中文檢索詞為“針灸”或“針刺”和“三叉神經痛”。
1.3 檢索結果 使用檢索詞共查到770篇相關文獻,流程圖見圖1。
圖1 文獻檢索流程
2.1 納入文獻分布情況
2.1.1 納入文獻的年份分布 見圖2。發(fā)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該學科的活躍和被認可程度,文獻量隨時間變化關系,可大致揭示科學發(fā)展的某些特點和規(guī)律[1]。
共納入388篇文獻中18篇未檢索到確切時間,余370篇文獻年份分布情況見圖2。由圖2可知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文獻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基本集中在2001年后,占文獻總量84.79%,在2003—2006年文獻量相對穩(wěn)定,2012年達到峰值的51篇。從文獻數(shù)量的分布情況可看出,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研究越來越受重視,應該樂觀看到該領域值得探索。
圖2 文獻數(shù)量分布圖
2.1.2 納入文獻的期刊分布 388篇文獻中有23篇為會議論文匯編、碩博學位論文等非期刊類文獻未納入計算,剩余365篇文獻分別收錄在124種期刊上,載文量排前10的期刊見表1。表1說明三叉神經痛針灸治療已引起重視,但社會影響力有限,文獻研究質量不高,有待進一步提高研究水平。
2.1.3 納入文獻類型的分布 388篇文獻中臨床研究307篇(占總量79.12%)、實驗研究 4篇(占1.03%)、綜述 39篇(占 10.05%)、其他(包括學術探討、病例分析、個案報道、經驗總結等)38篇(占9.79%)。三叉神經痛的針灸治療目前以臨床研究為主,僅4篇為實驗研究,表明目前針灸臨床及科研人員未對其實驗研究足夠重視。今后應加強作用機制研究,用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和技術研究針灸作用特點,從循證醫(yī)學上支持針灸治療理論。
2.2 臨床研究文獻設計分析
2.2.1 文獻研究方法分析 307篇臨床研究文獻中多達53.09%文獻未設立對照組,以描述性、回顧性研究為主,前瞻性研究不多,證據(jù)級別及論證強度較高的隨機對照試驗更少。具體如下:設立對照組144篇,其中42篇按就診順序分配;88篇僅簡單描述采用隨機分組方法,但文中未具體論述何種隨機方法;12篇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組;1篇[2]采用計算機隨機分組;1篇[3]采用隨機雙盲法研究。隨訪方面,僅23.13%提及隨訪;4篇研究描述有失訪,但未做ITT分析;僅有1篇[4]采用單盲和分配隱藏;1篇[5]有記錄不良反應。針灸臨床研究設計是影響其療效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臨床、科研工作者應進一步規(guī)范國內臨床科研設計和實施、論文撰寫,多開展隨機對照研究,提高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研究的科學性和可信度。
表1 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納入文獻期刊分布情況
2.2.2 診斷評定方法分析 高達48.53%研究未提及三叉神經痛診斷方法,16.94%無明確客觀診斷標準,而是根據(jù)疼痛發(fā)作部位、性質、體征等做出簡單診斷。僅34.53%文獻采用明確規(guī)定的診斷標準,但共采用28種診斷方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貝政平主編《內科疾病診斷標準》16篇、《神經病學》16篇,其余如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實用神經病學》、《3200個內科疾病診斷標準》等只有少量人使用。由此可見三叉神經痛診斷評定方法上存在診斷不明確、方法不統(tǒng)一等問題。診斷明確是治療的前提,因此,今后應進一步規(guī)范科研設計,確定統(tǒng)一、規(guī)范的三叉神經痛診斷標準,提高其科學性、可信度。
2.2.3 療效評定方法分析 307篇臨床研究類文獻中65.47%療效評定標準不客觀、不統(tǒng)一,只根據(jù)疼痛的發(fā)作部位、性質、陽性體征等進行主觀判斷;7.49%文獻無任何療效評定標準,僅簡單敘述為顯效、好轉、無效多少例;僅27.04%文獻采用嚴格的量化標準。共采用26種療效判斷方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7篇,VAS疼痛評分14篇,其余如尼莫地平法、6點評分法、痛域劃分法、麥吉爾疼痛量表(MPQ)等只有少數(shù)人使用。僅5.86%文獻同時采用西醫(yī)療效評定和中醫(yī)療效評定方法。由此可見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缺乏統(tǒng)一、客觀的療效評定指標,多為臨床醫(yī)生的主觀判斷和粗略估計。沒有統(tǒng)一的療效評定標準,各個研究之間便無法進行療效比較評價,不能很好地進行學術間溝通與交流,故有必要建立科學的、統(tǒng)一的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療效評價體系,既體現(xiàn)療效優(yōu)勢,也有利于推廣。
