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1989年以來,學術界特別是高校工會實務人員對高校工會維權的本質內涵、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及解決途徑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討,這些研究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和現(xiàn)實意義,對高校工會維權職能的實現(xiàn)有著良好的指導意義,推進了高校工會維權工作的開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值得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總結。
[關鍵詞]高校工會;維護職能;維權研究;
[作者簡介]鄭宗仁(1966—),男,上饒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管理學。(江西上饒 334001)
高校工會必須直面學校在改革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通過完善內部和外部維權機制,自覺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使維權工作真正走上規(guī)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軌道,最終構建和諧穩(wěn)定的高校勞動人事關系,促進高校各項事業(yè)的科學發(fā)展。對此,學術界與各高校工會實踐部門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討。不過,長久以來卻鮮有論者對相關研究文獻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與總結,本文將運用大數(shù)據(jù)的方法,在對中國知網全文期刊數(shù)據(jù)庫的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的基礎上,對改革開放以來高校工會維權研究進行全面的回顧,并提出自己有關后續(xù)研究的一點展望。
一、歷年有關高校工會維權論文的基本數(shù)據(jù)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尤其是以聘用制為核心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以合同制為核心的后勤社會化改革,使高校勞動人事關系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改革過程中涉及到勞動關系和利益格局的調整,由于利益分配引發(fā)的各種矛盾也充分暴露出來,而這也一直得到相關研究者的關注。
以“高校工會”分別進行“主題”、“篇名”、“關鍵詞”檢索,從1983年至2015年分別有超過1500篇、980篇及1380篇相關論文。其次,筆者又進一步以“高校工會”與“維護”進行“主題”檢索,從1989年至2015年共有380篇相關論文,進行“篇名”檢索,從1989年至2015年共有28篇相關論文,進行“關鍵詞”檢索,從1995年至2015年共有13篇相關論文。最后,筆者又以“高校工會”與“維權”在中國知網進行“主題”檢索,從1996年至2015年共有193篇相關論文;進行“篇名”檢索,從2002年至2015年共有90篇相關論文;進行“關鍵詞”檢索,從2002年至2015年共有49篇相關論文。可見,學界對于高校工會的研究數(shù)量相當可觀,以下主要對通過“篇名”檢索的118篇論文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在篇名包含“高校工會”與“維護”的28篇論文中,1989、1995、1996,1998、1999、2000、2002、2007、2010年等9年各有1篇,2003、2004、2006、2009年等4年各有2篇,2005年則有4篇,2014年最多有6篇,而1990-1994、2001、2008、2011-2013年等10年沒有相關論文發(fā)表,其中最早一篇是鄭福順的《高校工會加強“表達”和“維護”職能的必然性及必要性》[1]。另外,在這28篇文章中,有16篇曾被引用,共計53篇次,被引用率為57%,被引用的16篇文章平均被引3.3次。其中最早被引用的是攀枝花大學工會工作人員張煒的《關于高校工會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問題》[2],被引證4次;被引證最多的是山東理工大學工會郝翠榮的《高校工會應注重代表和維護教職工合法利益》[3](《工會論壇》2004年第1期)一文被引證10次,韶關學院工會桑振敏的《新時期高校工會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的探討》[4]等3篇文章被引用6次。
