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紅麗,蔡林莉,毛 兵,王 蕾,張瑞明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 中西醫(yī)結合科(成都 610041)
咳嗽是呼吸??崎T診就診的主要原因,以亞急性和慢性咳嗽為主。而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us cough,PIC)是亞急性咳嗽最常見病因[1]。國內(nèi)外咳嗽指南[2-3]推薦的短期應用鎮(zhèn)咳藥、抗組胺藥或減充血劑等為對癥治療,雖對部分患者有一定療效,但停藥后咳嗽易復發(fā),還常伴有嗜睡、困倦等副作用。針對西醫(yī)發(fā)病機制不明確和治療尚無特異性的現(xiàn)狀,如何發(fā)揮中醫(yī)藥優(yōu)勢,盡快研制有效藥物,成為臨床迫切需求。
清風感咳顆粒是在多年臨床經(jīng)驗基礎上總結出的用于PIC的臨床有效方藥,由早期經(jīng)驗方“宣肺止咳劑”經(jīng)臨床使用和科研篩選精簡而成。本試驗采用多中心、隨機、雙盲以及安慰劑對照研究,評價清風感咳顆粒治療PIC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并對其劑量效應關系進行探索。
1.1.1 診斷標準 參照我國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版)[3]PIC相關內(nèi)容制定:1)咳嗽出現(xiàn)前有呼吸道感染病史;2)臨床表現(xiàn)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3)通常持續(xù)3~8周;4)胸部X線檢查無異常;5)肺功能檢查正常;6)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咳嗽。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以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咳嗽風邪戀肺證相關內(nèi)容制定,主癥:咳嗽,次癥:1)咽癢不適、咳嗽遇風加重。2)咯痰黏少、咽干、胸悶;舌象:舌尖紅,苔白或黃;脈象:脈平或浮。以上主癥必備,次癥1)必備,2)具備1項或以上,結合舌脈,即可辨證為風邪戀肺證。
1.1.2 納入標準 1)符合PIC的西醫(yī)診斷;2)中醫(yī)辨證為風邪戀肺證;3)日間咳嗽癥狀計分≥2分和/或夜間咳嗽癥狀計分≥2分;4)病程3~8周;5)年齡18~65歲;6)受試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1.3 排除標準 1)合并心腦血管、肺、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嚴重原發(fā)性疾病,或影響其生存的嚴重疾病,如腫瘤或艾滋?。?)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1.5倍正常參考值上限;血肌酐異常;尿蛋白>+;血白細胞<3.0×109/L或>10.0×109/L;和/或中性粒細胞分類>80%;3)體溫>37.3℃者;4)近1月內(nèi)服用過與試驗藥物功能主治類似藥物患者;5)妊娠或準備妊娠婦女,哺乳期婦女;6)過敏體質或對該藥物已知成分過敏者;7)精神上或法律上的殘疾患者;8)近3月內(nèi)參加其他藥物臨床試驗者。
1.1.4 剔除標準 1)納入后發(fā)現(xiàn)不符合納入標準者;2)未按試驗要求服用研究藥物(試驗藥物或安慰劑),依從性<80% 或>120%者;3)不能合作者,包括不按計劃完成隨訪者等。
本試驗采用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以及多中心臨床研究。參與中心包括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南京市第一醫(yī)院、包頭市中心醫(yī)院,以及第四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研究病例來源于5個中心的門診患者。采用區(qū)組隨機化方法,SAS統(tǒng)計軟件按1∶1∶1給定種子數(shù),產(chǎn)生隨機數(shù)、相應的藥物及病例分配方案。隨機號采用不透光信封密閉,分別由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和北京岐黃臨床研究中心集中管理。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及前期臨床試驗[6-7],估計試驗組及對照組愈顯率分別為40%和10%。取α=0.05,β=0.1(檢驗效能=90%),根據(jù)公式n=2(Uα+Uβ)2P(1-P)/(P1-P0)2,并考慮到試驗中可能的脫落/剔除(約10%),最終總樣本量為180例。
患者按1∶1∶1的比例分配:低劑量組(A組)60例、高劑量組(B組)60例、安慰劑組(C組)60例。治療方案:A組:清風感咳顆粒6g/次加清風感咳顆粒安慰劑6g/次,2次/d,溫水沖服;B組:清風感咳顆粒12g/次,2次/d,溫水沖服;C組:清風感咳顆粒安慰劑12g/次,2次/d,溫水沖服。療程均為10d。試驗期間不得同時使用與本病治療有關的中西藥物(包括方案規(guī)定以外的其他抗生素、抗病毒藥及同類中藥等)和其他治療方法。合并其他疾病必須繼續(xù)用藥的其他藥物和治療方法,已在合并用藥表中詳細記錄藥名(或其他療法名)、用法、用量和時間等。
