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增寧
(北京外國語大學 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移動技術輔助語言學習(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簡稱MALL)是近年來興起的利用移動技術學習語言的模式。與傳統(tǒng)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CALL)不同,MALL利用個性化的便攜設備,突破時空的局限,銜接不同學習時間和地點,提供學習者需要的互動學習機會。
移動學習在外語詞匯教學中應用較多。Kukulska-Hulme和 Shield (2008)[1]發(fā)現手機短信功能是輔助外語詞匯學習的主要媒介,這主要是由于手機短信操作簡便,成本低廉,具有大范圍推廣的潛力。比較具有影響力的是日本學者Thornton和Houser[2]開展了一項手機輔助外語學習的項目。該項目利用手機短信每天定時向學生發(fā)送三次學習內容,內容包括單詞定義、用法、單詞復習以及含有所學單詞的小故事,相同內容還同時發(fā)送到郵箱。結果顯示,93%的學生認可利用手機學習詞匯,和其他媒介相比,71%的學生更喜歡利用手機學習。此外,該研究還發(fā)現通過手機學習英語單詞的效果明顯好于電子郵件和紙質材料。這說明移動學習的泛在性和便攜性為學習者提供了方便,增強了他們的學習意愿。Chen等(2010)[3]應用記憶理論開發(fā)了個性化移動英語詞匯學習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可根據個體學習者的詞匯能力和記憶周期推薦合適的英語詞匯。研究者發(fā)現該系統(tǒng)能夠改善學習效果和增強學習者的興趣。由此可見這種基于移動技術的詞匯學習設計能針對學習者差異提供個性化學習方式,為改進詞匯教學帶來便利。
近年來國內研究者也開始關注移動學習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Zhang(2011)[4]在國內大學生中開展一項利用手機學習詞匯的實證研究。研究者利用實驗對照短信媒介實驗組和紙質媒介控制組后發(fā)現,手機短信學習的短期記憶效果優(yōu)于紙質材料,但兩者長期效果無明顯差異。王偉[5]讓學生利用手機體驗“大學英語精讀掌上寶”詞匯學習軟件,訪談顯示受訪者比較認可手機詞匯學習方式,對單詞記憶效果也比較滿意,有較強的移動外語學習的需求。這些成功案例為移動詞匯學習的應用提供了有益借鑒。
從上述案例研究中可以看出,設計者可以利用已有的手機詞匯學習軟件,也可以根據學習者的特殊需求設計個性化的手機學習內容,以輕巧、便攜的手機為學習媒介,為學生創(chuàng)造課堂外的詞匯學習機會。
然而,國內有關移動學習應用模式的研究才剛剛起步,針對成人學習者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實證研究。楊方琦(2006)[6]提出“移動學習的主要教學對象是成人,有利于滿足成人的社會化學習和非正式學習需求,然而網絡教育和遠程教育機構對移動學習的重視不夠,研究還比較薄弱,成果也非常少?!币虼?,實踐檢驗和實證研究亟須進一步改進和完善。針對國外移動學習的研究和應用成果,王偉建議國內學者對這些結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進一步挖掘。由于受地域、人群、經濟條件、技術水平等因素的制約,有些模式和經驗不能照搬。當前,針對我國具體情況和特定學習群體的移動學習相關實證研究較少,移動學習功能設計、內容呈現等諸多問題還有待探討。此外,多數實證研究從教育技術的角度探討MALL的應用,對語言學習的本質重視不足,具體來說,研究需要關注學習者在使用新工具的過程中,學習行為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又如何影響語言習得的過程。
因此,本文以成人學習者利用手機短信輔助外語詞匯學習為重點,考察學習者行為和感受,從學習理論和二語習得理論的視角出發(fā),探究移動學習對詞匯習得的影響,為MALL在教學領域的應用提供實踐素材。
本研究以手機短信輔助詞匯學習為重點,以問卷和訪談為研究工具,從語言學習和二語習得理論視角探討移動學習對外語詞匯學習的影響。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兩個方面:
1.學生如何利用手機詞匯短信?
2.移動技術輔助詞匯學習有何特點?
