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仙
【摘要】閱讀教學的獨白狀態(tài)已延續(xù)得太長,語文教師和學生受苦很多,也招來了各界人士對語文教學的批評。改變此種狀況,一定要實施對話式閱讀教學。它作為教學的新理念,充滿了把學生從被動世界中解放出來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在對話中增長見識,豐富知識,成長為具有創(chuàng)造性\富有對話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現(xiàn)代人。本文就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對話策略做了相關思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對話策略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采用對話式閱讀教學策略,能有效轉變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滿堂灌的現(xiàn)象,側重師生及文本間的互動交流,將閱讀教學定義為學生借由教師、文本、他人和自己為跳板,進行對話式的溝通交流,是生命主體間各方面的融合感悟。對話式閱讀教學作為全新教學形態(tài),并非單純地改善滿堂灌教學的弊端,實質上它更是通往平等民主思想的教育道路。對話式閱讀教學重視創(chuàng)造性、人性化,它是開放式面向生活與生命的教學。
一、對話策略——合理話題
語文對話式閱讀教學的前提基礎是設置合理話題。成功的對話式閱讀教學基于合理話題之上,但對話式閱讀教學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即在過程中會衍生出某些新關注點。當前引導學生進行對話式閱讀,是廣大一線語文教師閱讀教學的主要手段,不過由于閱讀范圍較為廣泛,教學效果并不顯著,其主要原因在于設置的話題過大。故此還應設置小而精的話題,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設置話題有助于給出學生閱讀明確的方向。例如在《紀念劉和珍君》課文閱讀教學時,明確話題方向性指引作用,設置如下話題:為何魯迅先生會寫下《紀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進而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和掌握魯迅的思路和文章風格。
同時,話題設置難度要適當,切勿太難或太淺,太難不利于學生形成自己的認識,無法進行有效的對話。例如,在《秋水(節(jié)選)》文本閱讀教學過程中,筆者曾提出問題:通過文章可看出莊子的何種思想?但由于學生不熟悉莊子,更不熟悉莊子的思想,加上課文是節(jié)選判斷,對于學生而言很難看出其中表達的思想。所以,對于學生而言這一問題難度較大,無法有效幫助到他們,因此設置話題需難度適宜,方可起到促進學生形成自我認識的作用。
二、對話策略——開放對話
蘇聯(lián)著名文藝學家巴赫金曾說過:“世界是敞開的,是自由的,一切都在前頭,而且永遠都在前頭?!闭Z文閱讀教學中要真正貫徹對話策略,開放課堂的對話過程至關重要。與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不同,對話式教學更注重教學過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應充分把握自身在教學中的角色,提供給學生更有廣度和寬度的拓展延伸,讓學生不斷完善自身思維方式豐富思想。
例如在《合歡樹》教學中,在新課導入階段,筆者利用詩歌《仿佛》(印度詩人泰戈爾)作引,促使學生在詩歌的引導下快速進入文本情境,可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而在課堂中母親性格討論環(huán)節(jié),部分學生表現(xiàn)得較為茫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未曾切身體會過,同時課文也未提供完整的信息頁,針對此現(xiàn)象,教師應進一步拓寬對話渠道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在該處應用了作者在秋天懷念中的一段文字,讓學生基于這段文字之上,理解母親在課文中的情感,分析母親的性格。但要真正讓學生體會到母親的痛苦,在教學過程中這一點是不易達到的,因為通篇文字中,對于母親堅強和痛苦的描寫,作者言語中表達得并不明顯,只是隱藏在只言片語中,要確保學生有更深刻的感悟,這需要拓展閱讀材料,去起到啟發(fā)學生的目的。實踐教學證明,在學生與文本對話過程中,拓展材料可起到促進性的作用。
故此,為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與作者及作品進行對話,筆者在課后要求學生閱讀《我與地壇》(史鐵生),這是他的另一篇散文,通過這種方法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的內(nèi)涵。實質上,語文課文作為人文情懷的載體,承載著傳遞的重要作用,教師“教”的終極目標是“不教”。延伸閱讀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學生是否能夠對課文有所把握和領悟,延伸閱讀將起到促進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延伸閱讀材料選取時,還應選取與原文相關的材料,可以是主體相同但作家不同的作品,或是同一位作家但不同的作品,具體該如何選取,還需要根據(jù)教學目標進行。唯有如此,方可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促使學生更深入透徹的理解文本。
三、對話策略——引導
學生對文本理解時受知識積累等因素影響,在廣度及深度方面皆有不足,但教師若能在學生展示和討論環(huán)節(jié)中,緊抓學生理解薄弱之處,及時引導學生深刻地鑒賞、品味文本,將使得學生直擊文本深處。例如在《最后的一片常春藤葉》教學時,學生展示對貝爾曼畫葉子場景的補寫,通常會將其刻畫成舍生取義的形象。但此處為學生認識誤區(qū),教師應緊抓這一誤區(qū),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探討:在畫葉子之前貝爾曼就知道自己將得病死去嗎?通過問題使學生再次回到文本中,進而深入思考探討貝爾曼究竟有著怎樣的形象特點。當學生經(jīng)過探討后,便能認識到貝爾曼作為一名普通的小人物,畫葉子救瓊珊只是源自自身內(nèi)心最樸素的想法,而非將自己刻意塑造為英雄,因此,貝爾曼這種“自覺”的行為反而顯得更為動人偉大。而整個過程中,教師僅是作為引導者,其主要作用就是為學生與文本進行良好溝通搭建橋梁。
四、總結
語文對話式閱讀教學中,與文本對話環(huán)節(jié)是關鍵。對語文學習者而言,任何的文學作品、詞句均是完整的世界,它們都基于一定的語境。所以,師生與文本要實現(xiàn)良好的對話,前提是為文本設置一定的語境,在這一基礎上師生及生生間的對話才可突破片面性、局限性,由此可見,對話策略中運用整體性原則至關重要。另外,生活化的運用也同樣重要,語文對話式閱讀教學,是為提供給學習者更多發(fā)表意見的機會和權利,并能為學習者帶來更多快樂的體驗,同時語文對話式閱讀教學還可激起學習者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在教學設計中融入生活化、情景化學習情境,對學習者將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侯靜.試析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對話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4(S2).
[2]余孝忠.高中語文對話閱讀教學策略與思考[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1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