2.3 臨床研究文獻技術
2.3.1 常用穴位統(tǒng)計分析 針灸取效很重要的一點是組方配穴,307篇臨床研究文獻中,雖選取穴位各不相同,仍可總結出規(guī)律。經過統(tǒng)計,使用次數(shù)最多的穴位是下關、合谷、四白、頰車、顴髎、陽白、太陽、攢竹、迎香、魚腰。穴位頻數(shù)排名前20位見表2。
表2 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穴位頻數(shù)統(tǒng)計
由表2可見:取穴以太陽、陽明、少陽經穴為主。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多由三陽經絡受邪所致,下關穴位于三叉神經總干分支處,是足陽明胃經的面部腧穴,又是足陽明和足少陽經的交會穴。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刺之可祛邪通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益氣聰耳,通關利竅[6]。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太沖為足厥陰經原穴,二者相配,名曰“四關”,有調理氣血,疏經通絡,止痛的作用[7]。四白是面痛針灸治療主穴之一,位于三叉神經眶下神經點處,有疏經通絡止痛之效。顴髎是手少陽、太陽之會,可疏導經氣。攢竹、四白、夾承漿相當于眼神經、上頜神經、下頜神經出顱處[8],有研究表明直接針刺神經療效甚至優(yōu)于針刺穴位[9]。故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可近端取下關、四白、頰車、顴髎等穴,遠端取合谷、太沖、足三里等穴,以激發(fā)經氣,調理氣血,疏經通絡,止痛。
2.3.2 常用操作方法分析 臨床工作者采用針灸操作方法各異,有單以針灸治療,也有多種有效方法綜合治療,電針、針刀、理療等現(xiàn)代醫(yī)學發(fā)展的治療方法也得到了很好的運用,也有不同針具的應用,如火針、電針、梅花針、埋針、耳針等。文獻中針灸操作方法分布見表3。
表3 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操作方法統(tǒng)計
三叉神經痛是針灸治療的優(yōu)勢病種之一,單純采用針刺就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所載文獻中針刺治療方法最多,占46.58%,其中,毫針刺最多,占所研究單獨針刺79.72%,穴位注射和電針分別占9.09%、8.39%。針灸配合推拿、中藥、理療、刺絡拔罐等綜合療法占52.44%,綜合療法可提高臨床療效,已成為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主要治療手段。161篇綜合療法文獻統(tǒng)計:針灸聯(lián)合藥物43篇,采用中藥湯劑以祛風散寒勝濕、調理氣血、調平陰陽,配合針灸能更好疏通經絡,西藥多采用卡馬西平等抗驚厥鎮(zhèn)痛藥,起鎮(zhèn)靜止痛的作用;針灸配合穴位注射19篇,注射藥物多選活血化瘀類或B族維生素營養(yǎng)神經類,穴位注射可延長得氣時間,達到止痛目的[10];針灸并用12篇,在留針時輔以溫灸,旨在溫煦疏通面部諸陽經脈,扶正祛邪,溫經散寒,通絡除濕,調和氣血,通而不痛[11]。3篇提到小針刀治療,小針刀具有操作簡單、安全可靠、療效獨特且無毒副作用等優(yōu)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12]。不同針具療法中,電針運用最廣,有34篇。特殊操作中,多針刺共8篇,分別有6篇齊刺和2篇揚刺法。齊刺不僅加強受刺穴位刺激量,還可擴大受刺穴位面積,增強通絡止痛作用[13]。 另外還有較為特殊的龍虎交戰(zhàn)法[14]、靈龜八法[15]、導氣調氣法[16]、宿穴對應療法[17]、青龍擺尾針法[18]各有1篇報道,都取得理想效果。臨證時,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采用個體化治療,選擇合適針具,靈活使用各種針灸治療方法,將針灸與其他療法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找到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最佳方案。
