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琵琶與詩歌在唐代產(chǎn)生了交融,二者相互表現(xiàn)、相互補充。琵琶在邊塞詩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琵琶藝術成為唐代邊塞詩不可或缺的創(chuàng)作素材,邊塞詩拓展了唐詩的題材領域。唐代詩人以琵琶為素材,以琵琶藝術為媒介,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勾勒文人們心靈深處無以言傳的精神天地,淋漓盡致地渲染詩人內(nèi)心豐富細膩的情感世界。
【關鍵詞】琵琶;唐詩;邊塞題材;情感世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詩歌以語言為載體,給人豐富的情感體驗;琵琶以聲音為媒介,訴之于聽覺器官美的享受。詩歌與琵琶本是完全可以獨立存在的兩種藝術,這在唐詩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從白居易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李白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不難看出,唐代詩歌在題材的選取與情感抒發(fā)中,琵琶有著不可或缺、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唐詩與琵琶因何交融
當時,以歌舞大曲為主體的宮廷燕樂成為唐代音樂的主流,燕樂中獨領風騷的主流樂器琵琶也隨之興盛起來。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市井百姓,都以其為娛樂、抒情的對象。在江陵一帶,更是達到了“琵琶多于飯甑,措大多于鯽魚”的程度。
歌、詩本為一體,《詩經(jīng)》三百首皆可弦歌。唐代的許多文人一般都喜好音樂,有的還喜歡自己演奏樂器,有的喜歡詠歌唱和。如:當時的民歌“曲子”就是用琵琶、笛子、鼓等樂器伴奏,配以五言、七言詩或長短句演唱的,當時它曾引起了一些文人騷客的興趣。如王維、白居易等,都曾以其形式填寫過歌詞,其中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被譜成著名的《陽關三疊》,傳唱千古?!俺娙霕贰背蔀橐粫r之風氣,要將詩歌以曲子的形式進行演唱,肯定離不開當時的流行樂器——琵琶。
唐代琵琶演奏的盛行為詩人創(chuàng)作提供了源泉——尤其是為邊塞詩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素材?!俺娙霕贰钡膫鹘y(tǒng)沿襲為琵琶與唐詩的結(jié)合提供了契機。琵琶藝術與唐詩的這種交融使二者得以相互表現(xiàn)、相互補充。
二、琵琶藝術成為唐代邊塞詩重要的創(chuàng)作素材,邊塞詩拓展了唐詩的題材領域
在唐代詩歌中,邊塞詩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琵琶在邊塞詩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諸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離別情”等經(jīng)典名句。盛唐邊塞詩能成為歷代邊塞詩之冠,緣于唐詩全面繁榮和邊塞詩自身邏輯發(fā)展。
唐朝是詩歌的繁榮時代,詩歌現(xiàn)存超過50000首,詩人近2000多人。流派眾多,題材廣泛。揭露社會矛盾深刻,描摹人物心態(tài)細膩。唐詩的繁榮促進了邊塞詩的發(fā)展,無論創(chuàng)作水平與藝術成就都得到提高。
唐太宗平定中原后,就大力加強邊疆的建設和促進邊疆的統(tǒng)一,視統(tǒng)一天下為己任。這對唐朝士子影響極大,他們習慣把建功立業(yè)的理想放到邊關塞外的征戰(zhàn)中去,形成了一種“功名只向馬上取”的心態(tài)。況且,初唐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基本上未停歇,這為唐朝文人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到邊塞建功立業(yè)也成了許多文人的理想追求,因此在邊塞詩中描寫軍旅生活成為主題。
唐代邊塞詩中反映從軍邊疆、描繪塞外苦寒、抒發(fā)征夫思鄉(xiāng)、閨婦離愁的作品很多,不僅是對前人詩歌主題的繼承,更是對詩歌形式與表現(xiàn)手法的學習繼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它為唐代古典詩歌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
三、琵琶藝術渲染了唐代詩人內(nèi)心深處豐富的情感世界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p>
“鐘定月沉人不語,兩行清淚落琵琶?!?/p>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離別情?!?/p>
這些意境優(yōu)美、情感濃烈的詩句,至今令人回味無窮。
隋唐之前持續(xù)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讓人民感到厭倦和恐懼,無論文武官員、百姓士卒,無不對邊塞存有恐懼心理,視邊塞為死地。一般人只要被征送到邊塞都會抱著“一去不復回”的悲涼心態(tài)。在人們眼中,深入邊塞就如同深入地獄般恐怖,因此,隋唐以前的邊塞詩大多都比較悲涼。如: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p>
自雄才大略的唐太宗被四裔同聲擁戴為“天可汗”,大唐帝國步入了鼎盛時代。這使唐代文人士子對邊塞軍功夢寐以求、事業(yè)充滿自信,詩中那種哀怨悲凄的陰霾情緒一掃而去。放眼西北塞外,雄關大漠、風光綺麗,滿眼神奇火熱的生活。如;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十年寒窗苦”對于唐朝文人來說實在是太漫長和孤寂了,遠不如在邊關塞外的刀光劍影、大漠風沙中實打?qū)嵠茨菢訅邀惡透挥诖碳?。投筆從戎,到邊關塞外縱橫馳騁,于沖鋒陷陣中大展宏圖,尋求人生理想的實現(xiàn)。崇武尚勇、重視個人自身價值、強調(diào)個性自由,這種高揚的主體意識,大大激發(fā)了唐代文人的進取心。他們在步入仕途時就樹立起建功立業(yè)、拯物濟世的雄偉人生夢想。在詩歌的傳唱中寄托了他們以為國捐軀為榮的英雄主義心理,表現(xiàn)出其倚酒自恃,置生死于度外的剛氣和豪情,流露出他們細膩豐富的情感、表達了對人生社會的感慨與心聲。
也有許多抒寫有關琵琶演奏、樂曲的詩詞,與邊塞題材截然不同。但有這樣一個現(xiàn)象:這些詩詞大多都含有懷古思鄉(xiāng),感懷身世和滄桑哀怨的感情。如:《琵琶行》中,詩人聽完琵琶女的遭遇,有感于自己被貶謫的失意,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把對唐朝社會動蕩的關注,對弱者的同情,對自身的感慨在詩中揮灑得淋漓盡致。
詩人們以琵琶為素材,以琵琶藝術為媒介,結(jié)合自身的內(nèi)心情感,以淋漓盡致的渲染力,用琵琶那讓人心酸耳熱的音色、動人心魄的旋律,勾勒出文人們心靈深處無以言傳的精神天地,渲染了詩人內(nèi)心豐富細膩的情感世界。
作者簡介:張新軍,男,1969年生,漢族,大學本科畢業(yè),現(xiàn)為中學一級教師,甘肅省西和縣第二中學語文教師。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