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摘 要】若想對所學物理知識做到觸類旁通、學以致用,就需要學生有獨立的思考和批判的眼光,而學生的自身對所學知識的感悟是促使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很好的催化劑。
【關鍵詞】物理教學;“悟”理;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有些教師在物理教學中經(jīng)常采用默寫,為的是提高物理學科分數(shù)。單就默寫并無異議,令我驚訝的是默寫的內(nèi)容竟包含:物理量定義、公式、實驗步驟、甚至注意事項等等,并已發(fā)展到堂堂默、課課清。誠然學習需要夯實基礎,物理概念也應識記,但就看物理教學重心放在放在哪兒了,過于強調(diào)對字面的記憶、忽視對知識的感悟、無視過程的把握,這種直奔結果的教學也一定來源于直奔科學結論而去的學法,本人總感覺這有悖于物理學科特點,這樣的教法下學生物理思維談何發(fā)展,成績提高了有何意義,弄不好成績也沒提高!
美國的學者波斯納講過:“教師的成長=教學過程+反思”,借鑒一下“學生的成長=學習過程+悟”,本人覺得學好物理在于“悟”,“悟”有三則。
一、“悟”物理量,突出含義
例如《功率》的講授。師:下面我們學習功率,功率是表示什么問題的物理量?生:做功快慢。師:什么叫功率?生:單位時間內(nèi)做的功。師:計算公式?生:功率=功/時間。師:符號表示?生:P=W/t。一問一答,學生不需要太動腦筋就能搞定——課后習題照樣能做。但遇到類似于功率大的機器做功多還是做功快的問題學生就難以解決了,就其原因?qū)W生不知道功率即做功快慢的含義。我們再看另一位老師這樣教學的。(設置情景)師:現(xiàn)有一架吊車和一個工人往5樓搬運磚塊,問誰搬得多?生很快回答:吊車。(激發(fā)思維)師:確定嗎?(思維碰撞)學生疑惑了:不一定。(思維火花)生:如果時間相同,吊車多;如果搬一樣多,吊車用時少。(深度挖掘)師追問:如果功、時間都不一樣,那兩者間有沒有差別?(架設橋梁)師:類比速度、時間與路程間的關系。(水到渠成產(chǎn)生思維火光)生:做功快慢的差別,從而引出功率的含義。這里學實在了,到初三學電功率時也容易掌握了。在中考復習時推廣一下,只要涉及到物理量A定義是單位時間內(nèi)的物理量B,物理量A就可以理解為反映完成物理量B的快慢程度。知道物理量是什么并不難,但要知道是什么怎么來的,就要費些周折,其實就是要“悟”。雖然慢,但慢工出細活。
二、“悟”單位,回歸生活
近幾年物理中考題中常有估測如人步行的速度習題,看似簡單平常的問題,學生卻容易丟分。究其原因其實在新授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只知道一些單位名稱或不同單位間的數(shù)量級關系,而關鍵的對單位本身沒有概念?;叵肼犨^的一節(jié)課。師:今天我們學習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其長度、時間的單位是?生:米、秒。還有什么單位?生:千米、分米、厘米、小時、分鐘等。師:下面我們自學各單位間的換算關系。生:識記。兩個物理量的單位教與學完成了,接下來就是大量習題鞏固。本人在講授這節(jié)是這樣進行的。師:今天學習長度單位,先讓學生只利用剪刀從一根繩子上剪出1米長的一段。然后懸掛在黑板上展示出來,比一比誰更接近。學生討論、動手實踐的過程就在“悟”米,讓學生知道一米到底有多長,比較展示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對“米”的精細化認識,進而再去認識長度其他單位。同時也可以利用自己身體作為“尺”認識具體的長度值。在學習時間單位時,我喊開始和停讓學生估計這段時間的有幾秒,再和我的計時比較,反復幾次,讓學生“悟”秒有多長。同時利用自己的脈搏估計具體的時間。物理知識本身就來源生活,倘若人為割離開,學生怎能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的中問題,缺少對單位的“悟”,也就脫離實際,更遠離了學生生活。這樣的學習對學生幫助不大,更別提學以致用了。
三、“悟”實驗,強調(diào)過程
在學習探究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的問題時,一教師這樣實施教學的。師:今天我們學習探究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其影響因素有三個:導體長度、橫截面積、材料,我們要設計怎樣的方法進行探究?生:用控制變量法。生:1)控制材料、橫截面積,改變長度進行實驗;2)……,這看似在探究實驗,其實就是直奔結論而去的驗證性做法。割裂了物理結論與物理過程的關系,學生身處其中不知道來龍去脈,認為不管它怎么來的,只要學生知道它是什么就行。這樣的學習方式必然與物理本身的氣質(zhì)不搭,學的越多會越混亂,看似會了,其實懵懵懂懂,最后只得不斷死記硬背,做練習強化,學生很辛苦卻低效甚至無效。本人是這樣處理的:(給情景)師:導體能導電但導體對電流也有阻礙作用,同樣馬路能讓車輛通過但也會出現(xiàn)堵車現(xiàn)象,說明馬路既能通車也對車輛有阻礙作用。(再引導)師:只從馬路的角度考慮想想看什么樣的馬路容易堵車?生:窄的,且越窄越容易堵車。師:都是一車道的馬路,誰更易堵車?生:更長的馬路易堵。同樣長的一車道馬路,什么樣的路面易堵?生:泥土路更堵。(找聯(lián)系)導體和馬路有相似之處,類比一下導體電阻和什么因素有關?學生很自然想出三個因素。物理實驗的過程是曲折和豐富的,曲折在于環(huán)節(jié)多、層次碎,但其中必有規(guī)律,應給學生時間和空間“悟”出其中的邏輯與證據(jù);豐富在于過程非教師事先預設的幾點,而是動態(tài)的,時不時還會蹦出點“意外”更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激情與興趣。意外的獲取“意外”既是學生的學習新高度,也是不斷促進教師自身的發(fā)展。設想一下只顧結果,不顧過程,那學生得到的不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嗎!
古人講過我們教學要“順勢而為”,要“因勢利導”。物理教學前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物理教學的“勢”善于物理教學的老師,他的重心不是放在對物理知識的講授上,而是在站在引導學生前進的道路上欣賞學生“悟”的過程,因為物理的學習需要獨立的思考和批判的眼光。
【參考文獻】
[1]保志明.學理科要講理《江蘇教育》,2014年第10期
[2]李薇.讓學生在“悟”中學數(shù)學《基礎教育參考》,2014年第20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qū)頭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