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潔 王馥君
(中山大學 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廣東 廣州 510275)
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咨詢在實踐中的交互性探討
——基于“護心行動”的案例分析
朱 潔 王馥君
(中山大學 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廣東 廣州 510275)
本文從一個思想政治教育實務工作案例“護心行動”出發(fā),探討了由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咨詢之間差異造成的現(xiàn)實操作中的沖突,經(jīng)過在實踐中反復磨煉逐步融合,主要從功能、價值與模式三個維度方面對二者的交互性過程進行探討,從而展開對思想政治實務工作者從事心理咨詢的SWOT分析,展現(xiàn)思想政治實務工作者將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復雜性和可行性,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上提供了有益借鑒。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咨詢 “護心行動”
近年來,高校開始迎來“90后”的一代,信息超多元化成長的這一代在被人們稱為更特立獨行、自我意識強烈的新新人類逐漸成為大學校園的主體,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挑戰(zhàn)。隨著大學生問題呈現(xiàn)出復雜化、多樣化的趨勢,這些都對當今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在處理學生的復雜問題中,面臨的更多是日常生活層面、經(jīng)濟層面和心理層面、思想層面等交互性的問題,這些問題中普遍反映心理層面這個部分最為棘手和難以捉摸,而在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工作過程中,某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產(chǎn)生了困惑,有關理論文獻也探討了三者之間的適應性、聯(lián)系與區(qū)別等①。思想政治教育從實務層面看,不僅是一種統(tǒng)治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活動,而且是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積累起來的一種處理人民內部思想問題的方法和藝術。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幫助人們預防和消除心理障礙、開發(fā)心理潛能、提高心理素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動。心理咨詢是指經(jīng)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咨詢人員處理求助來訪者心理和行為問題的方法和藝術。雖然二者處理問題的層面不一樣,但是同為一種處理心理、思想問題的藝術,使二者在學理上連接起來,這樣就有了共通之處和可以進一步連接的基礎,他們之間的關系大體如下圖所示:
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咨詢的共同區(qū)域是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心理咨詢卻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質上有明顯差異,對比如下表②:
心理咨詢 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和定義一種助人活動,專業(yè)心理咨詢人員協(xié)助處理來訪者的心理問題的理論和方法一種教育活動;把統(tǒng)治階級思想和意識形態(tài)轉變?yōu)閭€體思想政治素質的過程工作人員身份相對客觀中立,與工作對象沒有工作和利害關系;關系在咨詢中建立對教育對象個人發(fā)展有影響,與教育對象有工作關系;關系預先設定工作出發(fā)點 以來訪者為中心,主要以來訪者利益為重以黨的利益、國家的利益、社會利益為重處理的問題層面 以心理層面為主,主要涉及個體發(fā)展心理、思想、道德、政治等層面的問題,涉及個體及社會的共同發(fā)展。使用的方法主要以語言溝通為主,兼顧行為訓練;形成了較為多樣的理論流派和方法。多樣化的方法,教育手段與經(jīng)濟手段、行政手段等相結合運用,沒有形成理論流派發(fā)展指向 個體發(fā)展 個體和社會的共同發(fā)展
之所以會在心理咨詢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會產(chǎn)生這種交互性,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我國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基本國情奠定了二者交互性的基礎。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強化以馬克思主義為導向的道德教育,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是近年來高校教育適應現(xiàn)實發(fā)展需求的一個必有路徑。與中國特色的德育體系相比,西方德育更強調公民教育,將道德教育融入到職業(yè)、社會、家庭倫常的規(guī)范性教化當中。因此,這種西方德育觀及其體系的引入,就需要符合中國的實際國情,從而推動本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與舶來的心理咨詢的交互發(fā)展。
