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翠娜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網絡的普及,網絡交流成為人們日常溝通的重要方式,網絡用語也隨著興起。網絡用語作為社會語言的一種,對漢語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本文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探討網絡用語的發(fā)展。
【關鍵詞】社會語言學;網絡用語;含義;特點;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本文從“社會語言學的含義”“網絡用語的特點”和“網絡用語的發(fā)展”三方面,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對網絡用語進行研究和討論。
一、社會語言學的含義
社會語言學是語言學的分支,是探討語言與社會之間關系的一門學科。社會語言學研究的領域包括語言與地域、語言與群體、語言與時間、語言與文化等方面。社會語言學對網絡用語的研究,就是將網絡用語當成一種社會方言,研究它的語言特色、形成條件、變化過程、發(fā)展趨勢等。
二、網絡用語的特點
(一)簡潔化
網絡用語追求高效率、大容量、簡潔化,用最少的符號或文字表達最豐富的內容。例如,用“不明覺厲”表示“雖然不明所以,但是仍然覺得很厲害”,用四個字表達復雜的感情和內涵。
(二)平民化
與規(guī)范化漢語相比,網絡用語更加傾向于平民化和口語化。例如,網絡上用“躥紅”來表達規(guī)范漢語中“一夜走紅”的含義,顯得更加隨性和親民。
(三)符號化
在網絡用語中經常用符號來代替語言,表達一些特定的含義。例如,用“88”代替“再見”、用“94”代替“就是”等等。
(四)創(chuàng)意化
相比于規(guī)范漢語的傳承性而言,網絡用語更富創(chuàng)意性。網絡用語創(chuàng)意或來源于對規(guī)范漢語的演變,或來源于社會熱點事件,或來源于網民的新的思想觀念,與時代進步和文化發(fā)展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例如,“神馬都是浮云”“不做死就不會死”等網絡流行語就充分體現了網絡用語的創(chuàng)意性。
(五)普及化
隨著網絡交流的盛行和新聞媒體的傳播,網絡用語已經越來越呈現普及化趨勢,對漢語言發(fā)展和人們日常交流都有著廣泛影響。例如,當年“給力”一詞登上人民日報的頭版,就預示著網絡用語普及化時代的到來。
三、網絡用語的發(fā)展
(一)網絡用語的形成條件
語言的發(fā)展始終脫離不開社會性,網絡用語的產生也與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一般來說,網絡用語是在以下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開始形成的:
1.信息技術的發(fā)展。
網絡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人們的網絡交流奠定了物質基礎。在社會語言學中,認為不同的語言群體有著不同的語言風格和語言習慣。網絡交流促使“網民”作為獨立的語言群體而存在,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獨特的語言文化——網絡語言。
2.思想觀念的變革。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人們思想呈現多元化發(fā)展趨勢。思想觀念上的革新,促使語言體系也進行變異,而依托于網絡興起的網絡用語,順應了人們在思想和精神上的需求,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語言現象。
(二)網絡用語的變化過程
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網絡用語基本上經歷以下三個重要階段:
1.初級發(fā)展階段。
1990—2004年左右,是網絡用語的初級發(fā)展階段。這一階段的網絡用語仍然擺脫不了規(guī)范漢語的影響和束縛,往往是通過對規(guī)范漢語進行改造而形成新的含義:
首先,諧音詞。早期網絡用語往往只是利用規(guī)范漢語詞匯的諧音,并不改變詞匯原本的意思,使語氣變得詼諧、輕松。例如,用“偶”代表“我”、用“童鞋”代表“同學”、用“稀飯”代表“喜歡”等等。
其次,合音詞。模仿某地方言,將某兩個或某幾個字采用“合音”的形式變成一個新的詞匯,是早期網絡用語的重要形式。例如,模仿“臺灣腔”將“這樣子”表達成“醬紫”、將“你知道嗎”表達成“你造嗎”等等。
