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隆
記得貝多芬曾經(jīng)說過:“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這是我的經(jīng)驗之談。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shù),以外也是道德。”
當自己靜下心來的時候,會問自己:“在我的課堂上,我讓學生感覺到幸福了嗎?”我真的說不清,只能說,我是用心在引領(lǐng)我們的學生攀登道德高峰,因為評判幸福與不幸福的權(quán)力在學生手中。當然,這期間有很多的曲折和無奈,可是我沒有氣餒過,并盡全力履行一個思想品德課教師的職責。在自己的工作生涯中,關(guān)于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有下面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站在學生角度看待問題,換位思考,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要符合中學生的特點
我曾經(jīng)讀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帶他的孩子來到一個很大的玩具店,她滿以為自己的孩子可以很高興,可不一會兒,卻聽到了孩子的哭聲。母親問:“孩子,這么多玩具你哭什么?難道沒有你想要的嗎?”可是,孩子還是在哭,母親不解,自己蹲下身子哄孩子,這時,她沒有看到玩具,而是看到了許多大人的腿。母親明白了:孩子個子矮,根本看不到玩具。這個故事說明,大人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體會不到孩子的真實想法。我覺得對待學生也是一樣,如果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就不可能從根本上了解學生。
我教過三年初二的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有以下特點:不像初一時那么乖了;女同學知道打扮了;男同學不但穿奇裝異服,而且有些不服老師管教了。老師和家長越用居高臨下的方式去教育他們,他們的叛逆性就越強。我覺得我們要放下架子,走進學生之中,與學生平等交流,探討一些熱點問題。例如:中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歌曲?為什么喜歡穿有個性的衣服?通過師生年平等地探討交流,再去引導(dǎo)他們,只有盡可能地了解他們,才能幫助他們。讓學生去懂得愛,學會感恩,我相信只要越過代溝,就能做學生的朋友,使教育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用與力量。
二、做好學生成長記錄,細心記錄學生在每個學期的表現(xiàn),了解學生道德素質(zhì)的發(fā)展狀況
我們興福中學的每一個學生都有一本成長記錄手冊,這本手冊除了記錄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記錄學生道德素質(zhì)的發(fā)展狀況。每一學期都有各學科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有同學之間的評價,有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學生可以通過這些評價,了解自己不同階段的思想品德狀況,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法。我們班曾經(jīng)有幾個比較調(diào)皮的學生,在初二下學期看到自己的成長手冊中老師和同學對他們進行了很高的評價,他們找到我,問:“老師,我真的這么好嗎?我是不是比以前進步了?”通過成長手冊,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自我反省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同時,也能讓老師在教育學生時做到胸有成竹,而不至于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且讓學生感到老師在教育時有理有據(jù)。
三、利用好課堂這個平臺,發(fā)揮老師的引領(lǐng)作用
課堂是老師和學生最大的舞臺,能否跳出優(yōu)美的舞蹈,關(guān)鍵是老師的引領(lǐng)作用。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要運用正確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合理的教育方法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進行誠信教育時,也許在老師看來的一件小事,在學生眼里就是件大事。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應(yīng)從小抓起,從小事抓起。特別是利用好現(xiàn)實的材料和案例,去指引感化學生。比如,我覺得關(guān)于誠信最好的事例就是孫水臨和孫東林兄弟的事跡,因為他們的誠信感動了中國。老師不但要讓學生明白道理,更重要的是落實到行動上。老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實踐的平臺,比如組織故事會、報告會等,講述古今中外名人、偉人的誠信故事,并引導(dǎo)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認識到誠信是交往的通行證,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證。
最后,我想用菩德吉的名言結(jié)束這篇文章: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把我們的“德性”教給孩子,我們會有很大的收獲,我們的孩子會對我們說:“老師,我們很幸福!”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