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宜清
(贛南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江西贛州 341000)
中國的武術與京劇、國畫一樣,是傳承與發(fā)揚中國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而高校的武術教育則是中國武術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但是在當前的高校武術教學中,不管是學校還是體育教師都將其定位成一種現(xiàn)代化競技活動,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增強學生的體魄。雖然這種教學現(xiàn)狀并未違背高校體育教學的總體目標,但是于文化角度而言,不利于推動武術文化的傳承以及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聞名于世界,而武術只是這龐大文化體系中的一個小小分支,但是這一小分支在當前的社會發(fā)展中所涉及的范圍卻相當廣泛。它不僅囊括了中國的古典美學、深奧的哲學、傳統(tǒng)的倫理學,還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武術文化是一項全方位發(fā)展的綜合性文化。武術文化,是在武術動作的基礎上所傳遞的深刻哲學,具有一定的藝術性與哲學性。中國武術文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也被賦予了一些富有時代氣息的文化內涵,比如當前的現(xiàn)代文明以及物質文明等等。因此,在傳承武術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武學教育,有利于推動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中國武術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它幾乎涵蓋了所有優(yōu)秀的中國古代思想,融合了中國古代的哲學以及陰陽學、天人合一學等等,不僅如此,它還包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與之相對的道家思想、法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等等??梢哉f,在它的身上,在它的每一招每一式之間,我們能夠看到中國古代優(yōu)秀思想成果的沖擊、融合。而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部門對高校培養(yǎng)人才目標也發(fā)生了一些改變,在注重人才技能培養(yǎng)的同時也要求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而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必須對其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武術教育作為高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自身所帶的傳統(tǒng)武術文化就能夠很好地推動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是一項簡單而高效的措施。
倘若一個民族的接班人沒能養(yǎng)成民族精神,必然阻礙這個民族日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高校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儲備軍,是祖國未來的重要建設力量,因此,培養(yǎng)高校學生的民族精神顯得尤為重要。而武術文化集各種傳統(tǒng)文化于一身,是我們民族的優(yōu)秀產(chǎn)物,在對它的傳承過程中,必然能夠促進學生民族精神的養(yǎng)成,推動祖國的和諧發(fā)展。
武術運動與其他體育運動項目相比,它不僅能夠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還能夠全面調節(jié)學生的身心健康。武術運動的運動量相對較大,運動過程中身體的各個關節(jié)都能夠得到有效鍛煉,整個身體機能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且在武術運動的過程中,通過武術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堅韌意志,有利于學生向中國傳統(tǒng)武術大師學習他們的堅韌精神,在提高了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推進了學生堅韌意志的養(yǎng)成。
武術文化的傳播主要是以全體師生作為主體,將整個校園作為主要的傳播陣地,開展各種各樣的武術教學活動,組織各種各樣的武術表演等作為武術文化傳播的主要輔體。然而,在當前的高校武術教學中,學生只有在體育學習中才能見到武術的影子,鮮少能夠在校園活動中感受武術文化帶給他們的震撼。時代的推進帶動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的發(fā)展,學校往往會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進行校園文化的傳播,但是這些文化之中并未見到武術文化的影子??梢哉f,武術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度不夠,武術文化在孤立而又執(zhí)著地傳播著,因而傳播效果并不明顯,并沒有起到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作用。
時代的發(fā)展增加了許多武術文化傳授的形式,但是在當前的高校武術教學中,我說的傳播形式主要分為三種。其一是高校武術教學,即以高校體育課的形式進行武術文化的傳播;其二是高校武術協(xié)會,在體育教師的協(xié)助之下,有學生自動發(fā)起,其他學生自愿加入,共同進行武術的訓練,共同進行武術文化的傳播;其三是高校武術隊,有高校體育教師創(chuàng)建的一支有關于武術的隊伍,平時有高校體育教師對其進行訓練,與此同時,在高校中傳播武術文化。由此可知,當前武術文化的傳播具有一定的狹隘性,針對的僅僅是部分對武術感興趣的群體。
