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柳
汪曾祺老先生,離開我們已經(jīng)十八年了。
一九九七年五月十一日夜,汪公食道出血,住進了北京友誼醫(yī)院。十二日、十三日,又兩次出血。十四日得到控制,精神有些好轉。汪公要看書,并讓女兒從家里取來眼鏡。十六日上午,汪公想喝口茶水,便對小女兒說:“給我來一杯碧綠透亮的龍井?!闭l也沒想到,就在女兒回家取茶葉的那會兒,汪公靜靜地走了。汪公累了,他不需要什么了,只要一杯龍井茶。汪公給世界、給高郵留下太多的精神財富,臨走只要一杯龍井茶?!敖o我來一杯碧綠透亮的龍井”,這是汪公留給世界最終的渴望、最后的聲音(見:蘇北《憶讀汪曾祺》第21頁)。
汪公是從高郵水鄉(xiāng)走出去的,一輩子總是惦記著故鄉(xiāng)。煙酒茶,伴隨著汪公的一生。在汪公作品中,我們總能摸到水的自然與纖柔,總能體驗到茶的清香與溫馨。汪公在《尋常茶話》中回憶:“他(祖父)看看我的字,我的‘義,有時會另拿一個杯子,讓我喝一杯他的茶。真香。從此我知道龍井好喝,我的喝茶濃釅,跟小時候的熏陶也有點關系?!?/p>
汪公在《無事此靜坐》中寫道:“我每天早上泡一杯茶,點一支煙,坐在沙發(fā)里,坐一個多小時。雖是悠然獨坐,然而浮想聯(lián)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聲音、一些顏色、一些語言、一些細節(jié),會逐漸在我的眼前清晰起來,生動起來。這樣連續(xù)坐幾個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筆寫出一點東西?!痹诓杷匿欀?,一篇篇佳作飄然而至。
據(jù)對北京師范大學版的《汪曾祺全集》收錄的一百二十五篇小說統(tǒng)計,汪曾祺以高郵為背景的小說就有六十多篇。在其散文、詩歌中,寫高郵的情懷、人物、街坊、故事、風俗、河水、食物等,依然比比皆是。汪曾祺和高郵,如同老舍和北京、魯迅和紹興、沈從文和鳳凰、巴爾扎克和巴黎一樣,故鄉(xiāng)成了他們生命之根、寄托之源、創(chuàng)作之泉。在他們的心里和作品中,始終感受到故土的底色與脈動、歡樂與痛苦、傳統(tǒng)與變遷。著名作家葉辛說:“汪老對家鄉(xiāng)的熱愛流露在他寫的高郵作品中,又多又好。這在作家群中也不多見。汪曾祺無論是寫人、狀物、敘事還是寫風光,以及透過家鄉(xiāng)人的命運,寫高郵這塊土地都是很到位的。他從時代、故土、家庭、從師方面受到的教育、熏陶而形成的文學功底以及成果,后學者是難以望其項背的?!?/p>
對故園的回望,是貫穿汪公創(chuàng)作的主線、主題、主色調(diào)。汪公的作品總是貼著人物來寫,貼著自然來寫,貼著高郵來寫。汪公所寫高郵的那個年代,是一種特定時代的縮影。汪公所寫的家鄉(xiāng)人物,是世界藝術形象中的群雕。汪公所作的文字,是高郵湖湖灘上鮮嫩的蔞蒿。汪公筆下的大淖、保全堂、草巷口、善因寺等,常常水彩畫般地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巧云、小英子、十一子、明海、戴車匠、葉三、陳小手等,總是活生生地與我們對話;每一片水、每一條船、每一個灘、每一位人物、每一條街巷、每一種食物,都在我的腦海里靈動。不管身在外鄉(xiāng)都市,抑或于寧靜的夜晚,我總能感受到她的存在、她的氣韻、她的呼吸。汪公的一些作品,被作為課本、讀物,走進了課堂,走進莘莘學子的心中。小學生在讀,中學生在讀,大學生在讀,中外讀者都在讀;今天在讀,明天在讀,后天仍在讀。評論不知其數(shù),中外大學生、博士生以汪公作品為研究課題的畢業(yè)論文,還將一代代撰寫下去。汪公有關家鄉(xiāng)的題材,像杯中升騰的水氣,絲絲縷縷、飄飄渺渺。經(jīng)過汪公的“悠然獨坐”“浮想聯(lián)翩”,便活靈活現(xiàn)、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卦谧髌分猩?,在人們的心中扎根。閱讀汪公的作品,如飲一杯龍井茶,香馥若蘭,清高持久;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每讀上一篇,每呷上一口,真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多少代人之后,汪公的作品,以及汪公筆下的高郵,依然青春勃發(fā)、陽光燦爛。如此熱愛高郵、認識高郵、抒寫高郵、創(chuàng)作高郵的,已經(jīng)是前無古人,恐怕也難有后來者了。
汪公對家鄉(xiāng)是熱愛的、感謝的,但也有那么一點點的遺憾和惆悵。汪公在給家鄉(xiāng)的信中坦露心跡:“曾祺老矣,猶冀有機會回鄉(xiāng),寫一點有關家鄉(xiāng)的作品,希望能有一枝之棲,區(qū)區(qū)愿望,竟如此難償乎?”真是字字三回首,句句故鄉(xiāng)情。這種愛之、嘆之、懇之、寫之的向往和流連,讓人為之動情、落淚。
汪公仙逝之后,兒女們決定,在他的墓碑上只寫“高郵汪曾祺”。知父莫如子也。高郵是汪曾祺的肉身來處,也是他的靈魂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