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麗球
【摘 要】21世紀是一個高度競爭、高度壓力的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的知識要求使得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們的智慧要得到發(fā)揮。社會為每一位有抱負有理想的人提供了展示自我才能和創(chuàng)造價值的機會,發(fā)揮自我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最大化地展示自身的價值。
【關鍵詞】語文教學 ? ? ?主觀能動性 ? ? ?興趣
主觀能動性也叫自覺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能力與活動。也就是說,人區(qū)別于物的特點是:人具有自覺能動性或主觀能動性。21世紀是一個高度競爭、高度壓力的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對知識的要求使得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們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智慧。社會為每一位有抱負有理想的人提供了展示自我才能和創(chuàng)造價值的機會,只有自身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夠不斷地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并克服自我的缺點,從而達到自我的智慧增長與競爭力的提升。就簡單地拿學習的例子來說,不能只依靠他人的傳授與教導,別人的提示只能起到點撥作用,任何人如果不能主動地探索學習,那就不會獲取好的學習結果。更進一步來說,如果想要獲取高分或在學業(yè)上取得成績,主要還是要依靠自己,這便是主觀能動性的問題。可以說,所有的輔助或他人的提示都是建立在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只有自己多動腦、多用心廣泛地探索,腳踏實地地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績或滿意的結果。在教學活動中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一直為現代教育所關注。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主要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師為核心,以教為目的,教師和學生是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這種片面強調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方法,已經不適應現代教育的發(fā)展和素質教育的要求。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研究性學習的興起,許多教師已經意識到:主觀能動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是現代人素質的重要特征。學生是受教育的主體,一切教育活動都要服務和服從于主體。因此,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活力,教師由教學的操作者、主宰者變?yōu)橐龑д?、激發(fā)者、組織者,讓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愉快地學習,成為當今教育的必然趨勢。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貫徹主題思想,培養(yǎng)和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呢?我一直進行思考并在教學實踐中開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明確任務,激發(fā)興趣
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就是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進行有意學習。實踐表明,有意學習與無意學習的效果存在極大的差異。如果學生明確了學習任務,積極地參與學習,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緒狀態(tài),就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教師在每節(jié)語文課開始時,揭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并讓學生看清、記住;教師把學生預習課文或自學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篩選,結合文章的重點、難點,抓住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學習;教師不是一上課就和盤托出,而是隨著學習過程的展開,相繼分步揭示。教師要引導學生認同教學目標,以激發(fā)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實踐證明,學生有了興趣,才會自覺地花時間、下功夫、動腦筋,積極學習;有了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并做到“學有所樂”,達到“學有所獲”。激趣的途徑、方法很多,包括:教師利用多媒體導入制造懸念激趣;教師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態(tài)、語言激發(fā)學生的情趣;教師要鼓勵學生嘗試成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學方法要經常變化,刻意求新,讓學生時常有一種新鮮感等。
二、培養(yǎng)質疑,引導獨立思考
教學從矛盾開始,而這個矛盾以往都由教師想當然地揭示:學生不明白哪些,教師就教哪些。這樣一來,容易出現課堂上教師問得多、講得多,學生重復機械被動接受的多,這也是語文教學一直耗時低效的重要原因。有些問題,學生通讀課文后能自己解決的,可指導學生自己去看,以讀代講。如《斑羚飛渡》這篇課文,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就能體會到斑羚從容、鎮(zhèn)定、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感受災難中個體生命的尊嚴、平等與可敬。課文歌頌了斑羚在危急關頭勇于獻身的精神,而人類充當的是一個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奪者,這給了我們一個反思人類所作所為、擺正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機會,反思人類社會,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斑羚那樣,不害人、不茍活,視死如歸呢?可見,我們應該敬畏一切生命,因為世界就是由生命構成的。
課堂教學素質化是以學生為核心,這就要求課堂教學中的矛盾應由學生自己提出“我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多思、愛思、深思,使其“于無疑處生疑”是教學成功的標志。如教學《陳太丘與友期》時,對于學生提出的質疑“元方為什么入門而不顧呢”,教師的態(tài)度應該是:針對學生的不同回答應加以鼓勵、引導。教師通過提倡、鼓勵,使學生從不敢問到“敢于”提問;通過引導,使學生逐步做到“善于”提問。培養(yǎng)質疑能力,要堅持正面引導,以表揚為主。對提出高質量問題的學生固然要加以表揚,對提出質量不高問題的學生,也要加以鼓勵,肯定他們的積極態(tài)度。教師不能因為學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滿意的問題就批評甚至訓斥。要知道,一旦挫傷其自尊,壓抑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質疑能力將會成為一句空話。
三、善于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展現過程
教師要積極、有效地為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條件,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樂學教育”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在課堂提問時要考慮分析學生回答的思維出發(fā)點,然后加以指導。學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錯,教師要運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重新思維、重新認識,由不懂到懂,這就是展現訓練過程。展現訓練過程是每一堂課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素質教育的“面向全體性”原則要求教師不能遺漏了那些差生,教師就要設計方法,比如把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降低問題的坡度,讓學生循序漸進地逐步弄清楚。如教學《海燕》課文時,教師讓基礎薄弱的學生解答生字詞;面對全班同學找出寫其他海鳥嚇得驚慌失措的相關句子;通過搶答方式,把課文中利用聲音、行動、情態(tài)描寫海鷗、海鴨、企鵝“呻吟”“飛躥”“恐懼”“膽怯”等種種丑態(tài)讓學生表演得淋漓盡致;讓組織文字能力強的學生概括海燕形象——矯健勇猛、心情歡快、斗志昂揚、無所畏懼的形象。師生進一步探究課文在描繪暴風雨將臨時的奇觀,反復抒寫海燕呼喚暴風雨的戰(zhàn)斗豪情,揭示這場激戰(zhàn)象征階級斗爭的激化,大海的勝利象征了革命必勝。沙皇反動勢力雖氣焰囂張,最終還是葬身于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之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始至終要對學生的認識活動進行監(jiān)控、調節(jié)。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仔細認真地聽,不僅要評價內容是否正確、完整,還要注意語言是否規(guī)范、有無語病。不能沒有聽清回答,就草率表態(tài);也不能在學生意見有分歧時,不加評議,把問題擱在一邊,而進入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巡視、輔導,采取一對一地個體反饋、指導、校正,也是不可忽視的。為展現訓練過程,教師應保證學生的思考時間和訓練時間,尤其不能忽視學生個體智能上的差異。
四、指導學法,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樂學教育”的核心是促進學生“學”,教會學生“學”,因而要把教學重心從“教”轉到“學”上來。重視學法指導,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最優(yōu)途徑,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并能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有效的學習。學生是否具有這種能力,是衡量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是否能發(fā)揮的又一重要體現。在這方面,首先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增強學法指導的意識。再次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爭辯、辨析,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在知識上相互補充,思維方法上相互啟發(fā),情緒上相互感染,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此時學生已經完全投入到對知識的思考和探究之中。這樣使學生除在以解決問題中看到自己的成果,精神上得到一定的滿足外,現在遇到的是一個新的問題又覺得不滿足,促使他們進一步去思考。這種不斷激活課堂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不斷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總之,在初中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和獨立實踐能力,教師必須精心設計,精心組織課堂結構,引導學生圍繞課時目標積極主動地進行思維和實踐。值得注意的是,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因材施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定要把思維的權力還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做的過程讓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由此可以看出,學生主動學習確實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