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雯靜
【摘 要】托尼·莫里森在其作品《愛》中描述了不同的黑人女性的命運及選擇,構造了黑人女性形象,凸顯了女性意識的覺醒。
【關鍵詞】托尼·莫里森;《愛》;女性意識
中圖分類號:I106
作為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塑造了性格迥異的黑人女性形象及她們的命運,盡管她們的選擇不同,命運迥異,但都從不同程度體現(xiàn)了黑人女性意識的覺醒及她們主體意識的表達。這是莫里森作品的一個特點,本文分析《愛》中黑人女性意識的覺醒。
莫里森的作品創(chuàng)作與其個人成長的經(jīng)歷自然交織,她勇敢直面黑人的血淚史,尤其是命運多舛的黑人女性,盡力去還原完整的女性形象。在《愛》中主要有兩位黑人女性,她們因為各自與主人公科西的密切關系而成為主要人物。兩位女主人公分別是科西的孫女克里希斯和科西的續(xù)弦希德。她們和科西的關系密切卻對科西有著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前者是恨與鄙視,而后者是愛與崇拜。52歲的科西娶了比他小41歲,年僅11歲的希德為續(xù)弦,導致了克里希斯被逐出家門,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自此,兩位女性由兒時的玩伴成為仇人。
一、選擇與命運
故事的男主人公科西是當?shù)氐娘L云人物,他的身份是度假勝地酒店的老板,因為顯赫的身份和富裕的生活,使得他成為人們追求、奉承的對象。在當?shù)厝说难壑?,科西就是體面生活和成功人物的代表。所以,當年齡幼小的希德在去克里希斯房間的路上偶遇科西并得到他的愛撫,懵懂中她內(nèi)心對幸福生活的渴望被激活了。之后,她和科西結婚成為了他的續(xù)弦。而他們的結婚竟然被認為是科西對于貧窮的希德的一種保護,他帶給了希德安逸與安全。在這種聲音中,希德對于科西更是格外敬重,在她眼中,科西就是圣徒,她決定時時刻刻捍衛(wèi)他的聲譽。所以,當克里希斯譴責科西并對他充滿憤怒與仇恨時,希德站在了科西的一邊。她將自己對于金錢的欲望深深地埋藏在心底,這是她的選擇。選擇決定了命運,希德過上了夢寐以求的體面生活。她順從了命運的安排,心安理得地接受了一切。
而克里希斯的命運卻發(fā)生了急劇的逆轉。在表達了她對祖父科西的鄙視,并進行強烈的譴責后,她被趕出了這個富有的家庭,生活從此開始了天翻地覆的逆轉。在長達30年的顛沛流離中,她沒有選擇回到祖父的身邊,而是參加了當時的黑人運動。在最初,她的參與只是盲目的,在運動中她被動地接受被指定的任務,成為運動的工具。兩位女性的不同選擇導致了截然不同的命運。
二、女性意識的覺醒
希德雖然成功地通過婚姻改變了命運,但是逐漸發(fā)現(xiàn)在科西富有、慷慨的背后隱藏著罪惡、陰暗的一面??莆鞯呢敻环e累是源于其父親從事的買賣黑人的交易。科西總是可以隱藏這段歷史,吹噓他家的財富是父輩的勤儉與能干換來的。但是,他卻經(jīng)常在夢中裸露內(nèi)心的罪孽與恐懼。作為黑人,當希德想到被科西父親抓捕到的黑人及他們家人的悲慘處境時,她內(nèi)心的自私與虛榮被擊敗了。她開始直面自己內(nèi)心最真實的一面。她想到當時在路上撞到科西時的一幕:科西撫摸了她的下巴和胸部。她感到當時狂喜到要隨著音樂搖擺身體,她對金錢和權利的欲望如此地顯而易見,被科西一眼看穿了。雖然,科西是點燃希德欲望的導火索,但是,他的邪惡徹底扭曲了這個女孩的心靈。這件事情發(fā)生結婚的前兩年,而希德一直可以忘掉它,直到最后才與克里希斯傾心交談。希德從盲目崇拜金錢到冷清頭腦看清事情的本質(zhì),真實的內(nèi)心是她女性主體意識逐步覺醒的開始。而她敢于直面自己的欲望并與克里希斯重歸于好時則使她真正的覺醒。
與希德的覺醒不同,克里希斯通過她在黑人運動中的所見所聞以及親身的經(jīng)歷中開始了女性意識的覺醒。最初參與黑人運動時,她只是盲目地服從安排。當另外一名女性志愿者遭遇運動組織內(nèi)部一位男性的欺辱時,組織卻沒有對施暴者采取任何懲罰措施,拒絕了克里希斯和被愛人的申訴。這件事情刺激到了她,想到她自己的經(jīng)歷,在運動中不但是組織的一枚棋子,也是其他男性利用的工具。當她遭遇多次流產(chǎn),最終被男朋友拋棄。她終于意識到她失去了自我。最終,她離開了運動隊伍。在失去了被利用的價值和作用后,她的離開是她自我主體意識覺悟的開始。
三、結語
無論是希德回顧過去意識到自己對金錢的崇拜,還是克里希斯離開運動隊伍,看清了她對政治運動的依賴和妄想,以及她們最終的和好,都是她們直面自我、改變自我的舉動。實際上這就是她們自我主體意識的覺醒,及對自我的責任與行動能力的認識。
參考文獻:
[1]王守仁,吳新云.性別·種族·文化——托尼·莫里森的小說創(chuàng)作[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2]Toni·Morrison.Beloved[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