結局指標:1)咳嗽評分??人栽u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為受試者主觀咳嗽程度分級,即準備100mm的垂直標尺,0刻度規(guī)定為最小即無咳嗽,100mm刻度規(guī)定為最大和無法忍受的咳嗽,讓受試者在認為能夠反映咳嗽水平處做一標記,以標記處讀數(shù)作為咳嗽程度記分。數(shù)值越大,表示咳嗽程度越重。2)中醫(yī)證候療效評價標準。痊愈:中醫(yī)證候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療效指數(shù)為≥95%;顯效:中醫(yī)證候臨床癥狀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shù)<95%;有效:中醫(yī)證候臨床癥狀改善,30%≤療效指數(shù)<70%;無效:中醫(yī)證候臨床癥狀無改善,療效指數(shù)<30%。中醫(yī)證候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中醫(yī)癥狀積分-治療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治療前中醫(yī)癥狀積分。3)中醫(yī)證候評分指標,共6個。①咳嗽:無,0分;白天間斷咳嗽,或入睡時短暫咳嗽,不影響工作生活,2分;白天咳嗽或見夜間咳嗽,尚能堅持工作,4分;晝夜頻咳或陣發(fā),影響工作和休息,6分。②咽癢不適:無,0分;咽微癢,1分;咽癢欲咳,咳后緩解,2分;咽癢明顯,咳后不緩解,3分。③咽干:無,0分;偶覺咽干,1分;時覺咽干,2分;明顯,持續(xù)不解,3分。④胸悶:無,0分;輕微胸憋,1分;胸悶明顯,時有太息,2分;胸悶如窒,3分。⑤咳嗽遇風加重:無,0分;有,2分。⑥咯痰黏少:無,0分;有,2分。舌象脈象不計分。4)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
采用SAS 6.12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定量指標列出樣本數(shù)、均數(shù)±標準差(±s)或中位數(shù),采用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檢驗對3組進行比較;定性指標列出頻數(shù)及百分數(shù),并采用χ2檢驗/精確概率法進行比較。中醫(yī)證候療效采用按中心分層的CMHχ2檢驗對3組進行比較;咳嗽積分和中醫(yī)證候積分采用配對t檢驗/符號秩檢驗進行組內(nèi)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檢驗對3組治療后相對于基線的變化進行組間比較。所有的統(tǒng)計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試驗共入組180例(A組60例、B組60例、C組60例),其中入組后沒有接受治療或用藥情況不詳7例,入組后至少接受1次治療173例(A組57例、B組57例、C組59例)。男72例,女101例;年齡22~69歲;病程21~56d。3組基線的人口學資料、生命體征、一般情況和療效相關指標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2.2.1 咳嗽VAS評分 治療10d后,與基線的差值(治療10d-基線)A組為(-4.2±2.1)分,B組為(-4.8±2.0)分,C組為(-2.6±2.3)分,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進一步兩兩比較,結果顯示:A組與C組、B組與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與B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效果:B組>A組>C組(表1)。
表1 治療10d咳嗽VAS評分變化情況(分,±s)
表1 治療10d咳嗽VAS評分變化情況(分,±s)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差值A組57 6.0±1.4 1.8±1.9 -4.2±2.1 B組 57 5.9±1.2 1.1±1.7 -4.8±2.0 C組59 6.0±1.3 3.4±2.1 -2.6±2.3
2.2.2 中醫(yī)證候療效 治療10d后,愈顯率A組59.7%,B組82.5%,C組27.1%,經(jīng)CMHχ2檢驗,3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 2);總有效率A組89.5%,B組96.5%,C組71.2%,經(jīng)CMHχ2檢驗,3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4 6)。治療效果:B組>A組>C組(表2)。2.2.3 中醫(yī)證候積分 治療10d后,與基線的差值(治療10d-基線)A 組(-8.5±3.7)分,B組(-9.5±3.0)分,C組(-5.8±4.5)分,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兩比較結果顯示,A組與C組、B組與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與B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效果:B組>A組>C組(表3)。
表2 治療10d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n(%)]