在篇名包含“高校工會”與“維權”的90篇論文中,2002年2篇、2003年1篇、2004年1篇、2005年4篇、2006年7篇、2007年6篇、2008年13篇、2009年7篇、2010年15篇、2011年4篇、2012年8篇、2013年6篇、2014年11篇、2015年4篇。在這90篇文章中,有70篇文章曾被引用,總計達245篇次。2002年2篇文章被引用6次,其中,長春工程學院工會李成蓮的《淺談高校工會維權職能》[5]是這系列中較早的一篇,被引用5次。2003年1篇文章被引用2次。2004年1篇文章被引用2次。2005年4篇文章全部被引用達13次。2006年7篇文章全部被引用達51次,其中,蘭州大學機關黨委玉春子的《高校工會維權現(xiàn)狀與維權的有效途徑》[6]一文即被引用21次,蘇州大學工會王永山的《略論高校工會維權內涵及其制度建設》[7]被引用9次,另外還有兩篇各被引用8次。2007年6篇全部被引用達15次,其中華僑大學工會何強毅的《高校工會依法維權工作存在瓶頸的原因及對策》[8]一文被引用7次。2008年有12篇文章被引用達44次,其中三峽大學工會的王德廣、郭穗的《新時期高校工會維權現(xiàn)狀與維權策略研究》[9]一文被引用16次。2009年有7篇文章被引用達24次,其中三峽大學工會的王德廣、譚德福、郭穗的《新時期高校工會維權職能及其途徑研究》[10]一文被引用13次。2010年有10篇文章被引用總共達54次,其中,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梁玉秋的《其中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建立高校工會維權的長效機制》[11]一文被引用12次,王德廣、譚德福、郭穗的《教育工會組織維權工作特點與規(guī)律研究:以湖北省15 所高校工會維權工作為例》[12]一文被引用4次。2011年4篇文章都被引用達15次。2012年有7篇文章被引用11次。2013年有2篇文章被引用6次。2014年有2篇文章被各引用1次。如果將最近的2014年及2015年的15篇文章去除,則2002—2013年間的75篇文章中竟有68篇文章被引用,合計被引用243次,被引用率高達90.66%,在被引用的68篇文章中每篇文章平均被引用3.57次。
從這些數(shù)據(jù)可以看到高校工會特別是高校工會維權研究具有顯著的階段性特點。高校工會維權研究最早出現(xiàn)在1989年。此后由于歷史原因,在1990—1994年這5年間,有關高校工會維護職能的研究很少見諸刊物。從1995年起,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特別是各項法規(guī)建設的開展,有關高校工會維護職能的研究日漸多了起來。另外2002年是一個重要分水嶺,因為從這一年開始,高校工會的維權研究開始出現(xiàn),并日益取代維護職能研究,而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視。維護職能的提法雖然仍有研究者在使用,但從研究成果的數(shù)量看已不可與維權研究同日而語。實際上,這兩者之間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而用語的變化也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限于篇幅本文無法詳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2001年新頒布的《工會法》,因為該法將代表和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作為工會的一項最基本的法律權利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的研究則更加注重對高校工會特殊群體權益的維護,如段然、王中秋的《淺議高校非事業(yè)編制人員權益維護的內涵及途徑》[13](《北京化工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陳皎嬌等的《高校工會維護知識分子專業(yè)發(fā)展權益的途徑探討》[14](《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4年第12期)、侯佳的《保障教師權益促進教師成長:高校工會應重視維護青年教師發(fā)展權》[15](《當代教師教育》2014年第3期)以及蔡英輝,王依然的《高校知識女性維權路徑探析:兼論工會的維權職能》[16](《行政與法》2015年第4期)等。
二、早期及高頻引用論文的解釋框架與內在結構
上一節(jié)對通過“篇名”檢索的118篇論文進行了數(shù)據(jù)分析,鑒于這些研究顯著的階段性與極高的引用頻率,將通過對各個階段發(fā)表較早及引用率較高的論文進行分析,以便梳理相關研究的解釋框架及其內在結構。
鄭福順1989年發(fā)表的《高校工會加強“ 表達” 和“ 維護”職能的必然性及必要性》是第一次根據(jù)黨的十三大報告有關工會等群眾團體要“在維護全國人民共同利益的同時,更好地表達和維護各自所代表的群眾的具體利益”的論斷,指出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工會在維護全國人民共同利益的同時,強化表達和維護職能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1]
