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桐義++劉志邦++朱紅++杜志國++楊曉波++吳楊
摘要 利用1951年1月至2013年2月營口市冬季平均氣溫資料,采用線性傾向估計法,分析營口市冬季氣溫變化趨勢,結(jié)果表明:1951—2013年營口市冬季平均氣溫-6.6 ℃,最冷冬季氣溫-11.1 ℃(1956年),最暖冬季氣溫-2.9 ℃(2006年),極差達8.2 ℃。年代際間氣溫波動較大,20世紀50—60年代冬季最冷(-7.6 ℃),90年代冬季最暖(-5.6 ℃),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00年代冬季氣溫高于常年平均值。近63年營口市冬季氣溫呈極顯著升高趨勢,氣候變化傾向率為0.383 ℃/10年。近53、43、33年冬季氣溫呈不同程度升高趨勢,而近23年和近13年冬季氣溫呈顯著下降趨勢。
關(guān)鍵詞 氣溫;氣候傾向率;變化趨勢;遼寧營口;1951—2013年;冬季
中圖分類號 P4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7-0286-01
由于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逐漸趨暖,國內(nèi)外許多學者進行了研究,得出較為一致的結(jié)果。我國氣候變化也有相同的趨勢,并且北方地區(qū)增溫幅度大于南方地區(qū),同時冬春季增溫較夏秋季更顯著[1-4]。權(quán) 暢等[5]研究指出氣候變暖對糧食作物產(chǎn)量有重要影響;錢錦霞等[6]對氣候變暖背景下汾河上游流域的氣溫和降水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汾河上游流域年平均氣溫呈極顯著上升趨勢,線性傾向率為0.203 ℃/10年。
營口地區(qū)是遼寧省主要的農(nóng)產(chǎn)品生產(chǎn)區(qū),其產(chǎn)出蔬菜、糧食、水果以及海鮮等多種農(nóng)產(chǎn)品。對當?shù)貧夂蜃兓M行研究,可以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研究資料為營口地區(qū)氣溫資料,研究過程的時間跨度為1951年1月至2013年2月,由營口市氣象局提供。根據(jù)逐月平均氣溫,將12月至次年2月劃定為冬季,建立冬季氣溫時間序列。年代劃分:1951—1960年為20世紀50年代、1961—1970年為60年代,依此類推,2001—2010年為21世紀00年代。以1981—2010年的平均氣溫作為常年溫度值。
1.2 研究方法
冬季氣溫的長期變化趨勢采用線性傾向估計法進行分析[7]。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方程如下:
yi=a+bti (i=1,2,…,n) (1)
式(1)中,yi表示氣溫(因變量);ti表示時間(自變量);b表示氣溫的趨勢傾向,b<0,表示在計算時段內(nèi)氣溫呈下降趨勢,b>0,表示在計算時段內(nèi)氣溫呈上升趨勢。b×10稱為氣候變化傾向率(℃/10年),表征氣溫上升或下降的變化速率。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冬季氣溫的統(tǒng)計特征
分析結(jié)果表明,營口地區(qū)氣溫起伏波動,1951—2013年63個冬季中,最暖冬季平均氣溫-2.9 ℃(2006年),最冷冬季平均氣溫-11.0 ℃(1956年),二者相差8.2 ℃,平均氣溫為 -6.6 ℃。冬季氣溫年代際間的變化情況見圖1,可以看出,氣溫呈逐漸上升趨勢然后略下降的趨勢。20世紀50—60年代冬季氣溫最低,70—90年代階梯式升高,21世紀初00年代略有下降,但仍然高于1981—2010年常年平均值。
由表1可知,按不同時間尺度分析的營口地區(qū)冬季氣溫也是隨時間而逐漸升高,近63、53、43、33、23年冬季氣溫逐步升高,近13年(2001—2013年)冬季平均氣溫比近23年略有下降。
2.2 冬季氣溫的變化趨勢
圖2為1951—2013年營口市冬季平均氣溫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在研究時段內(nèi)營口市冬季氣溫以0.383 ℃/10年的速率呈上升趨勢;其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441,并且通過0.001水平顯著性檢驗,說明近63年營口市冬季在顯著變暖,冬季氣溫升高極顯著。
按不同時間尺度分析營口市冬季平均氣溫的變化趨勢(表1),近23、13年冬季的氣溫變化傾向率<0,說明冬季氣溫呈下降趨勢,說明近23年和近13年的冬季變冷趨勢顯著(均通過0.05顯著性水平檢驗),氣溫下降速率分別為-0.613、-1.174 ℃/10年。近43、33年冬季氣溫也呈升高趨勢,變化速(下轉(zhuǎn)第291頁)
率分別為0.252、0.031 ℃/10年,即有所下降,2個時間尺度的冬季變暖不顯著(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近53年冬季氣溫升溫率為0.385 ℃/10年,呈顯著升高趨勢(通過0.01顯著性水平檢驗)。
3 結(jié)論與討論
分析結(jié)果表明,年際間冬季氣溫變幅較大,極差達8.2 ℃。1951—2013年營口冬季平均氣溫-6.6 ℃,最高-2.9 ℃(2006年),最低-11.0 ℃(1956年)。同時,年代際間冬季氣溫呈現(xiàn)出較大波動,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00年代冬季氣溫高于常年平均值;20世紀50—60年代冬季氣溫達-7.6 ℃,為最低,90年代冬季氣溫達-5.6 ℃,為最高。近63、53、43、33年冬季氣溫均呈升高趨勢,變化程度有所不同。近23、13年冬季氣溫呈顯著下降趨勢。近23、13年冬季氣溫的降溫率分別為-0.613、-1.174 ℃/10年(0.05水平上顯著)。近43、33年的冬季增溫率變小,變暖不顯著。近63、53年冬季升溫率分別為0.383、0.385 ℃/10年(分別在0.001、0.01水平上顯著),變暖非常顯著。 綜合分析認為,當?shù)囟練鉁厣?,氣候變暖,可以為冬季取暖?jié)約能源,同時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提供熱量資源,但近23、13年冬季出現(xiàn)明顯降溫趨勢,應(yīng)引起高度重視。
4 參考文獻
[1] 王偉光,鄭國光.應(yīng)對氣候變化報告(2009):通向哥本哈根[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73.
[2] 陳文海,柳艷香,馬柱國.中國1951—1997年氣候變化趨勢的季節(jié)特征[J].高原氣象,2002,21(3):251-527.
[3] 陳峪,任國玉,王凌,等.近56年我國暖冬氣候事件變化[J].應(yīng)用氣象學報,2009,20(5):539-545.
[4] 沙萬英,邵雪梅,黃枚.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氣候變暖及其對自然區(qū)域界線的影響[J].中國科學:D輯,2002,32(4):317-326.
[5] 權(quán)暢,景元書,譚凱炎.氣候變化對三大糧食作物產(chǎn)量影響研究進展[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3,29(32):361-367.
[6] 錢錦霞,王淑鳳,李娜,等.氣候變暖背景下汾河上游流域氣溫和降水的變化及其影響分析[J].科學技術(shù)與工程,2013,13(34):10259-10263.
[7] 魏鳳英.現(xiàn)代氣候統(tǒng)計診斷與預(yù)測技術(shù)[M].2版.北京:氣象出版社,2009:37-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