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妮,馮櫻,汪振曉,范衛(wèi)兵,薛敏
(1.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汽車工程學院,湖北十堰442002;2.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湖北武漢430058)
四輪轉向(Four Wheel Steering,4WS)是提高汽車行駛安全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它是指在傳統(tǒng)汽車前軸轉向的基礎上,增加后輪主動轉向裝置,后輪可根據(jù)工況的不同實現(xiàn)同相、零相和逆相3種轉向模式,以改善汽車低速轉向時的操縱性、機動性和高速轉向時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國內(nèi)外大量學者對4WS后輪轉向控制策略和算法已有了深入和廣泛的研究,但大部分還處于理論研究階段[2-8]。開發(fā)實用、有效和可靠的4WS系統(tǒng)是汽車轉向技術研究的熱點和難點。本文中以某越野車4WS系統(tǒng)的設計開發(fā)為平臺,展開該4WS汽車的操縱穩(wěn)定性的研究。通過建立三自由度4WS汽車模型,基于零質心側偏角前饋控制,利用Matlab軟件建立了4WS汽車仿真模型,通過響應參數(shù)的時域、頻域特性分析,對4WS汽車在不同工況下的汽車操縱穩(wěn)定性進行研究。
線性二自由度汽車模型是汽車操縱穩(wěn)定性分析中最簡單、最典型的模型。在汽車轉向過程中,汽車的穩(wěn)定性主要取決于側向和橫擺運動,但是也會伴隨產(chǎn)生車身的側傾運動,對汽車轉向特性也具有一定影響。為了全面分析4WS汽車轉向時的操縱穩(wěn)定性,本文中建立包括側向、橫擺和側傾運動的簡化三自由度4WS汽車模型,如圖1所示。
坐標系以整車質心鉛垂線與側傾軸線的交點為原點,以汽車的縱向水平軸線為x軸,y軸通過原點垂直于x軸且指向駕駛員左側,z軸垂直向上。模型中假設汽車關于x-z平面對稱,整車質量由懸掛質量與非懸掛質量組成,假設側傾軸向位置近似不變,忽略各種行駛阻力及非懸掛質量的側傾效應,左、右車輪具有相同的轉向輸入以及輪胎側偏特性,不考慮側傾時車輪垂直載荷等因素的影響。
圖1中u為質心處的縱向速度,v為質心處的側向速度,β為質心側偏角,令為橫擺角速度,φ為側傾角,ρ為側傾角速度δf,δr為前、后輪轉角;假設前、后輪受到的側偏力Fyf,F(xiàn)yr與前后輪側偏角α1,α2有如下線性關系:
圖1 三自由度汽車模型圖
通過運動學與動力學分析,建立的三自由度4WS汽車運動微分方程,如式(3)~(5)所示。
側向運動:
橫擺運動:
側傾運動:
式中各參數(shù)的符號說明以及該樣車結構參數(shù)取值如表1所示。當后輪轉角δr為0時,4WS模型變?yōu)?WS的前輪轉向模型。
表1 整車模型參數(shù)
4WS 后輪轉向控制方式有多種,典型的前饋型四輪轉向系統(tǒng)采用零質心側偏角比例控制策略實現(xiàn)后輪的轉角控制,即 δr=Kδf,K為前、后輪轉角比,如式(7)所示:
式中,K為車速的函數(shù),并由汽車結構參數(shù)決定。K可保證汽車在穩(wěn)態(tài)轉向時質心側偏角恒為0[2]。
圖2 轉角比K與車速u的關系曲線
根據(jù)式(7),得到圖2所示的由該越野車車輛參數(shù)決定的K 隨車速變化的關系曲線。由圖2可看出,當車速u0為45.8 km·h-1時,K=0,此時4WS變?yōu)榍拜嗈D向(2WS);當車速低于u0時,K<0,后輪相對前輪逆向轉動;而當車速高于u0時,K>0,后輪相對前輪同向轉動。當車速小于10 km·h-1時,K<-1,說明超低速或原地轉向時后輪轉角比前輪要大些,這在實際設計中一般是不可取的,低速時后輪轉向機構的設計最大允許后輪轉角最多與前輪相等。高速時,一般情況下前輪轉角相對不大,且隨車速增加K值增加緩慢,意味著高速時后輪同向轉角相對減小。圖2所示為理論上保證4WS汽車質心側偏角為0的不同車速時的K值,而實際應用時K的取值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滿足不同工況下對操縱穩(wěn)定性的要求。
圖3為Matlab/Simulink中建立的4WS汽車仿真模型。根據(jù)式(6),利用Simulink模塊的狀態(tài)方程模塊(State-Space)可建立三自由度4WS汽車仿真模型,并依據(jù)式(7)建立零質心側偏角-前饋控制器,對后輪進行轉向控制。下面將在時域與頻域中,分別對低速和高速工況下的2WS與4WS系統(tǒng)進行操縱穩(wěn)定性仿真分析與比較。仿真中,假設汽車縱向車速u 恒定,駕駛員在0.5 s 內(nèi)通過轉向系使前輪轉角由中間位置快速轉動到某一轉角并保持不變,模擬進行角階躍輸入實驗。圖3中,雙擊手動開關(Manual Switch)向下連接,則仿真模型變?yōu)槿杂啥鹊?WS前輪轉向汽車模型。
