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倍伶 楊 華
觀察和比較鼓膜的振動模擬實驗
文 劉倍伶 楊 華
科學課教科版四年級上冊“聲音”單元,以研究聲音產(chǎn)生的原理和人耳的聽覺過程為目標。人耳結(jié)構(gòu)過于隱蔽,學生必須通過模擬實驗理解“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翻開書本推薦的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實驗效果并不是很明顯,且實驗裝置模擬耳道和鼓膜不夠形象,因此我們做了一些創(chuàng)新,希望能幫助學生的理解。
1.實驗出處
本實驗是針對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聲音”單元“我們是怎樣聽見聲音的”相關內(nèi)容,實驗目的是想通過模擬的方式讓學生對看不見的鼓膜進行研究,從而很好地理解人是怎樣聽見聲音的。
2.原實驗存在的問題
原實驗設計是將一個燒杯(或杯子)的杯口用氣球皮包緊,再在氣球皮上撒上小紙屑,用敲擊后的音叉靠近氣球皮,目的是想通過氣球皮的振動帶動紙屑的跳動,證明聲音能使鼓膜產(chǎn)生振動(如圖1所示)。但是我們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紙屑的跳動并不明顯(少量紙屑輕微跳動)。并且用這個裝置模擬耳道和鼓膜不夠形象,非常牽強。
圖1
又想,是不是因為紙屑太重影響跳動?因此我們將紙屑換成更輕的鹽顆粒(如圖2所示),結(jié)果還是不明顯。
圖2
3.實驗創(chuàng)新點
采用廢棄的保鮮膜紙筒模擬外耳道,用氣球皮緊繃在紙筒上模擬鼓膜。這種模擬非常形象,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耳朵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放棄音叉這個聲源(學生在生活中難找到),采用手機、收音機等生活中常見的聲源,這樣學生可以在家重復實驗。
1.實驗器材(如圖3所示)
鐵架臺、氣球皮(或保鮮膜)、橡皮筋、保鮮膜紙筒(或衛(wèi)生紙紙筒等圓筒狀物品)、手機(或收音機)、鹽顆粒、拉桿夾(用透明塑料片將紙筒包圍住,以免鹽掉落)。
圖3
2.實驗步驟
(1)將氣球皮(或保鮮膜)、透明塑料片緊繃在保鮮膜紙筒上。
(2)將紙筒固定在鐵架臺上。
(3)在氣球皮上撒鹽顆粒。
(4)用手機音響(或收音機等)對準紙筒底部,播放音樂,聲源一定要懸空放置,不能放在鐵架臺上,以免被人誤解為是“聲源振動帶動鐵架臺振動”。安裝與實驗方式如圖4、圖5所示。
圖4 圖5
3.實驗效果或優(yōu)勢
實驗效果:伴隨聲音的播放,鹽顆粒跟著跳動,并且聲音越強,鹽顆粒的跳動也跟著變高,聲音停止,跳動也跟著停止。
實驗優(yōu)勢:如圖6、圖7所示,我們實驗用的保鮮膜紙筒(或衛(wèi)生紙筒)模擬長長的外耳道,紙筒的一段是開口的,我們的外耳道一段也是打開的。用氣球皮(或保鮮膜)模擬鼓膜,手機(或收音機)充當聲源,當聲音打開,氣球皮上的鹽顆粒明顯跳動,而且隨著聲音大小的變化,跳動高度也跟著發(fā)生變化。形象地說明了聲音能使鼓膜產(chǎn)生振動。
優(yōu)點:實驗材料簡單,易于操作,實驗結(jié)果明顯,推廣性強。
圖6 圖7
作者信息
劉倍伶,本科,小教高級。楊華,大專,中教一級。成都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61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