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興
【摘 要】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培養(yǎng)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一直是當今所有語文教師的追求方向,本文試圖從改變學生被動學教師低效教的現狀,從學習第一步預習作業(yè)的布置努力尋求更為有效的自主學習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預習;方法;評價
《語文課程標準》(2012修訂版)在課程設置的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一些優(yōu)秀教師所呈現的課堂教學來看,他們都善于踐行這一理念,取得的成果也是明顯和豐碩的。而一位學生要有上乘的表現課前必定有自主預習的好習慣,他們在聽課時的表情往往是很輕松從容的,甚至達到旁觀者清的境界,最終能脫穎而出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每個教師都知道學生預習的重要性,都希望能事半功倍,因此都很重視預習作業(yè)的布置,但如果教師只是簡單說一句“回去預習下一課”,學生可能會不得要領,象征性翻翻書本,結果肯定是有相當一部分會完成得不盡人意。那么語文教師向學生尤其是面對新生交代清楚預習的注意事項是非常必要的。
一、語文預習作業(yè)布置的原則
語文預習作業(yè)基本原則是為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即認識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計劃、積極主動的活動能力。《禮記·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磨刀不誤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機遇偏愛那些有準備的人。一定要讓學生牢記學前準備工作的重要性。
學生的預習活動還需要遵循將閱讀與思考結合起來的原則。善于思考的人也往往具有不輕易相信權威的懷疑精神,產生疑問是最寶貴的,是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礎。課堂內外學生習慣了答,放棄了問,有的幾乎成了教師的牽線木偶,缺乏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預習時讓學生學會發(fā)現問題,并勇敢地提出來,然后通過集體的討論,把它解決掉,從而培養(yǎng)“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探究”的能力。
二、語文預習作業(yè)的形式
語文預習需要既動口又動手,即讀寫兼顧。
從前上學、學習都俗稱為“讀書”,一方面主要是所學內容比較單一,限于四書五經等,幾乎只相當于今天的語文中的古詩文,另一方面,上課真的是朗讀的比較多,如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回憶私塾中師生一起讀書的情景就很有代表性?,F行語文課本無論哪個版本都保留了相當量的古詩詞和古文,古人寫它們的時候都會考慮到音韻節(jié)律方面的美感,如此讀者才喜聞樂誦。反復誦讀是少不了的環(huán)節(jié),古人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顛破不了的真理。
(下轉第65頁)
(上接第64頁)
關于讀書的名人佳話不勝枚舉。宋理學家朱熹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魯迅先生提出“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毛澤東的老師徐特立則提出:不動筆墨不讀書。毛澤東作為少有的詩人領袖,其極高文學造詣,究竟還是與他熱愛讀書善于讀書分不開的,他對于喜歡的書不僅“三復四溫”反復誦讀,還有一個喜歡用各色筆勾劃圈點寫批注的好習慣。
三、語文預習作業(yè)的組成
(一)圈劃字詞——基礎知識不放松
《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7-9年級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而從近年的蘇州中考作文批改情況看,作為一個初中畢業(yè)生,許多常用字依然錯得離奇,語文基礎知識需要常抓實。
現在的初中生還是孩子天性,從小慣出來的依賴性不會因為成為中學生有多少改變,在小學階段,可能以教師圈劃生字詞為主,這種不放心不放手的做法使孩子失去了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好機會。在課文字里行間圈劃字詞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好的自主判斷比較選擇的過程,需要強調的是,要圈劃的還應包括能表達主題抒發(fā)作者情感的字詞句,這種閱讀習慣也有助于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走近作者——也許就知道了為什么寫