圖3 4WS系統(tǒng)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
在操縱穩(wěn)定性仿真分析中,選取反映汽車側向運動和橫擺運動的質心側偏角β、橫擺角速度γ、側向加速度ay以及反映側傾運動的車廂側傾角φ和側傾角速度φ作為主要的分析研究響應參數(shù)。通過低速和高速工況的前輪角階躍仿真,得到各參數(shù)的響應曲線(圖4~5)。其中,圖4a、圖5a為零質心側偏角-前饋控制下前、后輪的轉角差異。圖4b~g和圖5b~g中虛線為只有前輪轉向的2WS汽車的參數(shù)響應曲線,實線為零質心側偏角-前饋控制下的4WS汽車的參數(shù)響應曲線。
1)低速工況 選取車速u為20 km·h-1,前輪轉角幅值δf為15°進行階躍仿真。由圖4a可看出,此時后輪轉角δr幅值約為-12°,低速時4WS汽車后輪相對前輪逆向轉動。與2WS 相比,4WS汽車質心側偏角β的穩(wěn)態(tài)值大大減小,由于施加的是零質心側偏角-前饋控制,使得β接近0,如圖4c所示,較小的β使汽車能較好地跟蹤路徑,有效控制車身姿態(tài)[9]。相反,橫擺角速度γ、側向角速度ay和側傾角φ 響應的穩(wěn)態(tài)值卻相對2WS有所增加,如圖4b,d,f所示。由于后輪逆向轉動,使得汽車不足轉向特性減少,由圖4g可直觀地看出,4WS汽車較2WS汽車具有較小的轉彎半徑,提高了低速轉向時的機動性和靈活性。γ以及ay提高,意味著駕駛員在低速、大轉彎工況下,如果通過相同的彎道,4WS汽車相對2WS汽車,轉向能力增加,可以使駕駛員少打方向盤,降低了操縱負擔,提高了汽車的操縱性。側傾角φ 雖有所增加,但變化不大。由圖4也可看出,4WS汽車各參數(shù)響應的超調量相對2WS汽車有明顯的降低,達到穩(wěn)態(tài)的時間也相對較短,汽車瞬態(tài)響應品質較好。
2)高速工況 選取車速u為60 km·h-1,前輪轉角幅值δf為5°進行階躍仿真。由圖5a可看出,此時后輪轉角δr幅值約為1.2°,高速時4WS汽車后輪相對前輪同向轉動。圖5c中,與2WS 相比,4WS汽車質心側偏角β的穩(wěn)態(tài)值減小,同樣也因為施加了零質心側偏角-前饋控制,使得β接近0,因此高速工況的4WS汽車也具有良好的路徑跟蹤能力。而與低速不同的是,高速工況下,4WS汽車橫擺角速度γ、側向角速度ay和側傾角φ 響應的穩(wěn)態(tài)值相對2WS 卻有所減小,如圖5b,d,f所示。由于后輪同向轉動,使得汽車趨于增加不足轉向,由圖5g可直觀地看出,轉彎半徑有所增加。γ的降低,意味著駕駛員在高速工況下,如果通過相同的彎道,4WS汽車相對2WS汽車會使駕駛員多打方向盤,增加了駕駛員操縱方向盤的負擔,但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高速時駕駛員猛打方向帶來的危險。由圖5b 還可看出,高速工況下,2WS汽車ay值接近良好路面的側向附著極限值(約0.8g),說明隨著車速提高,較大的前輪轉向可能導致汽車失穩(wěn)。而4WS汽車側向加速度ay和側傾角 φ 較2WS有所降低,則高速轉向時的側向穩(wěn)定性和抗側翻能力提高,增加了汽車行駛的安全性。在瞬態(tài)響應方面,高速工況4WS汽車與2WS 相比也有一定改善。
圖4 u為20 km·h-1,δf為15°時的階躍仿真
圖5 u為60 km·h-1,δf為5°時的階躍仿真
汽車操縱穩(wěn)定性分析中,常以前輪轉角或方向盤轉角為輸入,以質心側偏角、橫擺角速度等輸出參數(shù)的頻率響應特性來表征汽車的動特性。頻率響應特性包括幅頻特性與相頻特性。幅頻特性反映了駕駛員以不同頻率輸入時汽車執(zhí)行駕駛員指令的失真程度。相頻特性反映輸出滯后于輸入的失真程度。根據(jù)式(6)4WS汽車系統(tǒng)的狀態(tài)方程,可利用Matlab 繪制系統(tǒng)頻率響應特性的Bode 圖,結果見圖6~7。選取車速u為20km·h-1和60km·h-1,將4WS與2WS汽車的質心側偏角與橫擺角速度幅頻特性與相頻特性進行比較分析。
圖6 質心側偏角-頻率響應特性
1)由圖6可知,在低頻段,4WS汽車的質心側偏角增益較2WS 要大一些,但隨輸入頻率的增加逐漸減小,而2WS的增益值在低頻段基本保持不變。在低頻段,低速時4WS的相位差較2WS 要大些,高速時則相反。同一車速時,4WS與2WS幾乎同時達到最大增益幅值,且隨著頻率的增加,4WS與2WS汽車的質心側偏角的增益值、相位差基本趨于一致。在高頻段,隨頻率增加,4WS與2WS汽車的質心側偏角增益都會增加。一般駕駛員都是低頻轉向輸入,質心側偏角增益隨頻率增加而減小,說明駕駛員以不同低頻緩慢轉動方向盤時,輸出響應能較好地執(zhí)行駕駛員的指令,提高了汽車的操縱穩(wěn)定性。
