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愛娟
摘 要:記敘文寫作在高考作文考查中始終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近年來江蘇省高考作文考查要求學生“寫真事,抒真情”,提倡寫作既有生活氣息,又有時代感的作文。那么,記敘文寫作的“生情”構思和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甚而至于是“一情”定乾坤。我們可以通過設計懸念、描摹細節(jié)、推動波瀾、以景結情等多種方法使記敘文情節(jié)精彩,故事性強,曲折有致,不僅可以增強文章的文采,更能夠促進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心靈的共鳴。
關鍵詞:記敘文;真情實感;“生情”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19-043-2
高考作文不斷發(fā)展,不斷開放,但無論高考作文命題如何變化,有一點是不會變的,那就是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思維和生活積累,給學生更廣闊的思考空間和寫作空間。而從2008年安徽卷作文“帶著感動出發(fā)”,到2012年江蘇卷作文“憂與愛”,不管是明確要求寫記敘文,還是要求文體自選,高考中的記敘文寫作始終占有重要地位,有其自身的巨大優(yōu)勢。
然而,鑒于高中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他們的社會閱歷還不是太深,思想還不盡成熟,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獲得鮮活的寫作材料,寫真事,抒真情,從而提升他們對自己、對生活、對人生的認識和感悟,這才能產(chǎn)生符合他們年齡特征的既有生活氣息,又有時代感的作文。
但是,最令學生苦惱的是,文章中明明有真實的感情,卻打動不了讀者,甚至自己。因此,記敘文寫作的“生情”構思和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甚而至于是“一情”定乾坤。下面就具體談談記敘文寫作中的“情”路歷程。
一、懸念調情,奪人眼球
懸念,在古典小說里被稱為“扣子”或“關子”,即設置疑團,不做解答,以喚起讀者“窮根究底”的欲望和急切期待的心理,借以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它可以是一個場面、一段情節(jié),可以是貫穿全文的一個具體事物、人物某一時刻的神態(tài)描寫等。懸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讀者的心,引起讀者對事情的發(fā)展、變化、結果,對人物或事物的處境、結局產(chǎn)生關切的心理,使文章情節(jié)發(fā)展更具引人入勝的魅力。
設置懸念的方法很多,而考場作文最易把握和操作的是倒敘法和欲揚先抑法。倒敘法就是把事情的結果或情節(jié)中最精彩的部分特意提到文章的開頭,使讀者產(chǎn)生一種追根溯源的欲望,然后再敘述事件的來龍去脈。采用倒敘的方法,能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使文章產(chǎn)生懸念,更能引人入勝,同時也可以避免敘述的平板和結構的單調。欲揚先抑也就是要發(fā)揚、放開,先控制、壓抑。“揚”和“抑”,都是一種強調手段,指作者本來要大力贊揚的對象,在文章開始的時候卻貶抑他,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再頌揚他。運用此法,能使情節(jié)多變,形成波瀾,制造懸念,給讀者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需要強調的是,懸念不能濫用,要力求合情合理,不牽強、生硬。所設懸念要簡明、干凈利落,不能枝蔓橫生、故弄玄虛,以致使讀者眼花繚亂,甚至厭煩,從而失去懸念應有的作用。
二、細節(jié)動情,引人入勝
作家李準說:“沒有細節(jié)就不可能有藝術品?!鼻楦械氖惆l(fā)不靠空洞的言辭,也不一定要寫揪心的痛、不竭的淚,而是要選擇富有情致的細節(jié),叫人讀之生情,聞之心動。[1]
細節(jié)描寫可以是對一種特定情節(jié)下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神態(tài)、心理的描寫,也可以滲透在對景物或場面描寫之中,它是記敘文情節(jié)的基本構成單位。細節(jié)描寫往往會使記敘文更具有可讀性與真實性,會讓你的作文別開生面??梢哉f沒有細節(jié)就沒有藝術,細節(jié)決定文章的深度。正確運用細節(jié)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記敘事件,再現(xiàn)環(huán)境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文章中,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就應該學會對細節(jié)進行描寫。
當然,細節(jié)描寫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細節(jié)描寫要能抓住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題的事展開,同時還必須要服從表現(xiàn)中心的需要,要典型而真實,這樣才更具有廣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從而給人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比如,2015年江蘇高考優(yōu)秀作文《王大爺?shù)脑绮偷辍分袑懙氖切^(qū)里一位賣早餐的老人,多年來支撐一間簡陋的早餐鋪子,全心全意地為鄰居們服務,他雖然早已失去老伴,貧寒而又孤寂,但他沒有消沉,而是用精心制作早餐來“團結”鄰居們的歡聲笑語和質樸真情,他活得有滋有味了:
“王大爺,店面不租大點我們要站外面吃飯啦!”
