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小琴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題,發(fā)現(xiàn)全國各地的高考試卷題在書外,理在書中;以教材主干知識為載體,考查學生運用政治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jù)學生實際出題,不出怪題、偏題、陳題。但更要突出情景設置,試題體現(xiàn)生活化;更優(yōu)化問題設計,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注重考查學生的全面能力,側重解釋能力、知識遷移能力、推理能力。2015年全國政治試題命題既具有以往高考政治考查的優(yōu)點,同時又具備自身的特點,考點全面,整個試題延續(xù)了平穩(wěn),保持了難度,卻加大了創(chuàng)新力度,不僅選擇題得分低,連主觀題得分也要比往年更低。為了適應高考的需要,我們應積極探索,開拓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下面,就本人在高中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中對主觀題的解題方法談一點拙見。
一般來講,我們熟知的高考政治主觀題分為九大類型:“體現(xiàn)類”主觀題、“反映類”主觀題、“為什么(原因)類”主觀題、“怎么辦(對策)類”主觀題、“意義或影響類”主觀題、“認識(評價)類”主觀題、“啟示類”主觀題、“依據(jù)類”主觀題、“圖表類”主觀題。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會做到以下六步:
一看:看設問。要看出設問的范圍、角度(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指向、主體、特殊的限制與要求等,并一次性將所有的問題看完。二抓:抓住材料的關鍵詞、中心意。通常可用“首尾法,詞語頻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導法”來抓。三領:領悟命題者的意圖,主要是考什么知識原理。從題目的材料出發(fā),去思考該題所處的時政背景,從而判斷出命題者的意圖,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識內容。四聯(lián):緊扣題目的材料聯(lián)系相應的教材術語和時政術語?;叵胂鄳慕滩闹R網和相關熱點背景,準確完整地聯(lián)想。五列:列出答題綱要,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內容,把相關題目設問所要求的材料知識、教材知識、時政知識等內容按先后次序列出答案要點。六思: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學性,倒推重審題,注意題分值(看分作答)。
在遵循上述的解題方法上,我覺得不管是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學生活哪個范圍的主觀題,不管設問是哪種類型,不管是讀設問還是讀材料,總會找到一個通用的方法,得出一個通用的公式:
誰對誰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1.第一個“誰”:主體,一般上升到哪個機關部門或組織,也可以是某事件。對主體必須明確它的性質、地位、職權和職責。
2.第二個“對誰”:客體,也指向部門或人。有時在設問中會被隱藏,但一直都存在,要自己去延伸。對客體必須明確它的性質、地位、職權和職責。
3.第三個“一件事”:賓語,什么事?一般看這件事關系國家社會、某部門還是人民,在這三者中去串聯(lián)。此處必須明確做此事的地位或做此事的作用和意義。
4.最后:找主體、客體與這件事的關系,必須綜合以上的分析,進行答案整合。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用此方法對2013廣東卷37題第三問進行解答:
材料三:根據(jù)國際經驗,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時,文化消費在總消費支出中的比重會急劇增加。2012年,廣東人均GDP約為8570美元,但城鎮(zhèn)居民消費支出中,教育文化娛樂服務僅占13.2%,而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中,這一比例更低至6.26%,居民文化消費潛力未能充分釋放。
(3)結合材料三,運用《文化生活》中的有關知識,就政府如何拉動居民文化消費提出合理建議。(10分)
解題思路:(1)范圍:文化生活;(2)題型:措施類;(3)提煉公式:政府拉動居民文化消費。
第一,政府:在文化生活中,政府不能作為經營者和生產者,因此它的性質是管理者和協(xié)調者,明確此點非常關鍵。
第二,對居民:在文化生活中,居民是消費者,結合經濟生活,聯(lián)系如何刺激消費者消費的點,可知:收入、觀念、環(huán)境等因素。
第三,拉動文化消費:在文化生活中,文化消費自身就對接了文化與經濟的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關系,對接如何刺激消費的點答案就容易得出。
最后,整合三者關系:
(1)政府對居民的收入:文化與經濟的關系;
(2)政府對居民的觀念:教育、精神文明與思想道德建設;
(3)政府對居民的消費對象: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
(4)政府對居民的消費環(huán)境:對文化市場的管理與引導。
綜上,答案(略)就呼之欲出。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