表3 治療10d中醫(yī)證候積分變化情況(分,±s)
表3 治療10d中醫(yī)證候積分變化情況(分,±s)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差值A組57 12.0±2.6 3.5±3.5 -8.5±3.7 B組 57 11.5±2.1 2.0±3.0 -9.5±3.0 C組59 12.0±2.2 6.2±4.0 -5.8±4.5
2.2.4 單項中醫(yī)癥狀治療前后變化情況 治療10d后,咳嗽、咽癢不適、咳嗽遇風加重、咯痰黏少、咽干明顯好轉,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胸悶無明顯好轉,與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試驗期間,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A組4/57(7.0%),B組4/57(7.0%),C組1/59(1.7%),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331 3)。均無嚴重不良事件發(fā)生。
《內(nèi)經(jīng)》言:“風盛則癢”,咽癢者,或為外感風邪未盡,風邪襲于肺,肺氣壅遏不宣,清肅之令失常,氣道不利,肺氣上逆,因而引起咳嗽,日久風邪內(nèi)伏,外風引動亦引發(fā)咳嗽,故證屬風邪犯肺、肺氣上逆,雖表證已解,但風邪未盡,肺氣宣降失司,咽癢咳嗽,患者多為不慎染風寒之疾或因受涼罹患感冒,經(jīng)治療后外感表證已除,而遺留咳嗽遷延不愈。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咳嗽候》亦有“風咳,欲語因咳,言不得竟是也”。因此,PIC當屬外感咳嗽范疇,為“頑咳”、“久咳”、“風咳”。以外感風邪為主要病因,“風邪束肺,肺失宣降”為主要病機,治療PIC思路當從風論治,以宣肺止咳為主要治則。
清風感咳顆粒由麻黃、青風藤、百部和紫菀組成。方中麻黃辛、微苦,溫,入肺、膀胱經(jīng)。具有發(fā)汗解表、宣肺散邪和止咳平喘之功效,為宣肺要藥,方中首選麻黃,既宣通肺氣之郁閉,又可平肺氣之上逆。青風藤苦、辛,平,歸肝、脾經(jīng)。具祛風通絡之功,多用治風濕痹痛之癥,入本方取其祛風力宏之性,助麻黃疏散風邪。百部甘潤苦降、微溫不燥,專功潤肺感咳。紫菀甘潤苦泄,性溫而不熱,質潤而不燥,長于潤肺下氣、開肺郁,化痰濁而止咳,凡咳嗽之證皆可用之。兩藥均入肺經(jīng),常相須為用。本方中麻黃主宣,紫菀、百部主降有助肺司宣降之機。
本試驗結果提示,清風感咳顆粒能有效緩解PIC(風邪戀肺證)患者的咳嗽,減輕咽癢、咽干和口干等中醫(yī)癥狀。治療10d后,A組、B組和C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 9.5%、96.5%和71.2%,其中高劑量組總有效率略高于其他中藥制劑[8-9],安慰劑組總有效率與國內(nèi)另一安慰劑研究(73.8%)[9]相似,提示安慰劑亦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這可能與患者的心理作用、疾病自愈性及安慰劑效應等有關[10]。
本試驗不足包括:所研究疾病有自愈傾向,但試驗未設置空白組,不能準確反映安慰劑效應;試驗涉及的咳嗽VAS評分,在一定程度上受患者主觀判斷的影響,缺乏客觀性;本試驗僅研究藥物的臨床療效,尚缺乏其作用機制的探索。
[1]Kwon NH,Oh MJ,Min TH,etal.Cause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subacute cough[J].Chest,2006,129(5):1142-1147.
[2]Braman SS.Postinfectious cough: ACCP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Chest,2006,129(1):138-146.
[3]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9,32(6):407-413.
[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2.
[5]鄭筱萸,主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
[6]史利卿,劉志國,席寧,等.宣肺止咳方治療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咳嗽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中醫(yī)臨床版,2004,11(3):9-10.
[7]馬建嶺,史利卿,席寧.祛風宣肺顆粒治療感染后咳嗽60例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30(1):67-69.
[8]張燕萍,晁燕,苗青,等.蘇黃止咳膠囊治療感冒后咳嗽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28(8):698-701.
[9]吳蕾,許銀姬,陳遠彬,等.風寒方治療感染后咳嗽85例多中心雙盲隨機對照臨床研究[J].中醫(yī)雜志,2013,54(22):1917-1921.
[10]Eccles R.Importance of placebo effect in cough clinical trials[J].Lung,2010,188(1):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