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士州
青城山,在四川灌縣城南15公里處。這里峰巒重疊,遠(yuǎn)遠(yuǎn)望去,像一座青色的城郭,故名青城。它那36座翠峰上,嵌有8個大洞,72個小洞,傳說這些洞壑是仙女居住的地方。青城又是道教的發(fā)祥地,被稱之為“神仙都會”、“第五洞天”。
從灌縣驅(qū)車出發(fā),經(jīng)過南郊巍峨的奎光塔,穿過青城大橋,便進入濃密的林蔭夾道。公路沿著溪流盤桓,景色優(yōu)美多變,行約半小時,便進入了青城山的懷抱。
丹梯近幽意
青城山山門輝煌雄偉,不遠(yuǎn)就是丈人峰下的建福祠。建福祠始建于唐代,原名丈人祠。1200多年前的唐肅宗二年,大詩人杜甫來游青城,也是從此處開始登山的。他在這里吟出了“丈人祠西佳氣濃,綠云擬住最高峰”的佳句。
丈人祠因供奉寧封丈人得名。傳說寧封是黃帝時隱居青城的仙人,曾擔(dān)任過“陶正”。他不但是彩陶的發(fā)明人,也是一位叱咤風(fēng)云的遠(yuǎn)古英雄。據(jù)說當(dāng)時黃帝與蚩尤交戰(zhàn),蚩尤善作迷霧,行動神速。黃帝為了對付蚩尤,特來青城拜請寧封。寧封腳穿飛龍靴,馳騁沖殺,戰(zhàn)勝了蚩尤。因戰(zhàn)功顯赫,黃帝封他為五岳丈人,統(tǒng)管五岳。
神奇的傳說,使得青翠的山景幽意更濃。你看,建福宮后峭然凌空的丈人峰,黛色參天,白云繚繞,恰似仙人飄拂的腰帶。從委心亭畔的山崖上,流下絲絲乳泉。傳說唐睿宗的兩個女兒金華公主和玉真公主,因厭倦宮廷生活,來到青城山。她們在委心亭內(nèi)拔下金釵,用乳泉水洗凈脂粉,在后山儲福觀當(dāng)了女道士。在她們看來,“雙溪夜月澄寒玉,眾峰秋空斂翠煙”的青城,勝似繁華的長安帝都。
進山門,過小橋,走進郁郁蔥蔥的密林里。這里聚集近千種植物,它們具有不同的樹型或葉型,不管是草本抑或木本,灌木還是喬木,親緣關(guān)系是遠(yuǎn)還是近,都充滿著勃勃生機???,片片綠葉上凝聚珍珠般的露珠,它滌凈了昨天的積垢,把蔥綠出落得更翠,仿佛輕輕一拂就會碎去。盤山穿林的石級隱現(xiàn)在綠林深處。陽光透過濃密的樹葉,灑下斑斑點點的光影。雨來時,水滴凝聚在松杉上,好像每根松針都綴滿了珍珠。難怪詩人杜甫發(fā)出了“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贊嘆!
