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琳
[摘 要]《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指出:“探索并了解運算律……會運用運算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币罁?jù)新課程理念,可從“抓住知識點,抓住易錯點,抓住混淆點”三個方面提高學生簡便計算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簡便計算 知識點 易錯點 混淆點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32-076
簡便計算是“數(shù)的運算”中的基本技能之一。對學生來說,會正確運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學生簡便計算的過程中,剛開始學習時,學生所學知識較少,簡便計算的效果大都比較好,但是,隨著學生運算律方面知識的增多,計算時出現(xiàn)錯誤的現(xiàn)象就日漸增多。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簡便計算能力,作為教師,要幫助學生總結經(jīng)驗,逐漸提高學生簡便計算能力。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抓住“知識點”,提煉記憶
在教學簡便計算的過程中,教師如果讓學生脫離具體計算題去空背運算定律,不僅會使學生感到枯燥,而且還會使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不利于學生的記憶表象在頭腦中生根發(fā)芽。因此,教師可以結合運算定律,收集一些知識點方面的習題,幫助學生鞏固運算定律等知識。
如在學生學會“整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后,為了使學生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簡便運算,我設計了如下習題:
1. 125×(80+8) 125×(80×8)
2. 78×102 25×41
3. 32×(200+3) 25×17×4
4. (25×125)×(8×4) 38×125×8×3 ……
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各種類型的簡便運算的習題中,學生對于乘法分配律與結合律之間的簡算區(qū)別了解得更加透徹,強化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在學生熟練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為了提高學生的簡便計算能力,教師設計了各種類型的習題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如此一來,在具體運用中,學生不斷對所學知識進行吸收、內(nèi)化,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簡便計算能力,起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抓住“易錯點”,分析原因
有經(jīng)驗的教師都知道,在學生做計算題的過程中,第一次做錯時的原始資源是極其珍貴的,它包含著學生在做題時的一切思想、想法、運算路徑等等。因此在教學時,在幫助學生指正錯題的時候,教師要幫助學生仔細分析出錯原因,了解學生的思維,必將有助于查漏補缺,提高計算效果。
如在“25×(4×8)×125”這個簡便計算習題上,許多學生在簡便運算時,很容易寫成原式=25×4+8×125=100+1000=1100。造成這個錯誤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對于25×4=100與8×125=1000剛好能夠湊整的印象太深刻了,在學生的主觀意愿上,他們希望是這樣,因為這樣計算比較簡便;另一方面是由于學生對于乘法分配律與乘法結合律的運算定律、概念仍然比較模糊造成的。因此,在教學這類習題的時候,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抓住易錯點仔細分析,真正找到出錯原因,對癥下藥,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的簡便計算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引導學生抓住“易錯點”進行分析,尤其是讓學生對照自己的第一次計算過程進行總結反思,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對出錯原因真正了然于胸,進而為提高自己的簡便計算能力奠定基礎。
三、抓住“混淆點”,明辨區(qū)別
在數(shù)學計算教學中,有些“形似實異”的計算題,學生很容易混淆,在做題的時候往往沒有經(jīng)過認真審題,就直接開始做題,很容易造成計算錯誤。因此,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收集一些容易混淆的習題,讓學生對比閱讀審題,如此一來,必將會極大提高學生的簡便運算能力。
如在“(10×125)×8”與“(10+125)×8”的簡便計算教學中,這兩個計算題的數(shù)字相同,符號不同,在簡便運算時所需要運用的運算定律也不相同。對于(10×125)×8這個習題來說,主要是讓學生學會運用乘法結合律來解決問題;而對于(10+125)×8來說,主要是讓學生學會運用乘法分配律來解決問題。在這兩個習題的計算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強化這兩種運算定律的具體區(qū)別,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把這兩道習題分別展開計算,再進行對比。通過對比,學生對于不同習題簡便運算的方法不同,必定會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和體會,進而達到逐漸幫助學生提高簡便計算能力的目的。
在這個教學課例中,教師主要抓住兩個習題在運算順序上容易混淆的地方,鼓勵學生展開對比,在對比中,學生對于各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方法之間的區(qū)別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總之,在簡便計算的教學中,提高學生簡便計算能力是教學的終極目標。因此,在平時關于簡便計算的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從而使學生的簡便計算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責編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