本研究選擇成人在職學生。他們每周參加3次共計12學時的面授課程。本次手機學習體驗共4周,設置在第11至14教學周。除一位同學由于手機問題不能參與,其余24名學生全部參加了手機飛信體驗。這些學習者大部分年齡在20-30歲,其中男生4名,女生20名。教師將飛信軟件下載到電腦,然后邀請同學加入班級飛信群。平時,師生交流方式主要通過課堂面授和班級公郵。面授課講解學習重點和布置學習任務,然后教師將課程重點發(fā)到班級郵箱供學生參考。在本項目實施的4周中,師生除了利用課堂和班級郵箱的平臺,還增加了手機飛信交流平臺。面授前教師將學生預習的內容或是課堂討論的話題發(fā)送到學生手機。此外,教師還利用飛信通知課后作業(yè)及課程小測驗等信息。本研究的焦點是詞匯學習,教師在每個工作日上午11點鐘利用飛信群將5個重點詞匯發(fā)到學生手機上。每個生詞包括拼寫,中英文釋義。在本次飛信體驗之前,每單元的重點詞匯都是由教師發(fā)送到班級公共郵箱,學生下載后打印使用?,F在學生可以同時利用兩種不同的方式學習生詞。在第15周(考試周),教師將問卷發(fā)給24位學生填寫,當場全部收回。共發(fā)放問卷24份,收回有效問卷23份。
調查問卷包含三個部分。第一部分5個問題是關于學習者的個人信息;第二部分7個問題是關于學生使用短信學習的情況,其中3個為回答問題,4個為選擇題;第三部分22個問題是關于飛信輔助學習的態(tài)度,其中16個為李克特五級記分制問題(5分為“完全同意”,1分為“完全不同意”),6個為開放式問題。問卷回收后錄入SPSS軟件,描述性分析計算平均值、標準差、頻率和百分比,目的在于了解成人學習者利用手機短信輔助外語學習的行為和看法。
本研究以成人學習者利用手機短信輔助外語詞匯學習的體驗為出發(fā)點,考察MALL在成人外語學習中的作用,為MALL在成人教學領域的應用提供實踐素材。由于移動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行為,且發(fā)生在不同情境中,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促進詞匯習得,因此,以下將從情境視角、學習理論視角和二語習得視角分析和解讀數據,以便更有效地利用移動技術服務語言教學。
情境(context)在移動學習中有不同的分類。Vavoula等(2009)[7]將情境分成了六大類:時間情境(temporal context)、社會情境 (social context)、情景情境(situational context)、教育情境(educational context)、活動情境(activity context)和歷史情境(historical context)。本研究發(fā)現,MALL的學習方式為成人學習者提供了更多詞匯學習的時間情境和情景情境。時間情境指學習活動發(fā)生的時間或時段,而情景情境指的是學習發(fā)生的地點。大部分成人學習者(96%,)喜歡在上下班等車和坐車途中學習手機詞匯短信,也有同學起床前和臨睡前會用手機復習詞匯內容。上述情況表明,利用手機獲取學習內容要比書本更為便利,尤其是對于缺少充足學習時間的在職學習者,他們利用手機學習單詞,有效地利用了生活中的空閑時間,擴展了課堂外學習的時間情境和情景情境。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便捷的短信平臺也為學習行為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活動情境?;顒忧榫持傅氖菍W習過程中獲得的資源或支持。通常,成人學生在課堂與教師或書本互動。而在本次體驗中,大部分同學(M=4.65)認為在不方便利用書本和電腦時,手機短信能輔助詞匯學習(見表1)。訪談內容還顯示,成人學生工作性質多樣,有些同學經常外出奔波,利用電子郵件獲取課程信息不是很方便。還有一些特殊單位只允許員工上內部網,不方便查詢班級郵件,導致無法及時獲取課程信息(如小測驗或是課堂討論的話題),導致無法有效利用課堂時間。手機短信提供了一個新的學習平臺,學習者不但可以按時學習重點詞匯,還能及時了解課程進展、回應教師課程要求,為學習創(chuàng)造了新的活動情境。
總之,這項移動學習體驗為成人學習者提供了時間情境、情景情境和活動情境,將學習活動融入日常生活,為學習的發(fā)生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表1 學習者態(tài)度問卷反饋
Naismith等[8]從學習理論視角,把目前移動學習活動設計分為6類:行為主義、建構主義、情景學習、協(xié)作學習、非正式和終生學習、教學支持。本研究是基于行為主義、非正式和終生學習以及教學支持的視角展開的。首先,從行為視角可以看出,手機學習短信可為詞匯習得創(chuàng)造輸入機會。根據行為主義觀點,學習是通過強化某一特定的刺激和反應間的聯(lián)系,將學習內容內化。在本研究中,學生瀏覽接收到的詞匯可以看作是一種刺激-反應關系。34.8%的學習者會閱讀短信內容一次,60.9%的學習者會閱讀內容兩次以上,這說明絕大部分學習者(95.7%)關注手機短信的學習內容,而這種“注意”(noticing)恰好是語言習得的前提(Schmidt,1990)。[9]其次,手機短信平臺可以促進非正式學習和自主學習。研究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同學(M=4.00)支持“主動性不夠時,手機短信可督促學習”的看法(表1)。通常成人學習者有強烈的學習愿望和明確的詞匯學習目標,但往往缺乏有效的記憶和保持的策略。因此,定時向學生發(fā)送手機詞匯短信,提醒學習者學習生詞,幫助他們建立記憶單詞的習慣,可以取得Thornton和Houser(2005)所說的推動效應(push effect)。此外,定時發(fā)送手機短信讓學習超越學校和學時的限制,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非正式學習和終身學習。從教學支持的角度來看,手機短信平臺為師生間交流提供了便利,拉近師生距離,降低學生焦慮。總之,針對成人學習者工作和學習矛盾突出和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特點,教師要充分利用面授、網絡和短信平臺,及時提醒學生面授課程安排、課前復習、課堂活動、課后作業(yè)要求以及小測驗等。