其二,當前高校學校治理的改進提供了二者交互性的拓展空間。在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我國高校治理結構發(fā)生很大變化,單一的思想政治工作(政工)系統(tǒng)已經(jīng)日漸演化為涵蓋學生事務管理、獎勵資助、勤工助學、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實習等豐富內容為一體的“大學工”體系,這對原有的學校治理結構提出新挑戰(zhàn)。就當前普遍發(fā)展現(xiàn)狀看,將一般意義上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心理咨詢工作進行統(tǒng)合,實行心理咨詢機構掛靠學工機構“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做法成為一種主流。特別是隨著近年來心理健康重要性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成為學校學生事務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種治理架構的統(tǒng)合也為二者的交互性提供廣域空間。
其三,心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二者交互性的學理支撐。就我國現(xiàn)有學科體系而言,兩大學科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已經(jīng)在實踐中得到廣泛體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擺脫濃重的“政治教化”色彩走向人本主義的心理學路徑轉向,以及心理學依托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走向生活化的實踐,已然成為學科間交叉的一個典范。由此這種學科交叉融合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詢之間的交互性提供學理支撐。
其四,從業(yè)人員學術背景的復合性提供智力資源基礎。從現(xiàn)實看,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職位的招錄要求有心理學的學習或工作背景,而很多心理咨詢專業(yè)人士通過學歷和非學歷教育及實踐工作接受過系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訓練。兩大職業(yè)群體的融合及其所承載的知識結構的優(yōu)化,都為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咨詢二者的交互性實現(xiàn)提供復合型的人才保障。
正是基于這種國情基礎、拓展空間、學科交叉及智力資源的基礎性條件,這兩個領域才得以實現(xiàn)交互性的可能。根據(jù)上圖所闡述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咨詢之間的相互關系,使筆者堅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咨詢融合的可能,因此做出以下案例中的“護心行動”的嘗試。
長期以來,正因為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咨詢存在上述區(qū)別,把它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學術界存在分歧: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如何運用?運用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遇到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這些都是在做的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基于筆者心理學學科背景及擔任過高校輔導員和心理咨詢師的身份經(jīng)歷,試圖通過以下案例探尋答案。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舉國震驚,其實大災難不僅對于災民,對于遠離災區(qū)的非情境中的人們,尤其是大學生這個易感群體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除了重點關注少數(shù)災區(qū)籍的學生外,震后的一段時間內不少一般學生在心理上表現(xiàn)出極不穩(wěn)定,行為上出現(xiàn)異常,正常學習生活受到較大的影響。案例主要情況如下:
個案1:李某,女,湖南人,自地震發(fā)生后,不去上課,每天不斷收看滾動式網(wǎng)絡新聞,看著新聞就掉淚,情緒極為激動,不看又會覺得非常不安,心中茫然慌亂,還準備了很多食物和水,考慮地震發(fā)生后,應該怎么讓自己活下來。
個案2:陳某,男,福建人,散布網(wǎng)上“蟾蜍大規(guī)模遷移,該地區(qū)會發(fā)生地震”的消息,使得周圍同學惶惶不安,甚至把一個反駁他觀點的同學的鼻梁打斷,造成極為不好的影響。
個案3:張某,女,內蒙古人,連續(xù)看電視報道,感到恐怖,幾天晚上做夢也一直都是噩夢連連。
個案4:王某,男,上海人,整天不去上課,到處張羅著要為災區(qū)做點什么,每天就想著怎么到四川,要做志愿者,但又覺得自己沒有一技之長,害怕添亂,結果越想越焦慮。