除此之外,當前武術教育所采用的模式過于陳舊,教學方式過于單調、呆板,無法激發(fā)學生對武術學習的興趣,進而又縮小了無數(shù)文化傳播的范圍,阻礙了武術文化高校中的傳播進程。
在當前的高校武術教學中,教師過于重視對學生進行標準武術動作的教學,忽視了對武術文化的傳播。在多數(shù)高校體育教師的觀念中,學校開展武術教學,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養(yǎng),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主鍛煉的習慣,忽視了武術動作背后的武術文化的重要性。從當前高校對武術的考核形式來看,學生只需按著標準完成一整套武術動作,就能夠通過武術教學考核。由此可以看出,當前高校在開展武術教學時,并未對武術教學有一個科學的定位,采用的考核形式過于單一化,重視技能的培養(yǎng)忽視文化的傳播。
在高校武術教學的開展中,首先要轉變高校體育教師的觀念,引導他們了解武術教學只有建立在武術文化的傳播中,武術才能得以傳承,武術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如果在武術教學中,缺乏對武術文化的傳授,學生所學的只是一個套路,是一種暴力的體現(xiàn)。這樣的武術學習并不完整,只是學生體育課上的一種娛樂形式而已。因此,作為高校體育教師,必須深刻了解“武術文化”的重要性,以“武術文化”來引導高校武術教學。
根據(jù)調查,當前高校所開展的武術教學主要以簡化太極拳、長拳以及散打為主,只有極少部分的學校還開展了防身術、擒拿術等等。而高校在參考了教學標準的基礎上,教授給學生的武術也都是一些基本的簡化套路,在這些套路之中鮮少能夠出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子。因此,要想推動武術文化在高校的發(fā)展,就要豐富當前的教學內容,將“武術文化”貫穿于整個武術教學內容之中。
例如,在教授學生二十四式簡化太極圈的同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部分傳統(tǒng)太極拳的片段,并給學生詳細講解太極拳中所包含的武術文化,其中所包含的太極思想、陰陽辯證思想等等。并且在簡化的動作中,告知他們所學的每一個動作的特定含義。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之下,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對中國武術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中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傳播,是一件一舉兩得的教學方法。
傳統(tǒng)的武術教學,就在于教師先將標準的一套武術動作進行展示,學生在教師展示過后進行武術動作的模仿,然后學生進行反復的訓練。在這種教學方法中,教授出的學生多為魯莽之徒,在武術上不會出現(xiàn)過多的造詣,對學生人格的塑造也不會產(chǎn)生過多的推動作用。而將“武術文化”滲透于教學途徑之中,學生便能夠在武術的學習過程中感知武術文化帶給他們的內心震撼,感受武術文化的博大精深。具體的做法就是將文化與練習進行完美結合,引導學生在武術的練習之中感受濃濃的武術文化。
例如,在教授學生進行長拳的訓練時,在傳授的過程中,就可以將長拳中所包含的武術文化傳授給學生,在學生進行抱拳禮的時候,告訴學生這一動作表達的就是“五湖四海的朋友”,表達出拳者的謙虛,希望向大家學習的精神。因此,引導學生在練習抱拳禮時,心里就默念:希望能夠在別人身上學到更多。又如,在練習長拳中的“虛步亮掌”時,學生內心就要深刻體會禮讓的精神。對武術進行練習是感知武術文化的最初環(huán)節(jié),而在濃濃的武術文化的熏陶之中,學生更夠樹立更加美好的品德。
近年來,許多高校都將武術教學納入了體育教學之中,這一措施有效地促進了武術的普及,推進了武術的大眾化發(fā)展。但是當前的武術教學目標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養(yǎng),并未將武術的傳播定位于教學目標之中。所以,高校要將“武術文化”的傳播添加入教學目標之中,在對學生進行武術課程的考核時,除了要求學生能夠完成一整套標準的體育動作之外,還要求學生能夠對他所學的這一套武術所代表的總體思想要有一個認知,能夠在動作分解之后,準確說出每一個動作代表的特定精神等等。除此之后,高校還要積極開展與武術傳播相關的公共選修課程,通過公共選修課程想更多的學生宣傳武學文化,引導學生在為武術精湛動作所折服的同時也能夠感知武術文化帶給他們的獨有感動。
中國武術向來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符號,是值得中國民族兒女進行傳承與發(fā)揚的重要體育項目。而高校學生作為冉冉升起的一顆星星,更應該深刻理解中國武術文化的精髓,推動武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該文論述了中國武術文化的定義、中國武術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意義、武術文化的傳播在高校武術教育中存在的三點問題以及在高校武術教育中傳承武術文化的四點措施,希望這些論述能夠給廣大體育教師一點啟發(fā),進而共同推動武術文化的傳播進程。
[1]邱王相.中國武術文化散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王崗,邱丕相,李建威.重構學校武術教育體系必須強化“文化意識”[J].體育學刊,2009(12):83-86.
[3]史儒林.論武術在學校體育文化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100-102.
[4]李龍.武術教育研究述評[J].搏擊:學術版,2006(3):48-51.
[5]關博,楊兆山.武術教育的文化性探析[J].體育與科學,2014(3):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