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容
(貴州省習水縣第一高級中學 貴州 習水 564600)
文字史料運用于中學歷史教學具體策略研究
王小容
(貴州省習水縣第一高級中學 貴州 習水 564600)
史料教學是20世紀70年代英國歷史教學界掀起的“新歷史”思潮下提倡的教學方法。史料教學“即注重歷史課上史料的學習與運用,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身的探究活動,來探討歷史問題,并掌握一定的歷史研究方法?!痹诒疚难芯窟^程中,筆者寄希望立足于文字史料基礎上,對文字史料運用于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具體策略進行分析,希望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普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中“過程與方法”中提及“歷史學習是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理解過程,更是也是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20世紀70年代后,歷史學界史料教學法開始在中學歷史教學實踐中占據(jù)主流。關于史料教學的定義,目前學界尚無定論,但大都認同李稚勇教授的觀點,認為史料教學“即注重歷史課上史料的學習與運用,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身的探究活動,來探討歷史問題,并掌握一定的歷史研究方法。
從當前來看,國內(nèi)外學者主要將文字史料分為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原始史料,主要包括史書、典籍、文件、筆記、報告、日記等等。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主要以二十四史為主;其二、撰述史料,主要是指是部分歷史學家的相關著作;其三、文藝史料。這部分史料主要是以文藝體裁形式存在的文字史料,主要包括戲劇、小說、民謠、詩歌等等。與正史、實錄和起居注不同,文藝史料的虛構(gòu)成分比較大,但從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反映出底層民眾的生活狀況、行為態(tài)度以及思想觀念,例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
文字史料運用于教學過程,并不是簡單的將文字史料堆砌給學生,而是通過匠心獨用的巧妙設計,在問題之中引導學生分析、解讀、理解史料背后所蘊藏內(nèi)容,讓學生獨自學會閱讀材料和分析問題能力。在筆者看來,視角教學不能不應該以現(xiàn)有歷史知識傳授為主,而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方面,注意“學生歷史意識的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的提高以及歷史學習方式、探究方式的訓練”
1、循序漸進
教師在對于史料問題進行設計時,必須注意適度原則。難度過低,學生則會缺乏思維能力,史料教學流于形式;難度過高,超出學生實際知識水平,會直接到之課堂基礎歷史知識目標無法達到。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史料運用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思維水平,循序漸進。
例如,閱讀史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以及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影響之下,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步入新型危機,國內(nèi)部地區(qū)工廠紛紛倒閉。
材料二:1935年,在國內(nèi)2500個銀行機構(gòu)之中,有1971個“官辦”銀行,占據(jù)到總體比例的77%,其余較大銀行同樣屬于“官商合辦”或者四大家族“商辦”性質(zhì)的。
問題一: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發(fā)展的因素都有哪些?
問題二:近代社會變遷與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相互關系是怎么樣的?
根據(jù)材料,學生可以了解到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舉步維艱,受到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雙重壓迫,民族資本工業(yè)受到嚴重破壞,工廠紛紛倒閉。材料一、材料二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分析史料、概括史料能力;在了解到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受到雙重壓迫之后,學生了解到,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有自身力量狹小的原因,這主要考察學生將材料與教材相互結(jié)合能力。
2、史論結(jié)合
“從史出發(fā),史論結(jié)合”,一直是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的重要原則之一。新課程改革將過程與方法作為重要教學目標,可見其重視程度。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過程之中,應該在史料的運用基礎之上,幫助學生不斷分析、判斷、質(zhì)疑,最終得出結(jié)論。如果不經(jīng)過一系列的過程,學生很難對于知識點進行真正掌握和理解。因此,教師不僅僅應該對于學生提供史料,還應該從史出發(fā),引導學生進行判斷,以得出結(jié)論,真正做到史論結(jié)合。
例如:
材料一:宗教改革創(chuàng)設了一種新型道德觀念。新教師的個人直接與上帝建立關系,而不必通過教會,并且自己去解釋《圣經(jīng)》,這種帶有宗教情感的個人主義色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開始興起。
材料二:宗教改革的指導思想主要是以文藝復興時期新型資產(chǎn)階級的人文主義觀點為主,并將人文主義情懷應用于宗教領域。從這點上面而言,宗教改革就是文藝復興運動的繼續(xù)。
問題設計:為什么說宗教改革的指導思想與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一脈相承
在整個近代史講解過程之中,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屬于教學重點,同時也屬于難點之一。對于學生而言,除卻基本的知識理解和識記之外,在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相互對比基礎之上,分析其歷史進步性更難能可貴。文藝復興的主要成就表現(xiàn)在文學、科學、所以胡方面,宗教改革則是在原先天主教基礎周四行建立的新興宗教,并包含新教教義。盡管內(nèi)容不同,但其背景和目標卻在一致,都是為了反抗教會壓迫和封建主義,都屬于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重要方式。因此,人文主義必然會對于宗教改革產(chǎn)生影響。在材料一中人人可以憑借上帝得救,強調(diào)基督教度一律平等,這就是人文主義在宗教改革的具體體現(xiàn)。
3、發(fā)散思維
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各種能力,在歷史課堂核心在于歷史思維能力。在當前中學歷史教學實踐過程之中,不能以簡單的學生外在表現(xiàn)作為評價標準。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實踐的成功與否應該是歷史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之中刺激學生學習主動性,是否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學生的思維能力包含很多方面,如何從歷史史料中提取信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概括歷史史料發(fā)展規(guī)律等等都屬于其中。
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形勢,要求歷史教師必須要由傳統(tǒng)單向的歷史教學知識傳授模式不斷向能力培養(yǎng)、情感培養(yǎng)方向轉(zhuǎn)變,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必須更新史學理論、史學觀念。史料教學的意義已經(jīng)無須過多贅述。
[1]曹大為、趙世瑜.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M].長沙:岳麓書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