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峰
長春市傳染病醫(yī)院檢驗科,吉林長春 130000
目前,“乙肝兩對半”是初步診斷乙肝,并粗略估計乙肝病毒復(fù)制水平的一種檢查方式,其檢測指標包括血清標志物HBsAg、HBeAg及HBcAb等[1],檢測方法為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然而“乙肝兩對半”對病情嚴重程度的評估參考性較小。而乙肝病毒DNA(HBV-DNA)可直接有效地反映HBV感染、病毒復(fù)制水平及傳染性的強弱[2]。該研究整群選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于該院確診的23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對乙肝病毒DNA與“乙肝兩對半”檢測結(jié)果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初步分析探討,以為乙肝的臨床診斷提供一種有效的診斷方法,現(xiàn)報道如下。
整群選取該院確診的23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男146例,女 90 例,年齡 18~67 歲,平均年齡(31.2±5.61)歲。
1.2.1 乙肝兩對半檢測 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ELISA)進行檢測,儀器為DNM-9602酶免工作站操作系統(tǒng),血清標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等。
1.2.2 HBV-DNA檢測分析 采用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yīng) (FQPCR)檢測患者HBV-DNA。
所有數(shù)據(jù)應(yīng)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不同“乙肝兩對半”模式的患者HBV-DNA陽性率不同,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34.25,P<0.05)。不同“乙肝兩對半”模式的患者HBV-DNA含量不同,乙肝兩對半中HBsAg(+),HBeAg(+)和HBcAb(+)模式患者的HBV-DNA陽性率及HBV-DNA含量最高,為 95.31%及(6.47±1.24)。 HBsAg(+)模式的患者 HBV-DNA陽性率均高于 HBeAg(-)模式,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耙腋蝺蓪Π搿蹦J脚cHBV-DNA陽性率相關(guān)性較為顯著 (χ2=35.63,r=0.30,P<0.05)。 具體結(jié)果詳見表 1、2。
表1 “乙肝兩對半”模式與HBV-DNA定性關(guān)系
表2 “乙肝兩對半”模式與HBV-DNA定量的關(guān)系(±s)
表2 “乙肝兩對半”模式與HBV-DNA定量的關(guān)系(±s)
組別n “乙肝兩對半”模式H B s A g H B s A b H B e A g H B e A b H B c A b H B V-D N A定量(c o p i e s/m L)1 2 3 4 5 6 7 8 9 6 4 1 1 1 2 1 1 7 2 1 3 1 0 2 2 2 1+++++++++-+---++--++++-++----+-+-+--+++-+-++-6.4 7±1.2 4 5.1 4±0.5 8 4.6 2±1.1 4 6.1 3±0.7 8 3.5 1±1.1 8 5.0 8±0.8 1 5.3 8±0.8 9 3.2 1±0.7 8 2.8 8±0.4 3
目前,我國診斷乙肝的方法主要是“乙肝兩對半”,“乙肝兩對半”是對乙肝進行初步診斷并粗略估計乙肝病毒DNA復(fù)制水平的一種檢查方式。該法時乙肝感染檢測的較為傳統(tǒng)手段方式,檢測的是人體對HBV的免疫反應(yīng)狀態(tài),其臨床診斷血清標志物較多,包括 HBsAg、HBsAb、HBeAg、HBeAb 及 HBcAb,而血清標志物組合模式較多,且較為復(fù)雜,因此很容易造成臨床診斷時上對部分患者的HBV感染情況難以準確判斷,甚至?xí)霈F(xiàn)漏診情況。FQ-PCR是目前臨床基因診斷的較為先進的手段之一,該法采用完全封閉管檢測,無需要PCR后處理,避免了交叉污染,而實時PCR檢測技術(shù)可準確有效的進行病毒DNA定量,因此其靈敏度較普通PCR高。而熒光探針可以通過光電傳統(tǒng)直接探測PCR擴增過程中熒光信號的變化獲得定量結(jié)果,所以還具有DNA雜交的高特異性和光譜的高精確性[4-7],克服了常規(guī)PCR的許多缺點。因此FQ-PCR可有效的檢測病情,包括對乙肝病毒的定量,是否復(fù)制,其感染狀態(tài),患者是否需要吃藥,藥物的選擇,以為臨床治療提高可靠的依據(jù)。
該研究結(jié)果顯示,“乙肝兩對半”模式與HBV-DNA兩種診斷方式相關(guān)性較好,乙肝兩對半中 HBsAg(+),HBeAg(+)和 HB-cAb(+)模式患者的HBV-DNA陽性率最高為95.31%,同時HBV-DNA 含量最高為(6.47±1.24)copies/mL?!耙腋蝺蓪Π搿蹦J脚c HBV-DNA 陽性率相關(guān)性較為顯著 (χ2=35.63,r=0.30,P<0.05)。該研究結(jié)果與文獻報道一致[8]。
綜上所述,“乙肝兩對半”模式與HBV-DNA聯(lián)合用于乙肝診斷時,其檢測結(jié)果具有較高診斷價值,可作為其診斷與療效評估的可靠指標。
[1]黃婧.乙肝患者病毒學(xué)檢驗的臨床分析[J].大家健康,2014(3):66.
[2]陳新月.乙肝“小三陽”并非總比“大三陽”好[J].健康,2015(1):6-7.
[3]凌宇.168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組織病理結(jié)果與臨床分析[J].臨床內(nèi)科雜志,2014,31(3):198-199.
[4]夏羽賢.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肝功及血脂檢測結(jié)果的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13):573-574.
[5]王懿,洪偉.346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NA及前S1抗原檢測結(jié)果分析[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3,20(6):475-476.
[6]曾繁鈺,蔣冰,譚璐.Pre S1抗原與HBV血清學(xué)標志物和HBV DNA的相關(guān)性及臨床意義[J].武漢大學(xué)學(xué)報:醫(yī)學(xué)版,2014,35(1):85-88.
[7]盧偉,黃澤棋,鄧愛紅,等.乙肝患者血清抗原與抗體雙陽性兩對半模式與HBV-DNA和體液免疫檢測結(jié)果分析[J].醫(yī)學(xué)檢驗與臨床,2014,11(5):1-3.
[8]靳禮松.乙型肝炎病毒DNA與“乙肝兩對半”模式關(guān)系的臨床研究[J].國際檢驗醫(yī)學(xué)雜志,2013,34(21):2837-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