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蕾,王昕
(江蘇省響水縣植保植檢站,響水224600)
茄二十八星瓢蟲又被稱為酸漿瓢蟲,其主要危害茄子、馬鈴薯以及辣椒等茄果類作物,同時也對葫蘆科作物產生嚴重的影響,但是主要危害是茄果類作物。近幾年隨著地區(qū)農業(yè)種植結構不斷調整以及蔬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茄果類作物的種植面積也不斷擴大,這些因素都導致了茄二十八星瓢蟲危害程度越來越重,已經成為茄子類作物的重要蟲害。在防治茄二十八星瓢蟲過程中,應該對害蟲的消長規(guī)律以及蟲害的危害特點進行分析和了解,然后及時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了解蟲害發(fā)生的趨勢,切實提高蔬菜種植的產量和品質。
在蘇北沿海地區(qū)茄二十八星瓢蟲一年一般發(fā)生3代,由于蘇北地區(qū)氣候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與蘇南地區(qū)相比較,少1~2代。在蘇北地區(qū),成蟲經常發(fā)生與每年的5月中下旬左右,主要為害春馬鈴薯和一些雜草,6月中下旬陸續(xù)向茄子上轉移為害。6月下旬至7月中旬為第1代為害高峰,7月下旬至8月中旬為第2代為害高峰,8月下旬到9月上中旬為第3代為害高峰。幼蟲共分為4齡,9月底陸續(xù)進入越冬狀態(tài)。茄二十八星瓢蟲具有較強的趨光性,但是又懼怕強光。成蟲多選擇避風朝陽處棲息越冬。如背風朝陽的建筑、門隙、窗隙、雜草內等。
通過筆者建立的系統(tǒng)田的觀察記錄顯示,茄二十八星瓢蟲成蟲產卵時間在白天光照比較充足,氣溫較高的時段進行,如上午的8~10時,下午的15~17時之間,每只成蟲產卵的數量在5~59粒之間,一般情況下都會產于茄子葉片的背面中上部位,整個卵的形狀呈現出直立狀,最初卵的顏色為淡黃色,然后顏色會逐漸加深,數天之后呈現橘黃色。蟲卵孵化多發(fā)生在早上,幼蟲出生6~10個小時之后就可以自行爬行覓食,因此,防治的最佳時機應該選擇在幼蟲出生之后的6~10個小時之間,幼蟲剛出生之后身體呈現出乳白色,會圍在出生地作物上對葉片進行啃食。出生兩天之后,分散為害作物,三天之后,進食量逐漸增加,到第四天進入為害的高峰時期,這時的幼蟲食量最高。幼蟲歷期一般為20天左右,幼蟲成熟之后,將在葉面的背部脫皮,腹部末端粘附在葉面上化蛹,蛹期一般在一周左右。幼蟲羽化成蟲之后均有殘食同種蟲卵的習性。在卵孵盛期時,午后到傍晚這段時間進行用藥防治能夠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成蟲的茄二十八星瓢蟲早晚靜伏,在白天會攝取食物,并在白天完成交配和產卵過程。一般情況下,上午10時前以及每天的下午16時以后是茄二十八星瓢蟲活動最為旺盛的時期。而在陰雨天氣或者大風天氣其主要靜伏在作物的根部葉面上很少進行飛翔。
表1 田間普查情況
表2 用藥品種、劑量及使用方法
根據對筆者記載的記錄分析顯示,茄二十八星瓢蟲每代幼蟲歷期在15~20天左右,每齡幼蟲期時間為4天左右。預蛹期1~2天,蛹期3~5天,6月下旬至7月初為越冬代成蟲遷入高峰期,7月中旬、8月中旬為1、2代成蟲羽化高峰期。產卵前期5~10天,1、2、3代產卵高峰期分別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8月中旬至8月底左右。
幼蟲活動性比較差,并且具有假死性的特征,為害最重的是第1代,其次是第2代,最輕的是第3代。剛出現之時主要先侵蝕野生茄果類的作物,然后生長到一定時間之后逐漸遷移到茄子等作物上為害,其中第1代主要為害5月下旬剛種植的茄果類作物,第3代主要為害馬鈴薯等作物,進入第3代之后,成幼蟲晝夜取食,并在茄子、馬鈴薯和黃瓜的葉面的背面產卵,等到進入9月份之后,幼蟲羽化為成蟲,開始進入越冬時期。
通過詳細的分析和觀察,可以從成蟲和幼蟲兩個時期確定害蟲是否是茄二十八星瓢蟲。主要危害馬鈴薯的二十八星瓢蟲在其兩個鞘翅上各有14個黑色的圓形斑點,因此將其稱為二十八星瓢蟲。主要危害茄果類植物。茄二十八星瓢蟲的成蟲身體長度在5.6~6.5mm之間,整體呈現出一個半球形的形狀,顏色為黃褐色,在其身體的表面生長著很多黃色的細毛,其胸前背板上有6個黑點,在兩個背板的兩側各有兩個較大的黑點,并連接在一起組成為一個橫斑。其中第二列的4個黑板呈現一條直線的形狀。
通過對上述的茄二十八星瓢蟲的形態(tài)特征的分析,在預防過程中就能清楚的判斷害蟲的種類。