筆者針對上述案例事情所做出的反應與對策:首先針對案例1李同學和案例2中的陳同學展開個體心理輔導。了解這幾個學生的情況之后,筆者認為經(jīng)歷這次舉國震驚的大災難,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有責任更全面地了解其他學生在面臨重大事件時的情況,并使其順利甚至更好地度過這個時期;作為一名心理咨詢人員,當時即將作為一名心理援助專家奔赴汶川,有責任對災難后學生的各種心理狀態(tài)進行科學化的疏導。筆者決定抓住這個時機進行“護心行動”,同時是一次大規(guī)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心理咨詢師的角色對于當下心理發(fā)展的需要設計四個階段:第一穩(wěn)定情緒,第二宣泄疏導,第三促進行動,第四思想升華。
筆者是以輔導員的身份開始行動:建立支持系統(tǒng),成立先鋒小組,建立網(wǎng)絡平臺。剛開始設計時,通過支持系統(tǒng)來源于先鋒小組和網(wǎng)絡平臺,先鋒小組主要由學生會和黨員構成,而網(wǎng)絡平臺是由先鋒小組中信息部搜集各種科學的應對災后生活的信息每天一條進行發(fā)布;然后以咨詢師的角色對這些信息進行科學甄別,并且針對每個階段開展團體咨詢,其中個案3張同學和個案4王同學是從團體輔導中發(fā)現(xiàn),他們倆在團體里分享自己的恐懼和焦慮,得到其他學生的回應和支持,最后以輔導員的身份開展報告班會。根據(jù)自身個體心理咨詢、團體心理咨詢的專業(yè)經(jīng)驗和利用輔導員天然占用學生的形勢政策課、黨員組織生活等各種時機。最后在實施過程中其實發(fā)現(xiàn)二者的角色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這些給筆者的實施造成難度和困惑。
整個過程前后為期一個月,經(jīng)過這個過程后,這四位同學比受災前有不同轉變,有兩位同學因為表現(xiàn)突出還入了黨。在班會上某些學生的發(fā)言表述甚至通過這次災難性的時間帶給身心的巨大激蕩,獲得成長中的飛躍,學生之間、班級之間的凝聚力更強,對于應對災難的心理的認識和處理增強。筆者不僅引導學生平安順利地渡過這段敏感時期,自身和學生之間有更親密的連接并對班級特殊學生有了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詢的在實踐中交互性使用產(chǎn)生不少困惑和思考,以下便結合本案例從三個維度方面進行探討。
(一)功能分區(qū):角色立場的交互性
1.沖突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不是純粹的個人關系,而存在職業(yè)關系。并且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立場是先定的,咨詢人員的立場是客觀的。有時我們即便同情學生也會堅持自己的觀點,而無法以對方的角度,客觀地提出建議,因此這些情況便會影響受教育者開放的程度。比如案例2中的陳同學,他散布謠言,無故毆打同學。從心理咨詢的角度看,這位學生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很可能跟他自身的恐懼心理狀況有關,需要仔細傾聽,給予支持。但輔導員不能無視學生散布謠言這一事實,首先一定會想到維持整個集體的穩(wěn)定的立場的想法,當聽到這位同學所言,如果一開始用責難或者批評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這樣這個學生本來就情緒不穩(wěn)定,便極有可能會產(chǎn)生極大的阻抗,很難深入工作。從總體上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視社會的、集體的利益,而心理咨詢則更強調來訪者的個人利益;思想政治教育比心理咨詢有更多灌輸色彩,重心在講;而心理咨詢強調疏導,重心在聽。心理咨詢在形式上多為等待來訪者前來咨詢,在很大程度上以來訪者自愿接受咨詢?yōu)榛A,而思想政治教育常采用主動方式,努力促進教育對象的轉變。
2.融合
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與心理咨詢不存在根本的差別,都是促進個人的自由全面的發(fā)展,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盡管政工人員的立場是先定的,但政工人員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立場,而從為對方著想的角度出發(fā),以平等尊重同感的態(tài)度客觀地提供建議③。學生的主體性要求我們認識學生、研究學生、尊重學生。也就是先采用心理咨詢者的專業(yè)技術,然后回歸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立場。通過思考,筆者不斷要求自己放下自己的參照標準,要設身處地、客觀地了解學生的思想與感受,了解到大災難之后某些學生出現(xiàn)這些波動是正常的,而且從學生的處境體察其思想和行為,他們表現(xiàn)出來過度的利他行為還有恐慌情緒有些什么樣的表現(xiàn),并充分表達對學生的理解,陳同學剛犯事,剛過來認為我會批評他,結果我采用先采用心理咨詢的技術,先與他共情,問他是不是很難受,最近有什么糾結的事情,結果他眼淚就下來,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這段時間的事件經(jīng)過和家里的情況,最后主動檢討自己的行為并愿意接受懲罰。但當時對筆者來說并不容易,需要反復的、強烈的控制和覺察。
(二)價值分區(qū):價值取向的交互性
1.沖突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本身是一種具有強烈價值傾向的活動,其本質就是用無產(chǎn)階級價值觀處理人們的思想和心理方面問題,使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堅定的理想信念。心理咨詢不規(guī)定也不干預來訪者的價值內容?!靶睦碜稍兣c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間的一個關鍵區(qū)別,就在于對價值的處理不同,后者本質上是以一套既定的、統(tǒng)一的世界觀(其核心是價值觀)去塑造人的心靈”④。心理咨詢不主張把自己的觀念強加于來訪者,這樣既會剝奪來訪者對自己觀念的自決權,又會剝奪來訪者反思自己價值觀念的機會,更會使咨詢關系缺乏必要的同感和平等的身份和態(tài)度。比如在本次護心活動中,尤其在團體輔導的價值引導過程中,每次對他們在大災難后的各種情況進行引導時總會覺得這和心理咨詢理念有背離,因此這個過程會有很長一段時間。