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可知: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文獻在載文量年份分布上,總體呈上升趨勢,2001年之后增長迅速,說明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期刊分布上,主要發(fā)表于《針灸臨床雜志》、《上海針灸雜志》、《中國針灸》,其余刊物分布較分散,且多發(fā)表在非核心期刊上,研究水平有待提高。穴位組方研究上,下關、四白、合谷、頰車、顴髎、陽白、太陽、攢竹是常用穴位,以三陽經穴位為主。針灸操作方面,針灸治療本病療效好,臨床可選擇不同針具、操作方法進行個體化治療。針灸治療由傳統(tǒng)方法轉向結合多種現(xiàn)代療法的綜合運用,豐富了中醫(yī)藥的治療手段,產生療效最大化效應。在文獻類型上,以臨床研究為主,實驗研究少,作用機制研究匱乏,應引起重視。在臨床研究方法上,科研設計方法不規(guī)范,53.09%未設立對照,缺乏嚴格的隨機雙盲對照試驗,缺乏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診斷標準、療效評定標準不統(tǒng)一,針刺操作不規(guī)范,文獻研究水平普遍偏低,導致研究結果說服力低,妨礙了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研究發(fā)展。因此,應在注重臨床療效觀察的同時,進一步提高科研設計及論文撰寫的質量。
[1]邱均平.文獻計量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58.
[2]潘炎順.耳穴貼壓結合針刺對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干預作用的臨床觀察[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8:3.
[3]李崖雪,程衛(wèi)平,劉瀟,等.穴位帖敷法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5):1-3.
[4]鄭盛惠,吳玉娟,焦建凱,等.人迎穴深刺為主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30(5):70-72.
[5]陶飛.針灸聯(lián)合阿霉素神經干注射及維生素B12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咨訊,2010,2(10):204-205.
[6]孫云光,劉小燕.獨刺下關治療三叉神經痛28例[J].中國針灸,1999,19(10):61.
[7]蔡國鋒,張殿全,李旗,等.針藥并用治療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47 例[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5):6-7.
[8]和嵐,周婉瑜,張秀梅.下關穴不同深度針刺治療肝陽上亢型三叉神經痛: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2,32(2):107-110.
[9]米春存.試析醒腦開竅法中部分腧穴的刺法[J].天津中醫(yī)藥,2009,26(1):50-51.
[10]劉婷婷,金弘.透穴法結合穴位注射治療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36 例[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9):40-41.
[11]徐斯偉,胡蔚瓊.電針配合溫灸治療三叉神經痛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2):97-98.
[12]李英紅.齊刺配合電針治療三叉神經痛35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8,27(11):5.
[13]劉來明.龍虎交戰(zhàn)法配合耳壓治療三叉神經痛26例[J].河北中醫(yī),2003,25(11):844.
[14]張繼紅,寇勝玲.靈龜八法加刺絡拔罐治療三叉神經痛[J].針灸臨床雜志,2003,19(5):34.
[15]丁麗,趙耀.導氣調氣針刺法治療三叉神經痛48例淺識[J].實用針灸內科雜志,2008,22(2):53.
[16]閆曉瑞,段文杰,呂小桃.“宿穴對應療法”配合梅花針叩刺治療三叉神經痛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2,18(4):430-431.
[17]徐立光,張敏,譚贏.青龍擺尾針法配合雷火灸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研究[J].中國民間療法,2013,21(12):9-10.
[18]張曉華.小針刀治療頸源性三叉神經痛12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2009,31(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