再次,同音詞。利用同音詞替換的形式,改變原有詞匯的含義,創(chuàng)造出新的詞匯,也是構成早期網絡用語的方法之一。例如,用“負翁”代替“富翁”,用幽默的方式表達“一個人負債累累的情境”。
最后,符號詞。早期的符號詞通常根據規(guī)范漢語的讀音、句式,外語的縮寫等來尋找與其相近的符號,構建出新的詞匯。例如,用“520”代替“我愛你”、用“3Q”代替“thank you”等等。
2.廣泛使用階段。
從2004—2008年,是網絡用語快速發(fā)展的階段,這一階段的網絡用語在使用和傳播上更加廣泛,在構詞上也逐漸脫離規(guī)范漢語的影響,更富獨創(chuàng)性:
首先,從具體事件中發(fā)掘新的流行語。從時尚熱點中尋找關鍵詞,賦予新的、被廣大群眾接受的含義,是這一階段網絡流行語的主要形成方式。例如,從新聞采訪事件中流傳開來的“打醬油”,后來被人們廣泛使用,形容一個人事不關己的狀態(tài)。
其次,改變規(guī)范詞匯的核心意義來衍生新的詞匯。網民在網絡語言環(huán)境中賦予某些字或詞新的含義,創(chuàng)造出具有新的含義的詞匯。這些詞匯在長期被人們應用和傳播之后,形成約定俗成的被人們接納和認可的含義,并作為日常交流用語在各個領域流傳。例如,個別網民從不同成語中選取關鍵字,組成新的成語“喜大普奔”“十動然拒”等,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之后,這些新的“成語”逐漸被人們熟知和接受。
3.深入影響階段。
2008年至今,是網絡用語的成熟期,也是深入影響期。這一階段的網絡用語,雖然仍然無法脫離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語言環(huán)境的影響,但是同時也開始反作用于整個社會和語言體系,對人們日常生活和交流產生重要影響。這一階段網絡用語的成熟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自成體系。這一時期的網絡用語受到規(guī)范漢語影響的痕跡很小,往往興起于論壇、貼吧、微博等網絡平臺,屬于“草根文化”的崛起。例如,“不做死就不會死”這句網絡用語興起于貼吧,不僅在規(guī)范漢語中找不到出處,而且還反作用于社會語言,形成了“no zuo no die”等衍生版本。
其次,對社會語言的反作用。隨著網絡用語的普及,對社會公眾語言也有了深遠影響,在傳統(tǒng)的電視、報紙、雜志等正規(guī)傳媒上,隨處可見網絡用語的“影子”。例如,湖南衛(wèi)視著名綜藝節(jié)目《快樂大本營》中就曾開辟了以“神馬都是浮云”命名的欄目;一貫嚴肅的法制節(jié)目也頻繁使用“傷不起”“囧”等網絡字眼,這些都體現了網絡用語對社會語言的反作用。
(三)網絡用語的發(fā)展趨勢
從網絡用語的現狀和演變我們不難看出,網絡用語在未來必將會傳播更加廣泛、發(fā)展更加迅速。同時,還將呈現如下發(fā)展趨勢:
1.規(guī)范化。
網絡語言作為社會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傳播文化、傳承文明、促進交流的重任,這就要求網絡語言逐漸走規(guī)范化的道路,從語義、語法、讀音等方面制定統(tǒng)一標準,防止網絡語言對規(guī)范漢語發(fā)展的侵害,發(fā)揮網絡語言的“正能量”。
2.健康化。
現在的網絡語言中往往存在一些不文明用語,如“屌絲”“748”等等,嚴重違背社會語言學中的禮貌性原則。因此,一定要凈化網絡語言環(huán)境,提倡網絡語言文明,在未來走網絡語言健康化道路。
3.先進性。
網絡語言作為社會文明的載體和象征,應該體現先進的科技、文化和思想,遵循社會語言學中的先進性原則,發(fā)揮網絡用語對社會文明的推動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網絡用語受到科技、文化、思想等社會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反作用于社會文明。因此,我們要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加強對網絡用語的研究,促進網絡用語的健康發(fā)展,凈化漢語語言環(huán)境、守護漢語語言凈土。
參考文獻
[1]周旭陽.社會語言學視野中的網絡語言[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6(12).
[2]杜學增.語言使用的社會文化變異—社會語言學的視角和方法[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
[3]康忠德.網絡語言的社會語言學考察[J].石家莊學院學報,20l1(3).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