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磊
(浙江師范大學 浙江 金華 321000)
八股文對中國社會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在明清時代一直為社會所看重,是科舉考試最重要的內容,但是從清朝末年開始,經歷了明、清兩代,延續(xù)了近四百多年的唯一教育、考試專用文體——八股文一直被中國社會主流思潮所否定。新文化運動以來的學者幾乎從來不把它文章來看,對其大加批判,認為正是八股文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制約了科技文化的發(fā)展,導致了中國近代的落后,一時之間,似乎八股文變得臭不可聞,八股文究竟是什么文體?它何時形成?它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究竟產生了什么影響?本文就這幾個方面對八股文進行介紹。
八股是明清科舉考試文體,它的名稱來源于這種文章獨特的組織結構,八股文通常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出題、中股、后股、束股、收結十個部分組成,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又要用排比、對偶而相對成文的兩股文字組成,整篇文章共有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也有很多別稱,因為八股文的題目來自于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因此它也要叫做四書文,五經文。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認為“股”就是“比”,因為文句用排比對偶,所以也可以叫做八比文。
除了形式嚴格,在內容上八股文可謂是苛刻,寫作八股文,不能使用作者自己的見解看法,提出自己的思想,文章必須要代圣人立言。所謂代圣人立言,就是說在寫作過程中要體現(xiàn)儒家的思想,用儒家觀點去解釋四書五經中的義理,而且對四書五經的理解也是有標準的,那就是要根據程朱理學的思想來解釋,另外寫作過程中要用古人口氣,也就是說考生要如同唱戲一般,模仿古人口吻來創(chuàng)作文章。此外,八股在字數上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來說,如果是四書文,必須要寫滿四百五十字,而五經文則必須達到五百字,字數也不能隨意加減。
以上種種限制是法定的程式,考官以及考生都必須遵循,這是官定的考規(guī),考生不能違反,如果違反,那么就會在科舉考試中失敗。
八股文與其他文體不同,不是單純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最初便是經義,唐代科舉明經科使用經義,但那不過是帖經墨義之類的背誦之學,并不是文章,帖經就類似現(xiàn)代的填空題,而墨義不過是對經句進行簡單的解釋,到了宋代王安石變法罷詩賦,改試經義,經義作為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才得以確立,而八股文則是王安石的經義文經過南宋時代的發(fā)展而定型的,與其他文體相比,它是一種后起文體,糅合了多種其他文體于一身。
元代的科舉制度基本沿襲宋代,仍然考經義,但出題的范圍進一步限制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書中,應試者寫文章時,要依照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的《四書集注》解答,不得任意發(fā)揮。這樣,八股文的雛形就形成了。明朝的科舉先是沿襲元代制度,到了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年間,在王鏊、謝遷、章懋等人的積極倡導下,又對考經義所寫文章的格式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格式若不對,內容再好都不會被錄取。此種格式就是八股文。從此,這種專為考試而制定的一種文體就流行開來,并成為最受重視的文體了。
八股文對中國文化產生了什么影響呢?近代以來人們一直都在批評八股文弊端,歸納起來有以下二點:第一,束縛思想,是文化專制的工具,扼殺了社會的創(chuàng)造性。關于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八股取士導致讀書人將大量精力投入到八股中,很多人一生都只讀過四書五經,把其他學問都視為“雜覽”、“雜學”、“邪魔外道”,比如儒林外史中范進居然連蘇軾是誰都不知道。八股文的形式,非常嚴格、死板,但應試者也必須固守格式,否則就與秀才、舉人、進士無緣,而且期間還不許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都得代圣人立言,嚴重地限制了讀書人的思維,使當時的讀書人只能奉儒家學說為圭臬,所思所想、一舉一動都不敢越雷池半步,導致了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社會萬馬齊喑的局面,整個社會毫無生氣。第二八股文敗壞了社會的學風,八股文讀起來雖然朗朗上口,但是其實內容大多空洞無物,不切實際,學風自然要追求務實,而八股著重形式,不求真實,自然而然導致文風浮夸,特別是八股文作為一種考試文體,別無任何用處,世人學習八股文不過視其為敲門磚,一旦敲開,通過考試取得了高官厚祿,便再也不去理他了,所以這種文章必然寫的虛假而唱高調,對解決社會實際毫無用處,而這樣選拔的人才自然也就解決不了什么實際問題了。第三,忽視實用性學問,明清時代讀書人只重視八股,根本不讀其他書,對實用性的學問不聞不問,導致中國科技水平停滯不前,知識分子是整個社會的精英,而這個精英階層都視科學技術為旁支末流,雕蟲小技,那么這個社會還有誰會去鉆研科學技術,中國近代科技落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弊端大家說了很多,那么就來探討下八股文的正面,黑格爾說過“存在即合理”,八股文能夠在中國存在如此之久,必然有其合理性,首先八股文是一種較為公平的考試形式。明代以來,由于地區(qū)發(fā)展不同,社會各地區(qū)各階層受到的教育必然有所不同,如何在眾人面前保持公平呢?發(fā)達地區(qū)的人說我們見多識廣,那么什么是見多識廣?難道知道一些明星也是見多識廣嗎?八股文的公正性在于無論你是家財萬貫的富家公子還是窮人的孩子,都必須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而且也沒有什么見多識廣的,考試就考那么幾本四書五經,對誰來說都一樣。第二,八股文能夠保證中舉者有智商上的保證。在八股的重重限制下,很多優(yōu)秀人才更能脫穎而出,如明代的徐階、高拱、張居正,哪一個不是八股文拿高分的?這些人才是高手中的高手。這些優(yōu)秀八股文的作者巧妙的利用既有規(guī)則,在有意無意間插入自己的觀點,并運用優(yōu)美的詞句表現(xiàn)出來,通過古人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說他們智商高不過分吧?第三,八股文文學創(chuàng)作有極大的幫助,就像儒林外史中說的,八股若是做得好,隨你做什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梢姲斯晌氖呛芏辔捏w寫作的基礎。第四,八股文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留下的文化典籍數不勝數,明清八股取士要求人們背誦諸多典籍,其核心雖然是三綱五常,但也有先秦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后者是屬于優(yōu)秀文化,應該傳承下來的,第五,八股文訓練了讀書人思維的集中性、準確性,培養(yǎng)了讀書人全面、辯證思考問題、觸類旁通的能力。讀書人在寫作八股文的關鍵部分即“四股”時,按要求每兩股必須對仗這就有力地訓練了思維的全面性和辯證性,引發(fā)了觸類旁通的能力。
八股文是一筆文化遺產,但也是一個沉重的包袱,具體來說,它是弊大于利,八股的存在扼殺了人們的思想自由,使得中國的知識分子群體把大量精力花費在華而不實的八股文章上,喪失了自我思考,忽視了實用性學問,以至于近代全體國人對國外一無所知,導致了中國的落后,它是統(tǒng)治者文化專制的工具,當然也不可否認它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起的一定影響,保證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但是對于當代人來說,八股更多恐怕的是借鑒意義,通過八股,或許可以讓人們了解文風不正的危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