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應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滲透自學方法,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習慣,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自學方法 ? ?自學能力 ? ? 學習經驗 ? ? 數學教學
自學能力,可以說是學生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因為一個人博學廣聞,知識豐富,大多是靠自學得來的,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應當是具有良好的自學能力的人。所謂自學能力,就是指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古人說得好:“善學者教師安逸而功倍,不善學者教師辛苦而功半?!睂W生有了自學能力,他們就可以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學生有了自學能力,即使在身邊沒有老師的情況下他們仍然可以自己學習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技能,解決新問題;等到他們步入成年,參加工作,走向社會,自學能力這把金鑰匙仍然能發(fā)揮作用。他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繼續(xù)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在各自的專業(yè)領域里更好地自由探索,發(fā)明創(chuàng)造。所以,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教學過程中貫穿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
(一)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
每次講新課的前一天,我都讓學生在數學早讀課上進行預習,預習時不準互相議論。有時我邊巡視邊鼓勵他們:“看誰不用老師講,能在預習時就把知識學會。”所以學生在預習時,都是埋頭看書、積極思考。要求他們凡是能自己學會的自己要學會,重點地方要畫上橫線,自己看不懂的要標出“問號”,準備上課時提出來和同學、老師研究、議論。每逢遇到較容易的知識,通過預習把它掌握了,學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就異常興奮。凡是他們在預習時已經把知識弄懂了,在課上議論時就積極發(fā)言;凡是在預習時沒弄懂的地方,在課上就非常專心地聽別人講解。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很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
(二)指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每次上新課時,我都用小黑板或幻燈片出示議論提綱,低年級認字有限,我就口述提綱,學生看書自學時不斷地小聲提示。一般提出兩三個問題就夠了,要有目的有重點地提出,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幫助學生在小組內合作學習,組內議論時掌握重點、難點。例如,一道加減兩步應用題:一本《故事書》,有98頁,小明第一天看了35頁,第二天看了38頁,三天看完,第三天看多少頁?題目下面有線段圖和文字分析,兩種解答方法列式。我提示了三點:(1)結合條件看線段圖是怎么回事?(2)例題是用了幾種方法解答的?(3)每種方法是怎么想的?學生自學后拿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自學議論,議論時緊緊圍繞提綱,可以在小組內進行議論研究。鼓勵大家暢所欲言,大膽提出問題,自由發(fā)表意見。
(三)課堂教學中仍要發(fā)揮自學作用
通過自學議論,學生感到困難的知識就需要老師幫助解決。老師備課時,一般來說,對學習上的這種難點估計是正確的,但也有時估計得不夠準,遇到這種情況,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修改教案。學生通過預習、自學議論,仍然有弄不懂的地方,這時在他們的頭腦中,就會產生一種請老師幫助盡快把它弄懂的心愿。老師講解這部分知識時,在他們的大腦皮層上就會出現(xiàn)一個“定向興奮中心,”他們就會聚精會神聽講,開動腦筋思考,這時教師和學生的活動就有了共同的基礎和統(tǒng)一的目標。
(四)教材中的難點部分要引導學生精讀
教材當中有的概念、法則不容易掌握,有的復雜應用題不容易理解,學生通過學習、自學議論,仍然無力自行解決的,這就是教材中的難點。我有時引導學生進行精讀,在精讀中把難點分散,逐個解決,以求得深刻理解。例如我教“分數乘以分數”的計算法則時,學生掌握具體的計算方法并不困難,但通過插圖理解法則的算理比較困難。
二、不同教學內容中滲透自學方法的培養(yǎng)
數學課本中有插圖,有文字,插圖的形式多種多樣,文字的內容各不相同,還有概念,有法則,有應用題的分析講解,有圖形和表格的說明……為了使學生能夠看書自學,必須給予具體指導。
(一)概念的教學,應是按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的順序來安排
對這樣的教材,我告訴學生應當把上面的具體材料一步步弄懂,再看看結論是怎樣總結概括出來的,可不能上來先背結論,上面的具體材料是講道理根據的,結論是從上面的具體材料中總結概括出來的,不仔細閱讀上面的具體材料,就弄不懂結論的來龍去脈。先背會結論,不懂道理,是不會把知識真正學到手的,是非常有害的。
(二)法則的教學,要注意看豎式旁邊的注釋
我告訴學生遇到這樣的教材,不能光看豎式,特別要認真看小注。例如人教版第六冊數學課本中,有被除數和除數末尾都有0的除法簡便算法。教材中講,要先從被除數和除數中劃去相同個數的0,再計算就簡便了。但是有余數時,還要把劃去的0再添上,豎式旁邊就有這樣的小注——“注意:余數末尾要添0”,由于平時的培養(yǎng),學生預習時都很認真地看了這行小注,但有的學生不明白為什么這樣做,就趕快畫上了“?”。
三、介紹杰出人物成功的學習經驗并給予恰當的鼓勵表揚
人類社會偉大的人物之所以偉大,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方法和習慣卻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一個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與他的辛勤、方法、習慣分不開的。向學生介紹一些古今中外名人成功的經驗,介紹一些他們小時候是怎么學習的,拉近偉人和學生間的距離,使偉人不再高高在上,讓他們走下神壇,變得實實在在,這樣就會使學生切身體會到偉人學生時代和自己沒有多少差別,自己通過努力完全有機會成為他們一樣成功的人,激勵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生有了自學能力,他在身邊沒有老師的情況下仍然可以自己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解決新問題。
在學生取得進步的時候給予適當的表揚和鼓勵,也能激發(fā)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興趣,滋長他們對學習的熱情,從而鞏固他們自主學習的習慣,把自主學習從我們教師的設想落實到學生們真實的學習生活中去,真正培養(yǎng)起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此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