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內蒙古阿拉善盟委委員、統(tǒng)戰(zhàn)部長 靳生瑞
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自有其產生、發(fā)展和滅亡的規(guī)律,對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我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和多宗教國家,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作為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邊疆、民族等特殊性,又具有作為社會治理重要單元的普遍性。這些地區(qū)少數民族比較集中,相對的宗教情況也比較復雜,做好宗教工作直接關系民族團結、邊疆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對于維護國家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立足阿拉善盟宗教工作實際,進一步深化對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的認識,探索做好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宗教工作的方法。
馬克思主義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科學闡述了宗教現(xiàn)象的根源的本質;列寧主義提出工人階級政黨對于宗教問題的基本政策,特別是強調要團結信教群眾同黨一起為共同的政治目標而奮斗;中國共產黨則完整提出工人階級政黨在長期執(zhí)政條件下全面正確處理宗教問題的基本方針和各項政策,并使之法制化。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全面正確地貫徹黨的宗教信仰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并寫入黨章。
(一)全面正確地貫徹黨的宗教信仰政策。中國共產黨從建黨開始就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毛澤東同志《論聯(lián)合政府》報告中作出了基本闡述“根據信仰自由的原則,中國解放區(qū)容許各派宗教存在。不論是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佛教及其他宗教,只要教徒們遵守人民政府法律,人民政府就給予保護,信教的和不信教的各有他們的自由”。新中國建立后,宗教信仰成為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憲法》第三十六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
黨的歷任領導人對宗教信仰自由均有過重要論述。1952年毛澤東同志在接見西藏致敬團代表時的講話中指出“共產黨對宗教采取保護政策,信教的和不信教的,信這種教的或信別種教的加以保護,尊重其信仰,今天對宗教采取保護政策,將來也仍然采取保護政策”。1979年鄧小平同志會見英國知名人士代表團時指出“我們建國以來歷來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當然,我們也進行無神論的宣傳。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像宗教這樣的問題不是用行政方法能夠解決的。我們要實行正確的民族政策,必須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均在不同場合多次重申“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是黨和政府對待宗教問題的一項長期的基本政策”。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視察工作是指出“宗教是人類社會的客觀存在,做好宗教工作,依法保障信教群眾正常宗教需求是前提。全面貫徹執(zhí)行黨的宗教政策,尊重信教群眾的習俗,穩(wěn)步拓寬信教群眾正確掌握宗教常識的合法渠道,才能引導他們確立正信、抵制極端,安安心心地發(fā)展經濟、改善生活”。
(二)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宗教既然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就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并要在現(xiàn)行社會秩序內活動,包括宗教活動、宗教場所、宗教組織在內宗教事務就會對社會公共利益產生影響,那么就必須受現(xiàn)行社會秩序的約束和規(guī)范。因此,政府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guī)及規(guī)范性文件,對宗教方面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關系和行為,以及社會公共活動涉及宗教界權益的關系和行為進行管理。2004年頒布的《宗教事務管理條例》是我國迄今為止宗教事務管理最完整的綜合性法規(guī),加上之后的配套法規(guī),宗教事務管理已納入法制化軌道。
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包涵三方面的內容,一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前提,政府部門必須依據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guī)及規(guī)范性文件履行宗教事務管理職能,宗教人士、宗教組織必須在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的范圍內活動。二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要旨,體現(xiàn)為“保護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滲透、打擊罪犯”,但是不能包辦和干預宗教內部事務,更不能把依法管理與宗教信仰自由對立起來。三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目的,實現(xiàn)宗教活動的正?;蠂液蜕鐣睦?,也符合各宗教的利益,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宗教的積極作用,降低消極影響。
(三)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我國現(xiàn)有的各主要宗教,除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外,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是歷史上由國外傳入的。歷史上,新中國建立前,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到新中國建立的一百余年里,中國的天主教、基督教一直被外國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所利用、所控制,處在殖民狀態(tài)。新中國建立后,基督教、天主教等分別開展了三自革新運動和反帝愛國運動,走上了獨立自主自辦道路。