課文下面的注解會有一點作者介紹,但大多了了幾句,甚至如《海燕》僅出現《高爾基文集》,《石榴》只是《沫若文集》,高爾基郭沫若的其他的代表作只字未提。粗枝大葉,學生了解甚少,因此應鼓勵學生另辟蹊徑,親自動手收集作者的資料包括寫作時代背景,或借助參考書,或通過網絡查詢,無形中又增加了閱讀量。對于像蘇軾、韓愈、柳宗元等人了解了他們的坎坷政治命運,也自然能理解其作品的思想性。
課文的作者大多人生歷練豐富,他們的成長道路對任何人都可能造成有益的影響。比如范仲淹幼年苦讀,巴金、季羨林久經風霜,冰心、朱自清愛母親孝父親,海倫·凱勒熱愛生命向往光明……一些語文教師省略作者生平介紹,與當今不考查文學常識有關。
(三)梳理文章結構——弄清怎樣寫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魏書生早在1979年就引導學生畫語文知識結構圖——知識樹,無獨有偶,珍妮特·沃斯(美)與戈登·德萊頓(新西蘭)在《學習的革命》中也倡導學習過程中畫腦圖。
劃分課段落在現在大多數教師看來是不屑的,認為這種做法太老土。其實,每一課都能畫出一張有個性的結構圖,就像畫出一個城市的交通地圖一樣重要,它有助于學生從總體上把握課文,有助于理清作者思路,并能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寫作也有所借鑒,甚至于以后說話做事都能頭頭是道。
需要向學生說明的是,并非任何文章都適合劃分段落,比如毛澤東魯迅的文章,似乎不按做文章的“規(guī)則”去寫,而其他文章也可能是小說的節(jié)選,如果一定要劃,無異鄭人買履難免教條主義。即使同一篇課文,也應該允許多種方法多種形式種劃分,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來選擇討論,看誰劃分的更合理更科學。
劃分或梳理課文層次,形式不拘,以下是常用的幾種:縱式,橫式,圖標與文字結合,表格,還可以是一些初中生喜歡的簡筆畫。
(四)與父母一起讀讀背背
古詩文適合讀,因其創(chuàng)作時在字句安排上特別下了工夫,有節(jié)奏有韻味,掌握得好的話,讀起來猶如歌唱。
相信嗎,每提到《木蘭詩》,許多學生的父母都能從“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開始背個不停。初中以下的古詩文都比較淺顯,家長都還有印象,讀著熟悉的文字,也許就勾起了對當年學校生活的回憶,兩代人之間自然多了點共同語言,此番情景應是相當動人,何樂而不為?
現代文也適合讀,都說“不動筆不讀書”,對青少年來說可以改成“不開口不讀書”,考慮到現在外部影響因素紛繁,既然提筆都能忘字,要精讀完整一篇文章并不是每人都能做到的,開口朗讀是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集中注意力的習慣的。
(五)資料的收集及分享
諸如要學“荷”“鳥”“長城”等專題,搜集一些圖片數據是非常必需的,能讓同學直觀認識自然界、古文明的神奇,在當堂展示滿堂驚艷時,資料提供者會有相當的成就感。
如遇作文課,當然可以布置學生做好充分觀察,或人或物,寫作與畫畫有相仿之處,唯有成竹在胸,才能活靈活現地默畫(話)出來。如寫議論文,不妨找一些名人故事名人警句以充實論據,增強說服力。
四、語文預習作業(yè)的評價(檢查)
此項工作教師完全可以解放出來,只要向學生交代明白,科代表主持,學生小組長就可以完成得很出色,比如背誦類的均可以由學生檢查,如果輔以小組競賽的形式會更有激勵性。如果是教師自己當堂查,又想省事點,就讓學生把書翻到指定的那頁,攤開在桌上,從前面掃視一下就能了然于胸。課堂上教師抽背抽默也是最常用的辦法。
對于預習作業(yè)的評價以鼓勵為主,完成有創(chuàng)新的突出的就向全班乃至別的班展示,以提高學生積極性。
五、理性看待教輔用書
教輔用書的泛濫是每個教師都必需面對的。每到新學期來臨之前,大小書店最熱鬧,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拉著子女穿梭在五花八門的教輔用書和堆積如山的練習冊(卷)中,唯恐遲了一步買不到,這種現象已見多不怪。語文學科的各類教輔書大同小異,內容基本是照搬教師參考用書的課文分析,有些連課后習題的解答也是只字不改。弊端隨即出來了,少數學生還未上課,全抄到了書本上,包括句解段解,最可怕的是古文翻譯,寫得字里行間密密麻麻,哪還有空間留給自己。一些教師起初的做法,是全班大搜查,一經發(fā)現即視作禁書,或代為保管,或勒令放在家里。其實存在這種想法和做法的教師本身就喜歡照搬教參,才顯得那么心虛,再說,這樣做只會造成更大的資源浪費。
對于學生備有的一兩本教輔用書,教師不必驚慌失措,對此也宜疏不宜堵。想想如何引導學生利用好教輔書,讓它真正服務好學生的自主學習。對于課后習題,即便非要講解,也盡可能地多加入自己的理解,盡量換一種表述,示范給學生看,可以有一個比參考答案更理想的答案。
相比其他學科,語文教學更像刺繡,曠日持久,卻見效慢見效細微。都說教無定法,但又希望教學有規(guī)律可循,如果能探索出科學有效的可行之路,教師和學生將是教得輕松學得愉快。預習好了不只提高學生的語文課堂學習效率,對學習各學科都至關重要。預習不只是學生的任務,更是教師必做的功課,在走上講臺前,只有勤翻教材,勤查資料,勤思考,一堂課才能上得精彩紛呈,一篇課文才能講得有聲有色。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唯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