茄二十八星瓢蟲主要會危害茄果類蔬菜作物、葫蘆科蔬菜作物以及大白菜等作物。茄二十八星瓢蟲的成蟲和幼蟲都會嚴重對寄主產生威脅,剛孵化出來的幼蟲主要群居在蔬菜葉子的背部,并啃食蔬菜葉子的葉肉,僅剩下表皮,最終形成很多平行的半透明的殘葉,幼蟲逐漸分散在整個植株上,并對蔬菜作物的頂尖和葉心進行危害。成蟲和幼蟲可以將蔬菜作物的葉片吃成穿孔,密度過高時,會將整個植株啃食殆盡,最終剩下一個植株稈。此外,成蟲和幼蟲還可以危害作物的嫩莖、花瓣、萼片和果實。危害嚴重時不僅會導致蔬菜產量和品質下降,而且蔬菜的果實在生長過程中會出現變硬、變僵、有苦味的現象,嚴重危害到果實。
茄二十八星瓢蟲主要發(fā)生在每年的5月份到8月份之間,這一時期降雨量、降雨頻率以及氣候環(huán)境的變化等因素都會導致茄二十八星瓢蟲的發(fā)生。降雨量增多,氣溫適宜,田間幼蟲的孵化率就會升高。但是還應該注意到,在蟲害發(fā)生過程中即使是濕度適合,但是如果溫度不適合都會降低幼蟲在田間的孵化率。再有這一時期的降水偏多,作物生長旺盛,成蟲能夠輕易的獲取充足養(yǎng)分,產卵量和孵化率自然就會上升。
目前對病蟲害進行測報的主要是從每年的6月中旬開始,每天進行一次定田定株系統(tǒng)調查卵量和定點不定株的對成蟲進行調查,每次調查過程采用對角線取樣,每個點取5株,當田間的成蟲量增加時,需要連續(xù)兩次進行調查,確定成蟲的高峰期,一般在成蟲高峰期的兩周之內進行防治能夠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首先,可以對成蟲進行人工捕捉,成蟲的茄二十八星瓢蟲在冬季越冬時期不外出活動,這個時期是茄二十八星瓢蟲生活中最為脆弱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冬季以及初春農閑時間組織相關人員對成蟲進行捕殺;其次,當成蟲爆發(fā)之后,可以利用成蟲的假死性的特點,用相應的裝置承接,并對蔬菜植株進行搖晃,使其墜落到裝置中,收集完畢之后將其帶出田間集中消殺;再次,人工摘除蟲卵。成蟲在產卵過程中比較集中,其卵的顏色十分明顯,極容易發(fā)現,也比較容易摘除。在蔬菜作物收獲之后,在植株上可能存在有茄二十八星瓢蟲蟲卵,這時結合植株處理并進行深耕處理,可以消滅存在與縫隙中的蟲卵和成蟲。
采用物理防治,田間防蟲網建設,其防治效果比較明顯,這種物理防治措施不但可以有效的防止成蟲產卵,而且也能極大的保護田間免受病蟲害的威脅。同時物理防治還可以采用滅蟲燈誘殺,控制蟲源,減少產卵量,從而減輕茄二十八星瓢蟲在田間的危害。
做好幼蟲分散期的防治,在成蟲越冬到來年成蟲一代幼蟲孵化盛期進行綜合防治效果最佳。這時可以采用化學防治,可以使用21%的增效氰馬乳油3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者10%的溴馬乳油1500倍液、10%的賽波凱乳油1000倍液進行綜合防治,這些防治措施在防治茄二十八星瓢蟲過程中都能取得比較好的防治效果。
但是在采用化學防治過程中應該注意,在蔬菜采收期前的兩周之內不得使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
綜上所述,在蘇北沿海地區(qū),茄二十八星瓢蟲的危害呈現上升的趨勢,給當地的蔬菜種植,尤其是茄子的產量和品質造成不小的影響。面對這種情況,需要結合蘇北沿海地區(qū)病蟲害發(fā)生的實際情況,對茄二十八星瓢蟲的發(fā)生和消長規(guī)律進行詳細的分析和研究,掌握蟲害發(fā)生的高峰期,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降低田間的種群數量。同時,在預防茄二十八星瓢蟲過程中,采取農業(yè)、物理、生物和化學防治等綜合防治措施,切實提高對蟲害的防治效果,為蔬菜增產增收保駕護航。
[1]楊會玲,韓魁魁,趙唯,張濤.茄二十八星瓢蟲的發(fā)生與綜合防治 西北園藝(蔬菜).2011,(06)
[2]涂小云,王國紅.茄二十八星瓢蟲生物防治研究進展 中國植保導刊.2010,(03)
[3]李兆防.印楝素對不同齡期茄二十八星瓢蟲的毒力及田間防效 中國蔬菜.2010,(10)
[4]師清河,李樹宗,郝向蓮,劉艷紅,劉建雄.馬鈴薯二十八星瓢蟲發(fā)生規(guī)律及綜合防治技術 西北園藝(蔬菜???.2010,(04)
[5]宋國華,吳微微,趙慶林.二十八星瓢蟲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對策吉林蔬菜.2010,(01)
[6]鄭振濤.茄二十八星瓢蟲的生物學特性及防治方法安徽農學通報.2010,(05)
[7]李玉雪,孟志強,劉冬梅,蘇兆芳,宋家海,李愛蓮.茄二十八星瓢蟲發(fā)生危害特性與防治技術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