獨立自主自辦原則是我國獨立自主外交路線在宗教工作中的體現(xiàn),其實質就是我國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支配。當前,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各宗教的對外交往日益頻繁,要確保宗教界在獨立自主、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開展對外交往,增進與各國人民及宗教界的相互了解和友誼,防止一切干涉、控制中國宗教的企圖和行為,抵御境外勢力利用宗教進行滲透,就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
(四)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宗教和社會主義是兩種不同的信仰體系,在信仰多元并存的世界里,是不能相互代替的。但是,信仰宗教和信仰社會主義的人們卻不能脫離社會,只能在一個盡可能少的發(fā)生沖突的環(huán)境下共同生活。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宗教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存在和活動的,必須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其政治內涵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放棄有神論的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們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和方針政策;二是宗教活動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最高利益與民族的整體利益;三是宗教界應努力對宗教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四是宗教界與各民族人民一道,應反對一切利用宗教進行危害社會主義祖國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動,為民族團結、社會發(fā)展和祖國統(tǒng)一多作貢獻。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需要通過“積極引導”,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求同存異,使宗教不斷適應社會發(fā)展。
阿拉善盟是我國典型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筆者在這里生活,并從事與宗教相關的工作,以阿拉善盟為例,簡要分析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宗教的特點。
(一)基本情況。阿拉善盟地處祖國北部邊疆,國土面積2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3.15萬人,與蒙古國接壤國境線長735公里,是國家重要的軍事科研基地;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qū),有蒙、漢、回、藏等28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5.89萬人,占總人口的25.46%,其中蒙古族人口4.46萬人,占總人口的19.30%;是內蒙古自治區(qū)宗教工作重點盟市之一,現(xiàn)有佛教(以藏傳佛教為主)、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四大宗教,成立愛國宗教團體(佛教協(xié)會和伊斯蘭教協(xié)會)2個,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33處(藏傳佛教17處、漢傳佛教1處、伊斯蘭教13處、基督教2處)、固定處所7處(漢傳佛教1處、伊斯蘭教1處、基督教4處、天主教1處),宗教教職人員585人,信教群眾約4萬人。
(二)宗教特點。因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具有的特殊地理位置、國防地位以及少數民族聚居等特性,決定了其不同于其他內地的宗教特殊性。就阿拉善盟來說,宗教主要呈現(xiàn)以下特點。
一是宗教信仰的民族化特征鮮明。受民族傳統(tǒng)影響,一些外來的宗教進入少數民族地區(qū)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發(fā)展,宗教形式發(fā)生一定程度的改變,逐步適應了這些民族的特點及社會發(fā)展狀況,最為典型的是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藏傳佛教實際上是藏族將印度佛教、漢地佛教和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兼容包并、互相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藏族特色的佛教。
二是少數民族群眾信教比例大。阿拉善盟的群眾宗教信仰主要集中在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藏傳佛教是我盟第一大宗教,現(xiàn)有喇嘛543人,信教群眾絕大多數是蒙古族,約占信教群眾總人數的68%左右,占蒙古族總人口的近60%;信仰伊斯蘭教的群眾人數占信教群眾總人數的25%左右,回族群眾基本上都信仰伊斯蘭教。阿拉善盟還有一個國內獨有的宗教現(xiàn)象,由于歷史原因,部分蒙古族信仰伊斯蘭教,被稱為蒙古族穆斯林,當地稱他們?yōu)椤懊晒呕鼗亍被颉袄p頭回回”,約有2000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群眾不足千人。
三是信教群眾和宗教場所分布比較散。阿拉善盟只有23.15萬人口,國土面積卻有27萬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人口居住分散,相對的信教公民和宗教活動場所也不集中,而且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為沙漠和戈壁,自然條件惡劣,以藏傳佛教為例,依法登記的藏傳佛教活動場所17處,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場所處在沙漠腹地或為數不多的山中,給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帶來較大難度。
四是宗教信仰與大多數少數民族的心理、文化、風俗習慣融為一體。宗教信仰作為有經濟基礎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一旦形成,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反過來又會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乃至風俗習慣產生重大影響。比如,對同一個民族,共同宗教信仰產生的宗教感情強化了民族的認同感等民族情感,甚至將民族與宗教等同;不同的民族,共同的宗教信仰也會產生相互親近、親切的心理感受。宗教信仰深深影響著信仰民族的文化發(fā)展,對該民族的語言、文字、詩歌、小說、音樂、美術、建筑、天文、醫(yī)學等無不產生深刻影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宗教文化。還有就是在宗教的影響下,民族的許多風俗習慣也都具有了濃烈的宗教色彩,涉及節(jié)日、婚禮、服飾等等。