2)由圖7可知,在低頻段,不同車速的4WS和2WS 橫擺角速度增益隨頻率增加基本不變(等于各自的穩(wěn)態(tài)增益),響應特性都比較好,且低速時4WS的橫擺角速度增益較2WS 要高一些,而高速時則相反,原因是低速后輪逆向轉向,汽車趨于過多轉向特性,高速后輪同向轉向,汽車趨于增加不足轉向,這與時域分析結論基本是一致的。在高頻段,隨頻率增加,4WS和2WS橫擺角速度增益都逐漸減小。同一車速的4WS和2WS在整個頻率段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且在低頻段相位差都不大,在高頻段隨頻率增加相位差都會增加。因此與2WS相比,在各個頻段4WS汽車對橫擺角速度相位差影響不大。由此可知,駕駛員低頻轉向輸入時,幅頻特性反映了輸出響應執(zhí)行駕駛員指令基本沒有失真,而相頻特性中反映輸出響應滯后較小。
圖7 橫擺角速度-頻率響應特性
基于建立的某越野車三自由度4WS汽車仿真模型,在Matlab中對低速與高速工況下的2WS汽車與零質心側偏角-前饋控制下4WS汽車的響應參數(shù)進行比較,結論如下:
1)時域分析 4WS汽車在各種車速轉向時明顯減小了質心側偏角,提高了路徑跟蹤能力。低速時大轉向,降低了操縱負擔,同時轉彎半徑明顯減小,提高了4WS汽車的操縱性和機動性。高速轉向,雖然增加了操縱負擔,但可有效避免駕駛員猛打方向的危險,同時汽車的穩(wěn)定性和抗側翻能力得到提高。另外,在汽車瞬態(tài)響應特性方面,4WS比2WS總體要好些。
2)頻域分析 重點對駕駛員低頻轉向輸入特性進行分析,質心側偏角增益隨頻率增加而減小,橫擺角速度增益曲線平坦,綜合說明駕駛員以不同低頻緩慢轉動方向盤時,輸出響應能較好地執(zhí)行駕駛員的指令,同時相位滯后相對不大,汽車操縱穩(wěn)定性隨輸入頻率變化的動特性較好。
雖然從整體來說4WS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汽車的操縱穩(wěn)定性,但由于致力于較小質心側偏角,其他參數(shù)的變化幅度是否會影響駕駛員的主觀感覺與駕駛習慣,需要進一步研究?;谵D角比K值的控制策略,在汽車結構參數(shù)隨實際工況發(fā)生改變時適應性不足,如果考慮汽車自身的非線性特性,采用的控制方法與策略有效性與實用性有待深入研究。
[1]余志生.汽車理論[M].5版.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9.
[2]Sano S,F(xiàn)urukawa Y,Shlralshi S.Four Wheel Steering System with Rear Wheel Steer Angle Controlled as a Function of Steering Wheel Angle[J].SAE Paper 860625,1986.
[3]Evren Ozatay,Samim Y,Murat A.Enhancement of Vehicle Handling using Four Wheel Steering Control Strategy[J].SAE Paper 2006-01-0942,2006.
[4]郭孔輝,軋浩.四輪轉向的控制方法的發(fā)展[J].中國機械工程,1998,9(5):73-75.
[5]王洪禮,張鋒,喬宇.汽車四輪轉向系統(tǒng)的非線性控制[J].機械強度,2003,25(2):130-133.
[6]殷國棟,陳南,李普.基于μ綜合魯棒控制的四輪轉向車輛操縱穩(wěn)定性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05(4):54-58.
[7]何輝,屈小貞,張立軍,等.基于前饋加反饋控制4WS汽車的三自由度模型分析[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2008(2):106-108.
[8]舒進,陳思忠.四輪轉向車輛運動計算分析[J].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學報,2002(3):1-5.
[9]周紅妮,陶健民.質心側偏角與橫擺角速度對車輛穩(wěn)定性的影響研究[J].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學報,2008(2):6-10.
[10]周紅妮,陶健民.車輛穩(wěn)定性控制策略研究[J].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學報,2007(1):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