2.融合
一般意義而言,價值干預不等于價值干涉,進行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并不一定必然導致價值干涉,而且價值干預是必需的,是不可避免的,價值干涉是人為的,可以避免的。事實上,正是因為來訪的學生價值觀念的偏差或混亂才導致其生活方面的困境,而心理咨詢過程在其本質上就是用咨詢人員所持有的高一層次的價值觀念影響來訪者的過程。因此在這個過程的引導中放心地進行大量干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應發(fā)展自己的價值理論,比如在本案例中的團體心理咨詢過程中對大災難后各種人表現(xiàn)出來的價值問題給予充分關注和重視,讓學生自己思考和內省自身在確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及心理咨詢過程中的核心價值觀念和基本價值觀念,并理清價值問題的實質,到底我們面臨大災難應該如何選擇,從而進行必要的價值引導,而不是一開始就告訴他們,什么是對的,應該堅持什么。
(三)模式分區(qū):團體動力的交互性
1.沖突
在學生群體的教育上,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權威主義教育模式,在歷史上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在當前也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模式。這種方式的特點是注重社會要求,忽視學生單個心理發(fā)展需要,重教育要求的正確性而忽視其接受性;重共性要求,強調讓學生接受道德規(guī)范與社會要求。而心理咨詢更注重談話雙方的雙向互動或者整個團體內部的動力性,強調對來訪者的傾聽、溝通和平等交流。針對學生群體,心理咨詢中的團體輔導強化教育對象的在團體動力中的內省意識。團體輔導不主張學生必須接受社會規(guī)范,而是通過團體活動中學生之間的互動、分享,促其自我反省,實現(xiàn)教育的目標。這個時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團體中的絕對核心部分,所有學生在這個團體中需要尊崇。
比如在本案例中,同樣是進行大災難后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團體心理咨詢更多的是通過團體動力學原理,使學生在活動中,相互之間表達不同觀念,通過分享、比較、交流不斷內省,澄清自己的價值觀,了解他人的價值觀,調整自己的價值觀。所以這種模式又和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通過教化的模式不同,但二者怎樣在這個過程中運用又是一個問題。
2.融合
通過實踐后發(fā)現(xiàn),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上而下的權威與一致性,在某些情況下也有其優(yōu)勢,比如由黨員和班委組成的先鋒小組可以迅速建立支持系統(tǒng)。當時在大地震發(fā)生之后,很多外國人很難理解中國為何在那么短的時間內全國各種力量齊匯汶川,這就是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的模式的優(yōu)勢。
而團體心理咨詢在目標上與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張是一致的,只要在過程和結果上相互協(xié)作,使學生親身參與,互動體驗,就可以很好地感染學生,受眾面非常大,從而形成廣泛的影響。這種過程使得各個學生都不只是從口頭上喊出來,而是在最后分享時通過學生自己表達出來:“全國齊心,眾志成城”,“大災有大愛,筆者的身后有一個強大的祖國”……學生首次從內心里深刻體會災難之于不同人的意義,這樣很容易激發(fā)強烈的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而且交互影響和感染。
而通過團體心理輔導中自己認識自己的 “反省意識”,是在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肯定學生的價值、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這樣一使學生不再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二使他們認識到人生觀、價值觀及思想品德教育不再是虛無縹緲、罩在頭上的美麗光環(huán);不再是假大空的說教,而是和每個人的工作與生活、成長與發(fā)展息息相關的,是具體而又實在地存在的,因此可以達到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達到很好的結合。
總之,通過以上發(fā)現(xiàn)在歷經(jīng)角色立場、價值取向、團體動力一系列碰撞之后心理咨詢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達到一定程度的融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者從事心理咨詢的信心。目前已經(jīng)有些高校輔導員通過參加心理培訓、國家心理咨詢師認證,具備運用的基本條件。學生問題是復雜多樣的,遇到嚴重的心理問題需要立即轉介,但如果凡事跟心理相關的問題不分青紅皂白就強行送到心理咨詢中心,則不僅會使學生問題的真正有效解決大打折扣,使繼續(xù)開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打折扣,而且會對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深化專業(yè)的發(fā)展不利。