1.認知派和社會文化派
在二語習得研究領域,認知派與社會派是較有影響力的兩支力量。文秋芳(2010)[10]在評價兩學派時指出,認知派將二語學習從行為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把學習者看成有思維能力的獨立認知個體,研究開始關注學習者內在語言學習過程。以維果夫斯基為代表的社會派則強調語言習得的中介說(mediation)和內化說(internalization),將語言發(fā)展與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相關聯(lián)。綜合兩派觀點可以看出,語言學習是學習者個體心理過程與社會交互過程共同作用的結果。田剪秋(2009)[11]認為“移動設備具有高度的個性化,可以實現認知派的理想語言學習,與此同時又能讓我們與其他人分享想法和信息,可以為社會派的理想語言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因此,從兩派的觀點看,MALL都是理想的語言學習方式。隨著MALL的發(fā)展,移動技術提供的學習條件得到充分應用,MALL很有可能化解兩種學派的論爭?!鄙鐣上嘈湃说母邔哟握J知活動存在于社會活動的參與過程之中。社會活動的載體可以是具體工具,也可以是抽象符號工具。在本研究中,手機短信可以看成是學習活動的載體。由于手機具有方便攜帶和及時溝通的特性,能夠給學生創(chuàng)造在不同情境下學習的機會,這勢必對學習者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特殊的中介作用,特別是在書本和電腦無法發(fā)揮中介作用的時候,手機短信就成了有效的學習媒介。
2.詞匯習得
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是詞匯習得的兩種不同學習策略。Nation(2005)[12]認為在直接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把注意力放在記憶單詞上,而間接學習則是在從事其他學習任務時附帶地學習詞匯。有研究者,如Coady(1997)[13]和 Nation(2005)認為間接學習效果更好,而有些學者,如 Hulstijn et.al.(1996)[14]和Koren(1999)[15]則認為直接學習效果更突出。國內學者董燕萍(2001)[16]用實證研究證明直接詞匯學習是間接詞匯學習的有效補充,應將兩種詞匯學習策略有效結合起來。還有學者研究發(fā)現中國學生更傾向于英語單詞直接學習(王文宇,1998[17];吳霞和王薔,1998)[18],因此,教學中不能忽視直接學習單詞,要給學生提供直接、系統(tǒng)的單詞學習機會。針對直接詞匯學習的作用以及中國學生偏愛直接學習的特點,教師要盡量為學生創(chuàng)造直接學習詞匯的機會。利用手機短信為學生發(fā)送重點詞匯就是一種直接詞匯學習。
表2 學習者對不同學習方式的態(tài)度差異
手機短信還能促進單詞記憶效果。由于手機短信容量有限,簡短的詞匯內容能減輕學生記憶負荷。問卷顯示絕大多數(M=4.48)同學認為短信有助于利用零散時間學習單詞;將單詞記憶任務分解為小單元內容,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增強記憶效果。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學生利用手機的學習意愿(M=4.74)高于郵件方式學習意愿(M=4.26),且兩種方式有顯著性差異(t=2.554,p=0.018<0.05),學生偏愛分散式詞匯學習。因此,在移動學習內容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英語核心詞匯、語言知識、語言學習策略與技巧等方面知識分解和濃縮,利用手機學習內容篇幅短小和易于獲取的特點,擴展課堂外的學習機會。
盡管情境理論、學習理論和二語習得理論都闡釋了MALL在詞匯學習方面的應用前景,但MALL本身也存在不足。移動技術應用于語言教學時需從技術、教學不同方面綜合考慮特定學習者和學習環(huán)境之間關系,避免移動學習受到負面因素干擾。首先,手機屏幕限制了學習內容長度。由于每條短信內容較少,學生需要頻繁選擇不同短信條目,影響學習專注力;其次,嘈雜的環(huán)境對學習者也是一種干擾。因此,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知識印象模糊,容易出現焦慮的情緒狀態(tài),影響學習效果。[19]此外,手機學習效果有待進一步證實。從學生評價可以看出,雖然學生認為短信學習效果(M=4.61)好于郵件內容(M=4.35),但兩者并沒達到顯著性差異(p=0.083>0.05),手機學習的效果并不突出(見表1和表2)。盡管如此,學習者利用手機輔助詞匯學習的意愿明顯高于電子郵件,這說明移動學習幫助學生分散學習任務、減輕學習負擔,滿足了成人學習者課堂外非正式學習的需求。
本研究從情境理論、學習理論和二語習得理論視角分析MALL在成人外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同時也為了改變國內英語教學中移動學習實證研究不足的現狀。[20]調查結果發(fā)現由于移動學習具有“隨時、隨地、按需”的特點,得到了大部分學生的認可。手機短信能擴展學習情境,為詞匯習得創(chuàng)造輸入機會。手機短信有助于分解詞匯任務,減輕記憶負擔,增強詞匯學習意愿??傊?,本案例利用手機短信平臺滿足了成人學生特殊的學習需求,為外語教師提供了移動學習設計思路,促進了移動學習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1] KUKUlSKA-HULME A,SHIELD,L.An overview of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from content delivery to supported collaboration and interaction[J].ReCALL,2008,20(3):271-289.