張煒在1996年發(fā)表的《關于高校工會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問題》一文分三個部分對高校工會的維護職能進行了分析。在第一部分,張煒對“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是高校工會最主要的任務”進行了論述。他指出,從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隨著高校領導和廣大教職工素質的提高,以及《工會法》、《勞動法》、《教育法》、《教師法》的頒布和實施,高校工會依法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的自覺性提高了,他們把維護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在第二部分,張煒列舉了高校工會在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方面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難,主要有認識觀念上、工會現(xiàn)行體制、工會的地位和權力、工會與黨政關系、不同利益群體等5點。在第三部分,張煒對充分發(fā)揮高校工會維護職能的基本途徑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有7點:一是強化領導認識。二是提高工會干部素質。三是改革工會現(xiàn)行的組織體制。四是完善法制,依法維護。五是增加感情“投資”,充分發(fā)揮情感作用。六是掌握和運用維權藝術。七是以自己出色的工作贏得領導的支持和群眾的信任。[2]這篇文章雖然只被引用4次,但該文可以說幾乎奠定了后來相關研究的規(guī)模,因為此后的研究不論是在行文風格亦或是基本論調方面基本沿襲了這種模式。
2001年新《工會法》頒布,該法將代表和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作為工會的一項最基本的法律權利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為此,李成蓮在2002年發(fā)表的《淺談高校工會維權職能》一文中,依據(jù)新《工會法》闡述了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內涵及其重大意義,并就高校工會如何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提出建議,主要包括努力完善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推行校務公開,完善學校內部監(jiān)督制約機制等兩點并有具體措施若干項。[5]
玉春子2006年發(fā)表的《高校工會維權現(xiàn)狀與維權的有效途徑》是相關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文章,因此值得特別分析。該文以“科教興國”戰(zhàn)略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對新時期高校工會建設及如何維護好教職工的合法權益進行了研究。全文分為四個部分,在第一部分,玉春子列舉了高校工會在維權過程中存在的諸如工會工作行政化傾向嚴重、教代會職權虛化以及工會工作存在著形式主義等問題。在第二部分,玉春子根據(jù)《工會法》對高校工會維權的內涵進行了敘述。在第三部分,玉春子對高校工會維權的理念、原則進行論述的基礎上,著重對維權的途徑進行了分析,主要包括依法維權、源頭維護、加強民主監(jiān)督、建立勞動關系協(xié)調機制, 維護教職工的勞動權、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機制、建立法律援助機制、工會干部要不斷提高維權的能力等7點。在第四部分,玉春子對學校工會在維權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工會與學校黨政、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以及依法維權與心理疏導的關系提出了自己的意見。[6]
王德廣及其團隊在2008-2010年發(fā)表的4篇系列文章,尤其是其2010年發(fā)表的《教育工會組織維權工作特點與規(guī)律研究:以湖北省15所高校工會維權工作為例》值得特別注意。該文以對湖北大學、中國( 武漢) 地質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武漢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電力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寧波大學、揚州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延邊大學等15所高校工會進行的訪談考察為基礎,認為高校工會維權工作面臨著: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的職能模糊,而且越來越虛化和邊緣化;維權工作范圍狹窄,忽視了主次關系;維權工作執(zhí)行力弱化,效率低下;教代會制度建設滯后現(xiàn)象嚴重等四個方面的困難。另外,該文指出,高校工會維權工作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時代性、廣泛的群眾性、高度的政治性與明顯的雙重性;高校工會維權工作具有廣闊性、復雜性與分散性;高校工會在維權的社會職能上具有綜合性與模糊性以及高校工會維權工作在操作程序上要始終堅持并突出“活”、“?!?、“準”、“實”等特點。最后,該文也提出了高校工會做好維權工作的途徑與對策:一是主動參加學校黨政聯(lián)席會議,代表廣大教職工做好下情上傳和上情下達工作,并督促學校黨委或黨政聯(lián)席會議每學期至少研究一次工會維權工作。二是積極參與學校發(fā)展、學科建設、人才引進、服務區(qū)域經濟建設與社會發(fā)展等重大規(guī)劃、規(guī)定、條例、辦法等大政方針的制定與實施工作。三是積極推進民主管理,加大校務公開透明度。四是建立完善教代會制度,為高校工會維權工作保駕護航。五是建立完善具有高校維權工作特色的協(xié)調監(jiān)督機制,為高校工會組織有效地維護廣大教職工的合法權益提供強有力的監(jiān)督保障。六是建立完善以高校黨政為主導、工會組織運作、教職工參與的幫扶機制與排憂解難的工作機制。七是高校工會組織要以維護學校的整體利益為基本前提,強化并提高維權意識。八是從源頭上維護廣大教職工的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12]