完成實踐之后,結合自身情況筆者也有更深入的思考,發(fā)現(xiàn)在當今情況下從事心理咨詢實踐過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所面臨的優(yōu)劣勢及機遇和挑戰(zhàn)。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從事心理咨詢具備其自身的優(yōu)勢(Strength)
1.介入問題的及時性
相比較心理咨詢專業(yè)從業(yè)人士,思想政治教育者更熟悉學生,便于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溝通干預,避免問題復雜化。另外,輔導員平時應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目前大學生主動尋求心理咨詢的意愿比較弱,出現(xiàn)困惑時一般會想到找輔導員,這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便于發(fā)現(xiàn)問題,還可以利用特定時期主動出擊進行處理,占據(jù)處理問題很好的時機。本案例中的李同學是通過其他學生干部了解到有關情況,然后和她交談得知,陳同學是因為發(fā)生毆打事件后,在處理事情過程中發(fā)現(xiàn)。
2.處理問題的思維廣度
現(xiàn)如今很多學生的問題非常復雜,大部分都不是單純的心理問題,一般來說,心理咨詢都以一定的人格理論為基礎,處理問題往往多在個體的心理層面,而以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為背景的咨詢者能夠持有更為廣闊的人格理論,不僅處理心理層面的問題,而且處理思想層面、價值觀念層面、道德層面甚至政治層面的問題,可以放在一個廣闊的社會背景下考慮,處理層面會更廣泛。
3.解決問題的資源優(yōu)勢
思想政治工作者便于在宏觀政策改變和建設積極健康環(huán)境方面積極推動學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團體心理咨詢、宿舍關系干預等輔導員都有先天優(yōu)勢。尤其是高校輔導員可以掌握受助者的基本情況和全面的資料信息,包括學生的親朋好友、同學舍友等,便于全方位了解,便于調動各方面力量和資源幫助對象。比如團體輔導后,在針對王同學的解決方案中,筆者找到與他一樣有強烈愿望的同學,建議他們共同在大學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中出力,他們幾次為災區(qū)捐款和籌款義演的活動中成為主要倡議和負責人;在整個系的“護心行動”大氛圍中,使同學們的凝聚力得到空前增強,對于個體同學產(chǎn)生積極影響。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從事心理咨詢的劣勢(Weakness)
1.角色沖突
一般來說,心理健康教育較多解決學生的普遍問題,并不強調學生的自我表露。而心理咨詢需要建立相對較深入的關系,學生在咨詢時會有更多的自我表露。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來訪者發(fā)生多重關系不可避免,比如在本次過程中,筆者是李同學的輔導員,同時是其黨支部書記,而李同學出于對筆者的信任找筆者進行心理咨詢,這樣就會形成雙重關系。這樣的關系的形成,會讓筆者在咨詢過程中總會對一些她所講述的事情喪失客觀性。而且李同學因為那次咨詢給筆者分享她內心一些隱私后,導致后來很長時間沒有主動過來辦公室。思想政治工作者這樣會造成角色混亂,因此最好避免多重關系的發(fā)生,遇到這種情況應及時轉介。所以對本案例中的李同學,筆者感到如果下次遇到這種情況則一定要盡早轉介。
2.界限混淆
思想政治教育人員必須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局限和權限,整個過程前后耗時一個月,由于學生工作日都上課,只有利用周末或者晚上時間進行。在咨詢過程中,應十分清楚高校輔導員的責權和界限,否則很容易因無序的自責而陷入挫敗。對一些不屬于或者不適合于用以思想政治教育為背景的心理咨詢方法解決問題,應當及時轉介,比如在這次活動中發(fā)現(xiàn)平時大家都覺得很不錯的一個學生在團體活動中說話思維混亂情緒紊亂,當時立即轉介心理咨詢中心之后立即轉介醫(yī)院心理門診得到及時的藥物治療干預。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從事心理咨詢的機遇(opportunity)
1.促進心理咨詢本土化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實性的必然趨勢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國本土化的處理人們內部思想問題的方法和藝術,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教育相結合,不僅是心理咨詢中國化的一個很好的途徑,更是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而當今的思想政治除了堅持國家社會發(fā)展取向以外,更把以人為本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基本原則,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2.提升高校輔導員專業(yè)化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的有效途徑
近期教育部下達文件要求各高校根據(jù)學生培養(yǎng)目標,結合本校實際情況,設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程,覆蓋全體學生。目前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心理咨詢師及德育和心理學的老師遠遠無法達到這個需求量,這對擁有心理咨詢專業(yè)背景和相關資歷的輔導員便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耙ㄔO專業(yè)化的輔導員隊伍,首先就要確立輔導員是教師這樣一個理念。只有把輔導員認定為思想理論教育教師,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輔導員隊伍建設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諸如職稱、職級、發(fā)展及專業(yè)問題”⑤。