駐鶴莊內(nèi)話仙鶴
踏上丹梯曲道,不禁令人想起唐詩“遠(yuǎn)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的意境。但你用不著為石徑傾斜而犯愁,除了青城特產(chǎn)的藤杖可以助步以外,沿石階而上,或百步,或數(shù)百步,就有一處供你憩息的亭閣。這些亭閣全用杉桿作柱,樹皮蓋頂,粗獷而又典雅,或圓亭,或方閣,因地而宜。命名上也都即景寓意,或名“臥云亭”,或稱“引勝亭”、“天然閣”。亭閣又都有楹聯(lián)。遠(yuǎn)望山色,近賞題詠,令人心曠神怡。
坊右有廊,名駐鶴莊。據(jù)說以往每當(dāng)朝霞升起,就有一群仙鶴飛來,在此棲息,然后飛往天師洞旁的慰鶴亭,在那里飽食道士的素餐,喝夠洗心池的甘泉,又途經(jīng)這兒,飛回山下過夜。
當(dāng)游人在駐鶴莊內(nèi)休息時,可以聽到道士講“佐卿化鶴”的傳說:
那是唐朝玄宗的時候,正值重陽佳節(jié),青城道士徐佐卿想趁秋高氣爽去長安觀光。他化為仙鶴飛到帝都上空,觀看了巍峨的宮殿,聆聽了霓裳羽衣舞的樂章。他膩煩六宮粉黛,討厭“回頭一笑百媚生”的風(fēng)騷,又飛到華清池,看見玄宗正陪楊貴妃入浴,便用唳聲斥責(zé)這個沉緬于酒色的君王。玄宗去打獵,他仍尾隨其后,唳聲不止。玄宗認(rèn)為鶴唳是不祥之兆舉箭射去,正中鶴翅。佐卿忍痛帶箭飛返青城,途中墜落在成都西郊明月觀。他化回道士身形,把御箭插在觀壁,并題字說:忠奸不辨,必有兵禍,三年后箭主來此取箭。果然,事隔三載,安祿山作亂,玄宗避難入蜀。在一個月色朦朧的秋夜,玄宗駐蹕明月觀,看見御箭和題字,驚嘆不已!往事如煙,追悔莫及?!靶袑m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在幽怨的風(fēng)鈴聲中,玄宗聽到的一定還有青城山仙鶴的唳聲吧!
天師洞傳奇
離開駐鶴莊,經(jīng)山陰亭、泠然亭、凝翠橋,過五洞天,便到了海拔1000米的天師洞。洞中的天師塑像橫眉怒目,神態(tài)威猛。
天師名張道陵,東漢順帝時的太學(xué)生,沛國豐邑人。他在青城山一帶創(chuàng)立五斗米教。三清殿前的漢代古銀杏樹,傳說是他親手所栽,樹高十幾米,粗可10人圍抱。它歷經(jīng)千載風(fēng)云,是天師洞諸般傳奇的見證。
老銀杏?xùn)|北方不遠(yuǎn)處有降魔石,西北有擲筆槽,這是青城山最富傳奇色彩的兩處勝景。傳說當(dāng)年張?zhí)鞄熢等耗?,正?dāng)直搗魔穴時,那魔王忽然拋出巨石,妄圖阻擋天師的去路。天師揮劍一劈,巨石斷為三截,后人稱為降魔石,又名試劍石,石間有縫,宛如劍劈之痕。石上有“降魔”二字,筆力雄渾,是宋人手筆。在降魔時,天師還用畫符的筆作為法寶,向群魔擲去,筆鋒所向,山石為開,留下了擲筆槽這個奇觀。槽內(nèi)林木蓊郁陰森,巖上石呈黛色,人們便附會說:這是天師筆上留下的墨痕。
天師降魔只是一個無稽的神話,事實上,這里倒真的發(fā)生過一場小小的僧道之爭。那是在唐代玄宗年間,山下飛赴寺的和尚用武力攻占了道士的天師洞,彼此長年械斗不休。如今,白云閣內(nèi)的唐碑,就是玄宗皇帝為解決這場糾紛頒布的詔令。
神燈、日出兩景奇
高臺山巔的上清宮,是青城山的又一處觀景勝地。這里居高臨下,三十六峰一覽無余。山巔的上清宮有清澈的池水,玲瓏的疊石,紅柱飛檐的古亭,風(fēng)格別具的品字型、花籃型、圓柱型的種種亭子,并恰到好處地配置著的植物,都會感受到大自然的獨具匠心。這些,無疑地給人以美的享受。留宿上清宮的游客,總想夜看神燈,早觀日出?!按竺嫔筋^六月寒,神燈收罷曉云斑”,可見宋代詩人范成大早就對神燈和日出奇景著迷了。在晴朗的夜晚,上清宮后大面山的幽谷里,飄浮著點點螢火,好像八洞神仙飄然夜游,堪稱青城一絕!
青城日出非常壯麗:拂曉,晨星未落,成都平原上的萬家燈火閃閃爍爍。頃刻,東方淡藍色天邊上紅云一線,霎時又變成五彩。日上時,赤色如丹,群峰被染成玫瑰紫,忽而又轉(zhuǎn)為桔紅。早先的燈光和星光一下子都隱沒了。千里平原揭去朦朧面紗,像大塊蜀繡鋪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