從上述論文的解釋框架和內在結構來看,這些文章具有非常大的相識處:一是以黨的方針政策作為指導原則,從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八大報告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都成為論述高校工會在不同歷史時期之維權內涵的指導思想。二是以國家法律法規(guī)作為申論依據(jù),其中的《工會法》、《教師法》、《勞動法》等法律尤其受到重視。三是以三段論作為文章的布局結構,先是論述高校工會維權的內涵(包括意義),接著梳理高校工會維權的困境(包括原因),最后提出對策型建議。另外,從1996年張煒與2010年王德廣的論文對比中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研究所提出的對策也基本相似。由于這些相似性,從而使得高校工會維權研究文章雖然被引用率很高,但亦有一些不足或迫切需要改進之處。
三、現(xiàn)有研究存在的一些問題
現(xiàn)有研究存在的問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其一,偏于新形勢的應對、疏于歷史性縱深分析,沒有歷史的全面的考察高校工會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相同的維權途徑及其所起的作用。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正處于不斷深化的關鍵時刻,尤其是以聘用制為核心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以合同制為核心的后勤社會化改革,使高校勞動人事關系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其結果是各種矛盾充分暴露出來。因此研究者往往過于強調新形勢下高校工會該如何依法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以致沒有歷史的全面的考察高校工會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相同的維權途徑及其所起的作用,這樣做可能會產生頭痛醫(yī)頭、好了傷疤忘了疼的毛病。實際上我們知道,工會作為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組織,應該有其一貫的宗旨和普遍的維權功能,只有將一些我們認為是新形勢下的特殊要求常態(tài)化、普遍化、法定化,才能真正實現(xiàn)維權這一基本職能。
其二,更多突出中國特色,缺乏對國外工會維權的經驗參照和借鑒。國外工會在維護會員合法權益方面有許多有益的探索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至于中國國內工會雖不受重視甚至受到某種程度的擠壓,但有些地方、部門的工會維權建設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現(xiàn)有的很多研究文章大都局限于就高校論高校,沒有開闊的比較眼光,一味強調高校的特殊性而無視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這一根本宗旨。只有從這一宗旨出發(fā),廣泛吸收借鑒其他國家、其他部門的寶貴經驗,才能真正摸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高校工會維權之路。
其三,偏重敘述現(xiàn)實困境,缺乏理論框架和范式,沒有從政治文化等深層背景探討現(xiàn)實困境產生的根源。現(xiàn)有研究多數(shù)都是從總結現(xiàn)實困境出發(fā),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策與建議,應該說,這樣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針對性,很多時候也能切中要害。但有些時候則有隔鞋搔癢的感覺,像大家都說工會虛設,只能辦辦舞會、組織登山、召集晚會、幫助相親等等瑣事,當然這些也是在維護權益,但顯然與大家期待的維權有差距。為什么會這樣呢?工會怎么會或怎么就甘心淪為如此虛設呢?這就需要我們從中國文化結構、統(tǒng)治理念等方面進行深層探討,缺乏對困境之源的探尋的救弊之方一定不是好藥方。
