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先碧
近年來,不少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遭受洪水圍困?;蛟S在不遠的將來,一些沿海城市將被上漲的海平面淹沒,一些城市則遭遇經(jīng)常性的暴雨和洪水襲擊。為了應對越來越“水”的氣候,科學家正在為人們設計漂浮在大海中的新家園。
順應人口增長和氣候變化
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多,人多地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尤其是城市人口密度越來越大,城市變得越來越擁擠。在沿海城市附近的海上建設漂浮建筑,則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據(jù)聯(lián)合國預測,2050年以前,將有20億人面臨洪水威脅。不少科學家表示,修建漂浮建筑可以應對全球變暖的氣候發(fā)展趨勢。目前,荷蘭設計師科恩·奧爾特威斯已經(jīng)建造了一批水陸兩棲房屋。當洪水來的時候它們就浮起來,洪水退去的時候它們就落到地面上。
美國“貝寶”公司創(chuàng)始人彼得·泰爾也希望建成漂浮建筑,因為他覺得漂浮建筑可以解決人類面臨的全球變暖、饑荒、心理疾病等重大問題。泰爾出錢資助了漂浮建筑的研究項目,項目組成人員包括海洋生物學家、海上工程師和環(huán)保專家。據(jù)估計,一片名為“海上家園”的漂浮建筑很可能在5年后(即2020年)建成,首座海上漂浮建筑有望容納300名居民和游客。
保障安全且節(jié)能環(huán)保
海上天氣變化很大,驚濤駭浪、狂風暴雨的時候也不少,如何才能有效保障漂浮建筑的安全呢?日本清水建設公司的漂浮建筑可以用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設計的漂浮建筑名為“海洋螺旋”,整座建筑靠海面上的一大圈浮體和深入海底的纜繩來固定。巨大的浮體不僅可以有效地保障漂浮建筑不會沉沒,而且可以阻止海水和巨浪侵入建筑。海底纜繩則讓漂浮建筑相對固定,不會被風浪沖走,也可避免建筑在風浪中晃蕩過于劇烈。
建設海上建筑的好處還在于更有利于就地獲取多種清潔能源,比如太陽能、風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溫差能。目前,法國、日本、以色列等國家的研究人員已經(jīng)開發(fā)出海水漂浮太陽能電池板。在日本版漂浮建筑“海洋螺旋”的設計中,能源則主要來自幾千米深的海底沼氣制造廠。
海上漂浮建筑之所以環(huán)保,還因為它們可以利用漂浮垃圾作建材。要把垃圾從海洋打撈到陸地上再進行處理,成本會很高,這讓許多國家沒有積極性。荷蘭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新思路:對海洋垃圾進行就地處理,把各種海洋垃圾收集到海洋中的某個地方,然后采用特殊的方法把它們聚集在一起,建造成一個結實的人工浮島,并在上面鋪設泥土和砂石,然后建設道路、農(nóng)田、沙灘和房屋,一座漂浮建筑由此誕生。
改變人類生活方式
除了應對自然災害外,漂浮建筑還有一個主要的用途是旅游和休閑。法國建筑設計師杰克·魯格里就是因為自己熱愛大海,而設計出蝠鲼狀的漂浮建筑。魯格里還給自己設計的漂浮建筑取名為“融入大?!?,整座建筑就像在海上游動的巨魚,可以容納7000位居民。這名年屆70歲的建筑師希望讓人們無論在建筑內的哪個房間,推窗就可以見到蔚藍的大海。
中國城市建設控股集團與倫敦一家建筑公司也將聯(lián)手,在中國海域打造漂浮建筑,滿足人們的旅游需求。中國城市建設控股集團已經(jīng)開發(fā)了“浮動橋梁”,該橋梁可以無支撐地懸浮在水上。這一技術將為其他漂浮建筑提供建設基礎。據(jù)目前的計劃,中國版漂浮建筑包括大量娛樂設施。游憩區(qū)內將設有多家餐館、酒吧、博物館、畫廊和主題公園,水底部分則將建成各種酒店。預計中國版的漂浮建筑將在10~20年之內建成。
如果給海上漂浮建筑安裝動力系統(tǒng),它就可以變成環(huán)游世界的巨型游輪。由于體型巨大且動力有限,漂浮建筑移動距離會很慢,每天移動的距離一般只有幾十公里。由于面積超大,且移動速度較慢,游客身在其中不大會產(chǎn)生暈船的不適感覺,而是感覺自己在一個穩(wěn)當?shù)男u上睡覺。更為有趣的是,漂浮建筑沉入水下的部分還有不少觀光窗,可以讓游客欣賞到水下的各種動物、植物、珊瑚礁等美麗風光。
編輯:劉雨濛 lymjcf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