[2] THORNTON P,HOUSER C.Using mobile phones in English education in Japan[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05(21),217-228.
[3] CHEN C M.LI Y L.Personalized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system for supporting effective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J].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2010(4):342-264.
[4] ZHANG H,SONG W,BURSTON J.Reexami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vocabulary learning via mobile phones[J].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1(3):203-214.
[5] 王偉.大學生移動學習實證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9,15(2):81-86.
[6] 楊方琦.近十年我國移動學習學術期刊論文的內容分析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06(6):39-45.
[7] VAVOULA G,PACHLER N,KUKULSKA A H.Researching Mobile Learning:Frameworks,Tools and Rsearch Designs[C].Oxford:Peter Lang,2009:339-351.
[8] NAISMITH L,LONSDALE P,VAVOULA G,et al.Literature review in mobile technologies and learning[R].FutureLab Report,2004:1-43.
[9] SCHMIDT R.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pplied Linguistics,1990(11):129-158.
[10] 文秋芳.二語習得重點問題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13-20.
[11] 田剪秋.移動語言學習的發(fā)展現狀和趨勢[J].外語電化教學,2009(3):22-27.
[12] NATION I S P.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In Eli Hinkel(ed.),Handbook of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C].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2005:581-595.
[13] COADY J,HUCKIN T.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225-237.
[14] HULSTIJN J H,HOLLANDER M,GREIDANUS T.Incidental vocabulary learning by advanced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The influence of marginal glosses,dictionary use,and reoccurrence of unknown words[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6(3):327-339.
[15] KOREN S.Vocabulary instruction through hypertext:Are there advantages over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teaching?[J/OL].(1999-07-01)[2012-01-12].http://www.tesl-ej.org/wordpress/issues/volume4/ej13/ej13a2/?wscr.
[16] 董燕萍.交際法教學中詞匯的直接學習與間接學習[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3):86-192.
[17] 王文宇.觀念、策略與詞匯記憶[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1):47-52.
[18] 吳霞,王薔.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詞匯學習策略[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1):53-57.
[19] 李興敏.外語教學的移動學習模式[J].課程與教學研究,2009(3):109-120.
[20] 孫眾,宋偉.技術環(huán)境下英語影響因素研究:對近十年我國英語學習實證研究的元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4(2):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