其四,在具體維權中偏重協(xié)調與調節(jié),缺乏法律訴訟思維。建立健全教職工教學科研工作和生活狀況調查分析機制,對不穩(wěn)定因素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反饋及時排除,變被動處理為主動預防。同時完善校內勞動關系協(xié)調、勞動爭議調解等制度,通過民主說服等手段解決勞動關系中的矛盾,盡量把不安定的因素化解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在維護學校全局利益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構建和諧穩(wěn)定的勞動關系。這種認識很普遍,是一種一般認識,但是假如預防、協(xié)調、調解、民主說服等手段都不奏效時,工會該做些什么呢,又能做些什么呢?現(xiàn)有研究很少涉及,實際上,在這種情況下,就是一個工會能不能成為一個訴訟主體,通過司法途徑維護教職工權益的問題。就這一點來說,實在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其五,偏多于高校工會維權的政治性訴求,缺乏對法理、人權的研究維度,未從民主、人權、平等等普世價值出發(fā),就無法在實踐中真正維權。這是現(xiàn)階段高校工會研究缺乏創(chuàng)新最根本的原因。高校工會維權的政治性主要表現(xiàn)在片面強調國家利益、政黨利益及高校的整體利益,缺乏法治精神就是沒有真正意識到教職工的利益不是簡單的分解為民主政治權利、勞動經濟權利就可以實現(xiàn)的,維權需要有對民主、人權、平等等普世價值的普遍法制化才能實現(xiàn)。在已有的研究中,也有學者強調依法維權,設想一下,不保障教職工人權、平等的法律是否可以作為維權的最終依據(jù)與準則呢?這一點現(xiàn)有研究很少有人涉及。
四、結語
高校工會維權研究是一個有些老調重彈的話題,要想在這個領域取得突破很難,但卻遠未達到理已說透的程度??梢哉f,高校工會的維權研究涉及面非常廣,但又需要細致分析。首先,需要理清教職工權益與學校及國家利益的關系,只有如此才能使工會的維權有的放矢;其次,需要界定高校工會與教職工及學校黨政機關的關系,不如此則不足以認識高校工會在維權中的地位;另外,需要辨明法律規(guī)章與現(xiàn)實缺陷,這樣才能做到依法維權切實保障教職工權益;最后,需要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高度,全面總結與探索高校工會維護教職工權益的途徑,真正依照我國《工會法》第六條的明確規(guī)定,踐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基本職責。也就是說,需要從政治文化、統(tǒng)治理念、普世價值等深層背景全面揭示高校工會維權過程中面臨的困境。當然,我國工會政治地位微妙及現(xiàn)有學術研究環(huán)境都無形中限制著研究的深入進行。
[參考文獻]
[1]鄭福順.高校工會加強“表達”和“維護”職能的必然性及必要性[J].石油大學學報,1989,(1).
[2]張煒.關于高校工會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問題[J].攀花大學學報,1996,(4).
[3]郝翠榮.高校工會應注重代表和維護教職工合法利益[J].工會論壇,2004,(1).
[4]桑振敏.新時期高校工會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的探討[J].韶關學院學報,2003,(8).
[5]李成蓮.淺談高校工會維權職能[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2002,(2).
[6]玉春子.高校工會維權現(xiàn)狀與維權的有效途徑[J].工會論壇,2006,(1).
[7]王永山.略論高校工會維權內涵及其制度建設[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6,(5).
[8]何強毅.高校工會依法維權工作存在瓶頸的原因及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7,(2).
[9]王德廣,郭穗.新時期高校工會維權現(xiàn)狀與維權策略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1).
[10]王德廣,譚德福,郭穗.新時期高校工會維權職能及其途徑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12).
[11]梁玉秋.其中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建立高校工會維權的長效機制[J].前沿,2010,(3).
[12]王德廣,譚德福,郭穗.教育工會組織維權工作特點與規(guī)律研究:以湖北省15所高校工會維權工作為例[J].三峽大學學報,2010,(6).
[13]段然,王中秋.淺議高校非事業(yè)編制人員權益維護的內涵及途徑[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2013,(3).
[14]陳皎嬌.高校工會維護知識分子專業(yè)發(fā)展權益的途徑探討[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4,(12).
[15]侯佳.保障教師權益促進教師成長:高校工會應重視維護青年教師發(fā)展權[J].當代教師教育,2014,(3).
[16]蔡英輝,王依然.高校知識女性維權路徑探析:兼論工會的維權職能[J].行政與法,2015,(4).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