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通過吸收試圖打破傳統(tǒng),逐步吸收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管理學等其他學科的成果和經(jīng)驗,力圖不斷地學科化和科學化。而其中心理咨詢的發(fā)展經(jīng)驗更是為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化提供有效方案,比如可以借鑒心理咨詢的科學化和學科化過程的一個重要方法,將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史上很多成功的案例記下來,作為研究者客觀研究的依據(jù),進而探討出一個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共性因素,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少了一些經(jīng)驗性和盲目性,多了一些理性和科學性⑥。
(四)思想政治教育者從事心理咨詢的挑戰(zhàn)(Threat)
1.工作機理的深入性
思想政治教育人員從事心理咨詢時,其咨詢過程和發(fā)生作用的機制與其他學科背景的人員從事心理咨詢并沒有本質區(qū)別。但在遵循的心理咨詢理念、目標和價值方面要比其他學科更高;所遵循的個體全面發(fā)展的人格理論更開闊;咨詢過程的著力點更偏向思想道德層面的心理問題;所運用的心理咨詢方法傾向于更理性的方式。這就需要思想工作者對于當下的工作和工作對象有更全面而深入的判斷,從而達到更高層面的教育,但筆者認為要不斷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
2.工作性質的繁雜性
高校輔導員從事的學生工作大體可以劃分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事務管理。學生事務管理是學校各部門與學生相關的事務無一不與輔導員發(fā)生聯(lián)系,思想政治教育無論在時間或空間上都具有連續(xù)不斷的擴張性質,都具有沒有明確的界限和不可測性的特點。因此經(jīng)常有“無限責任公司”和“兩眼一睜,忙到熄燈”的形象描述。在這種情況下,剛開始對心理咨詢的攝入的思想政治教育設計工作是一項沉重的負擔,很難靜下心,當時筆者在進行將近一周遇到其他事務繁忙時,身心俱疲,幾次想打退堂鼓,幸好學生工作的領導不斷鼓勵,同院系的同事在一旁一直協(xié)助支持,否則很難堅持完成。
3.專業(yè)訓練的長期性
心理咨詢是一個專業(yè)性很強的職業(yè),即使非常有經(jīng)驗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完全取代心理咨詢方面的專業(yè)訓練,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成為心理咨詢專業(yè)人員,必須接受系統(tǒng)培訓,并且不斷在有專業(yè)經(jīng)驗的咨詢師的督導下進行自我分析和臨床實踐,逐漸培養(yǎng)起心理咨詢的專業(yè)基礎和工作閱歷⑦,這些對思想政治實務工作者提出很高要求。
筆者在整個“護心行動”實踐和理論總結的過程中,因為自身的經(jīng)驗和能力遇到很多困難,得到很多支持,感到很大不足,同所有教育工作難以量化的問題一樣,本案例遇到相同的問題,所以在最后的教育效果評估上很難確定,這是今后努力與前進的方向,以上種種思考僅供討論。
注釋:
①這方面的文獻詳參佘雙好主編.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②改編自佘雙好主編.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③錢銘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④江光榮心理咨詢過程中的價值干預.心理學研究動態(tài),2000(1).
⑤漆小萍.論輔導員隊伍專業(yè)化的建設路徑.思想理論教育,2008(1).
⑥心理咨詢同思想政治教育一樣,也經(jīng)歷了一個從經(jīng)驗到科學,從具體的方法和藝術到學科化理論的發(fā)展過程。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在這其中做了兩件科學化和學科化的工作:將其心理咨詢實錄下來,總結心理咨詢過程的成功因素。參見佘雙好,盧愛新.探索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5).
⑦佘雙好,主編.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佘雙好,主編.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佘雙好,盧愛新.探索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5).
[3]黃友生,陳曉燕.團體心理咨詢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芻議.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2008(3).
[4]江光榮.心理咨詢過程中的價值干預.心理學研究動態(tài),2000(1).
[5]漆小萍.論輔導員隊伍專業(yè)化的建設路徑思想理論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