(三)問題和薄弱環(huán)節(jié)。一是宗教教職人員素質不高,真正經過正規(guī)宗教學習教育的不多,存在個別熱衷于作法事、掙收入現(xiàn)象。二是宗教“三支隊伍”建設滯后,特別是宗教干部人員少、專業(yè)性不強,缺乏系統(tǒng)的培訓教育。三是宗教教職人員的社會保障工作有待加強。社會保障部門對宗教教職人員按照社會在職人員或者低保對象來辦理社會保障,不符合宗教教職人員實際情況。四是宗教工作經費保障不足,特別是阿拉善盟地廣人稀、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薄弱,工作成本偏高,更需要加大經費保障力度。
宗教是一支潛能巨大的社會力量和精神力量,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宗教在群眾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影響很大,必須立足當地邊疆、民族及宗教現(xiàn)狀和實際,因勢利導,有針對性地制訂切實可行的宗教工作措施,消解其負面因素,為促進民族團結、邊疆安寧、國家統(tǒng)一發(fā)揮其正能量。
(一)必須深化對宗教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的階級意識淡化,民族意識、宗教意識增強,民族宗教工作在國家生活中的重要性大幅提升,“宗教無小事”已成為共識,做好宗教工作事關國家安全和和諧發(fā)展,具有了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特別是要充分認識民族地區(qū)宗教工作的特殊性,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已成為國家發(fā)展重點地帶的今天,更要厘清民族關系和宗教關系,把民族工作作為國家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宗教工作作為民族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尊重少數民族的民族感情,維護少數民族的宗教權益。還要充分認識到宗教在推進社會建設事業(yè)中的積極作用,著力加以引導和調動。
(二)必須認真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必須深刻認識宗教存在的長期性、宗教問題的群眾性和特殊的復雜性,探索和掌握宗教自身的規(guī)律,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堅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堅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把做好信教群眾工作作為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務,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把信教群眾團結起來,著力把他們的積極性引導到促進發(fā)展、改善生活上來,把他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yè)上來。
(三)必須堅決堅持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組成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宗教和民族往往交織在一起。民族區(qū)域自治是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重大制度安排。我們黨經過長期探索和反復比較,采取并實行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根本目的在于實現(xiàn)和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充分發(fā)揮好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優(yōu)勢,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fā)展,對于正確處理宗教關系、推動宗教和諧穩(wěn)定具有重要意義。
(四)必須切實加強對宗教工作的領導。把宗教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完善宗教工作體制和機制,加強宗教干部隊伍建設,強化基層宗教工作,建立健全宗教工作網絡,確保有人負責,有人管事。要大力支持和幫助愛國宗教團體加強自身建設,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學識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yǎng)一支合格的宗教教職人員隊伍,使愛國愛教的事業(yè)后繼有人。要從宗教工作的實際需要出發(fā),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為宗教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五)必須強化依法對宗教事務的管理。著力推動宗教“三支隊伍”建設,加強宗教專業(yè)培訓教育,加大民族宗教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的宣傳力度,普及黨的宗教方針政策,堅持“保護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滲透、打擊犯罪”原則,依法履行管理職能,切實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保證正常宗教活動有序開展、保護宗教團體合法權益,制止擾亂社會治安、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破壞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宗教行為,防止宗教干預國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國家職能的實施,嚴厲打擊非法宗教活動和抵御境外勢力利用宗教滲透,確保各項宗教活動受到法律和政策保護和約束。
(六)必須結合當地實際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針對阿拉善盟宗教工作實際,要采取相適應的宗教工作方法和措施。一是做好宗教活動場所規(guī)劃建設,在城鄉(xiāng)發(fā)展建設中要充分考慮宗教發(fā)展的實際需求,將宗教活動場所布局列入城市發(fā)展建設規(guī)劃。二是健全和完善宗教“三級網絡、兩級責任制”這一符合阿拉善盟宗教工作實際的有效措施,從經費、人員上進一步予以保障,陸續(xù)在全盟推廣實施。三是通過宗教工作“三支隊伍”培訓教育,切實增強宗教工作干部隊伍政治理論水平和業(yè)務素質,造就一支具有豐富的宗教知識和嚴謹的工作作風、能知法懂法、依法管理宗教工作的干部隊伍。四是加強與宗教人士的溝通,聽取愛國宗教團體和宗教界人士的意見建議,協(xié)商處理涉及宗教重大事項,發(fā)揮他們聯(lián)系信教群眾、辦好宗教事務、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作用。五是切實執(zhí)行宗教工作聯(lián)席會議制度,強化各相關部門的協(xié)調配合,深入排查,嚴密監(jiān)控,堅決制止家庭私設聚會點非法宗教活動的發(fā)生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