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昌森
禮讓的力量
文/李昌森
中國是個禮儀之邦,歷史上有不少關(guān)于禮讓的故事。
東漢時期出了個有名的“瘦羊博士”。有一年年底,皇帝下詔賜給京城太學(xué)府博士一人一只活羊過年??僧?dāng)一大群羊趕進來時,眾博士傻眼了:這些大小、肥瘦不一的羊該如何分是好?有人提議把羊都宰殺后,肥瘦搭配,人手一份。有的說這么做太麻煩,這么一大群羊殺到何日是了,不如抓鬮,全憑運氣??捎械挠X得抓鬮不夠風(fēng)度,有辱斯文,七嘴八舌也沒找到好法子。這時,一向沉默寡言
的甄宇站出來說:“還是每人牽一只吧,我先來?!闭f完他第一個走進羊群。眾人個個瞪大了眼睛:這家伙捷足先登、搶得先機,定會挑只又大又肥的,這樣下去,不是越到后來越吃虧?可出乎意料的是,甄宇在羊群里挑來挑去,卻牽了頭又小又瘦的。見此情形,大家都學(xué)著他的樣兒,牽只小的就走人。剩下的人再也不好意思計較,相互謙讓著牽著羊回家了。
這就是禮讓的力量,一個看似復(fù)雜的問題,在相互禮讓中得以解決。此事很快傳開來,人們都夸甄宇是禮讓的典范,“瘦羊博士”的美稱也名揚天下。
禮讓是種境界,也是種素養(yǎng)。安徽鳳陽小崗村是全國搞包產(chǎn)到戶“第一個吃螃蟹”的村。躲過政治風(fēng)險后,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土地如何分到戶。土地有肥有瘦、有遠(yuǎn)有近,怎么分都難以擺平。18戶人家,18塊土地,村委會決定,軍烈屬、老弱病殘先挑,普通農(nóng)戶再挑,剩下來的歸村干部。當(dāng)家的禮讓三先,還有什么難題不好解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有了這種禮讓,有了這種素養(yǎng),何愁沒有好的黨群關(guān)系?
說到禮讓,最服人的要數(shù)“讓一讓,六尺巷”。清朝康熙年間,禮部尚書張英突然接到從老家桐城寄來的家書,說家中正在整修房屋,正逢鄰居家也在擴建庭院。結(jié)果兩家為鄰界地皮發(fā)生爭執(zhí),雙方互不相讓,差點動起手來。朝中有這么大的官,還不好好壓壓對方的氣焰。張英看完信后卻坦然一笑,馬上回了一首短詩:“千里家書只為墻,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家人見信之后,茅塞頓開。是呀,為了咫尺之地,鄰里反目成仇,既傷了和氣,又氣壞自己,得不償失,便主動退后三尺。鄰居見狀,也主動退后三尺。流芳千古的六尺巷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論語》言:“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禮讓是一個民族不可缺少的高尚品質(zhì)。以北京的交通秩序為例,到處是人山人海,人滿為患。如大家上下車都爭先恐后、搶道搶位,必然秩序混亂。大家應(yīng)當(dāng)明白,越是擁擠,速度越慢,越是沖動,效率越低。相互禮讓,既方便別人,也方便自己。
人活在世,要有志氣有骨氣,但更要有一顆包容大度的心,不應(yīng)為一點蠅頭小利、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就弄得面紅耳赤,爭得不可開交。能讓人處且讓人,能容人處且容人。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一讓人各方圓。平常生活中,人與人因某些利益關(guān)系而有所磨擦,爭勝好斗、互不相讓,則有可能兩敗俱傷。朋友間禮讓,情深誼又長,反之則劍拔弩又張;同事間禮讓,人和事業(yè)旺,反之則禍端暗中藏;鄰里間禮讓,鄰比遠(yuǎn)親強,反之則反目難舒暢……我們應(yīng)把禮讓融入到平常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