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景 宋志平
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最初提出“合成謬誤”這一概念,主要用于解釋經濟學領域的一些現(xiàn)象。對單個個體成立的命題,對個體的集合反而不成立。生活中這樣的現(xiàn)象很常見,比如前幾年出現(xiàn)的“蒜你狠”現(xiàn)象。市場上緊缺大蒜,少量個體戶種植大蒜可以賣上好價錢且價格一度炒得很高,高到一提到大蒜,顧客的反應“大蒜?算了吧!”。但是當大家一窩蜂都去種植大蒜,情況就很糟糕,家家能保本不貼錢就算不錯了。再比如,早些年大街上跑出租車人很少,的哥的收入很高,但等到大家都看到這行的利益,大量出租車涌上大街,的哥們就個個感到生意難做。
薩繆爾森把以上的現(xiàn)象歸納為“合成謬誤”。就是說每一個局部看上去都是理性、正確、有效率的,加起來卻是一個謬誤。薩繆爾森舉了一個更為生動的例子,他讓我們想象一個非常簡陋的露天劇場,大家可以坐在地上看,但是坐在后面的人覺得看得不夠清楚,為了比別人看得更清楚一些,他們就會站起來。他們一站起來,更后面的人也會站起來,結果大家就都站起來了。站起來以后還是看不清楚,成本增加了,福利卻沒有增加。聰明人又會想出一些辦法來,站著不行就踮著腳,結果全場的人都會踮著腳看,整體的福利又下降了。如此循環(huán)往復,整體福利一直在下降,個人成本不斷在上升。
其實,不僅在經濟學領域,在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存在這種“合成謬誤”現(xiàn)象。作為學校的教育者與管理者,我們得靜下心來思考梳理我們的教育中存在哪些“合成謬誤”,針對存在的“合成謬誤”又該怎樣避免與改變呢?接下來談談教育中常見的幾類“合成謬誤”,以求喚起大家的警醒。
一、師生時間侵占上的謬誤
充足的學習時間是學生學習成績提高的基本條件之一,為了本校學生能競爭過周邊其他學校的學生,某些學校就開始在延長學生學習時間上花心思。某一學校早上7點40分上課,要求學生7點到校進行早讀,晚上17點放學后加兩節(jié)自習課到晚上19點再回家。這一學校經過延長學生在校學習時間,成績較別家學校提高很快。別家學??吹竭@種情況,自然也會要求學生早到晚走,而且會規(guī)定早到校的時間更早,晚上回家的時間更晚。當早上到校時間已經提前到早6點和晚上放學時間已經延遲到晚22點,早晚時間實在沒法再延長了,有的學校又開始擠占學生中午時間,吃過中飯后增加一節(jié)午自習,并讓老師進班輔導;更有甚者,開始侵占周末與假期時間。當家家學校都這樣操作以后,想通過延長時間來實現(xiàn)成績優(yōu)勢就不易了,倒弄得師生身心俱疲。充足的學習時間僅僅是學生成績提高的條件之一,但當師生休息不好、心情不佳、光靠打疲勞戰(zhàn),就會造成學習效率的下降,倒不如大家都能把時間解放出來,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快樂學習。
二、學生綜合素質課程剝奪上的謬誤
音樂、美術、體育、社會實踐這些課程,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每周安排幾節(jié)課都有明確的要求。當有一家學校因為考慮到這些科目高考不考,就將這些課程減少而讓學生集中精力學習高考要考的科目,這樣這家學校在競爭中會有優(yōu)勢。但當其他家學校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后,也都將這些課程減少甚至干脆直接就不開設這些課程。于是,各家的競爭優(yōu)勢就沒有了。本來通過這些綜合素質課程的開設,可以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養(yǎng),同時調節(jié)學生的學習節(jié)奏,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但當各學校都這樣操作后學習就只能在沉默壓抑下進行了。
三、學生作業(yè)量課外輔導量加重上的謬誤
適當?shù)淖鳂I(yè)和習題訓練對學生深化理解所學內容及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為了打開思路,更全面地了解各種題型,多訂些資料有助于學生更好的參考與取舍,對學生成績的提高是有幫助的。但當所有的學生都想通過訂購大量課外資料進行訓練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優(yōu)勢,問題就來了。為了多得到些別人不知道的信息,總想在資料數(shù)上超過別人,最后造成貪多嚼不爛,弄得學生自信心下降。個別學生通過參加輔導班、請家教提高了成績,較其他同學有了競爭優(yōu)勢,但當所有學生都參加輔導班,都請家教,競爭優(yōu)勢又沒有了,既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又加重了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
四、學生考試能力訓練失控上的謬誤
經過一階段的學習,組織一場考試檢測是很有必要的。經過階段性考試檢測,可以讓學生了解到自己這一階段的學習狀況,找到自己學習中的不足與漏洞,以便及時調整和今后更好的學習;同時經過考試檢測也可提高學生的應試技巧。 但是有的學校想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學”進行“月考”即每月考一次,別的學校見人家“月考”,自己也進行“月考”,除月考外又發(fā)明了“周考”即一周考一次。更有甚者,有的學校每天中午進行“午測”美其名曰“日考”。在這樣高密度的考試狀況下,學生對考試的感覺早已麻木遲鈍,考試檢測應有的功用消失了,相反倒耽誤了學生正常的學習時間,就好比養(yǎng)豬,不好好喂養(yǎng)卻成天抱豬上秤稱。
五、學生分班選科選擇權踐踏上的謬誤
有的學生文化成績不行,走文化路線考不上大學,于是選擇走藝術特長路線,學美術、學音樂、學體育或學傳媒。走藝術特長路線的這類考生可以輕松的實現(xiàn)升學愿望,同時學校的升學率也可以提高,對學生和學校都是好事。但當所有的學校都想通過讓成績差的學生來學藝術提高自己學校的升學率,問題就來了。每年國家招考的藝術類考生人數(shù)是一定的,當所有的學校都在打同樣的“如意算盤”時,競爭就會變得慘烈,想通過學藝術實現(xiàn)升學就會變得不容易。為了在競爭中取勝,有的學校怕自家教師水平不夠,不惜重金聘請外界的藝術培訓機構給學生授課,其他家的學校為了在高考中不被淘汰,也紛紛聘請外界的藝術培訓機構。在這種惡性競爭中,學生整體水平是提高了,但在最后的高考中依然不占優(yōu)勢,倒還得支付高昂的培訓費用。有的學生對學藝術不感興趣不愿意被分到藝術特長班,但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就想法設法讓他學藝術,結果是這類學生是人在曹營心在漢,無法安心學藝術,即便是考上了藝術類院校也由于缺少興趣難有大的發(fā)展,造成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合成謬誤”只是薩繆爾森的一個概念,他真正要講的理論叫“公共改進”,即終止惡性循環(huán)。劇場內的階梯形設計,就是一種“公共改進”。表面上看這是一種設施,實際上它是一種制度設計,使游戲規(guī)則發(fā)生了變化,讓大家不至于陷入低水平的過度競爭中,不至于陷入一種集體的謬誤當中。由此可見,合成謬誤是創(chuàng)造性和開拓性缺乏的表現(xiàn),所以我們在教育教學中應該見賢思齊,但不能不加思辨地跟風效尤,而應冷靜思考、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胺彩骂A則立”,對競爭環(huán)境的動態(tài)變化要充分考慮,盡量避免陷入惡性競爭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