“哈哈,我給你們搬個小凳坐外邊吃!哈哈……錢全給你們做粥吃了,哪有閑錢啊?”
對,王大爺?shù)闹嗬镱^有肉,價格還不貴哩!難怪,難怪!
“那你提個五毛一塊的價,我們還能不來?。俊?/p>
“不行不行,都是好多年在這吃的老鄰居了!我老王別的不敢說,良心還是有的啊。多虧你們養(yǎng)著我哩!哈哈,我老頭子虧得有你們陪著解解悶呢?!?/p>
“那大媽呢?”我這個心直口快的傻孩子沒忍住就問了出來。我發(fā)現(xiàn)周圍似乎過分的安靜。我也看到王大爺似乎笑容僵了下來。
“你大媽啊,陪著我呢!可不就是她派你們來陪陪我嘛。我這就夠啦!有吃有喝,有人說話,干啥不滿足?想這想那,爭來爭去的人還沒我快活哩。小妮子你知道不,人要會知足!你往后長大了還像他們來我這小店陪大爺講話,我也知足啊,哈哈,你說我這傻不傻?”
……
其中的對話細節(jié)不僅把王大爺“圓通”和“豁達”的性格刻畫得惟妙惟肖,而且真實地展現(xiàn)了生活的原貌,引起閱卷者的共鳴,也正是透過對話描寫來體現(xiàn)了“‘活用小經(jīng)驗、小能力而展示小智慧”的高考記敘文寫作技巧,文章自然“靜悄悄地與‘智慧水乳交融了。”[2]
三、波瀾促情,扣人心弦
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文似看山不喜平?!卑盐恼卤茸魃椒?,雄峻高聳,奇勢迭出。文章要寫得有波瀾,行文有起伏,有引人入勝、富于變化的情節(jié),這樣的文章不論長短,都能使讀者讀起來不感到疲倦,并且讀后余香滿口,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因此,記敘文一定要有波瀾,也就是指情節(jié)的敘述要起伏跌宕、錯落有致、張弛有度。[3]
要讓文章波瀾起伏,可以借助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有誤會法和陡轉法。
誤會法,是指利用時間、地點、人為因素,故意造成人物間的誤解,為情節(jié)發(fā)展推波助瀾,豐富情節(jié)的戲劇性的一種表現(xiàn)技巧,而文章就在這“生枝”之外顯示出情節(jié)和主題的精彩。而所謂陡轉,是指在記敘事件時,有意順著一個方向鋪陳渲染,把讀者的注意力和情感完全引向一個方向,層層發(fā)展,直至頂點,然后陡轉驟折,讓一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局,強烈地震撼讀者,從而取得一種異乎尋常的效果。誤會法和陡轉法一般是綜合起來使用的。
如,2008年江蘇高考作文“好奇心”,有篇優(yōu)秀作文是這樣描寫深沉的父愛的:“我”即將參加高考,而租房陪讀的父親因為在工地摔成骨折,每晚的翻床聲讓“我”異常的煩躁,“我”覺得父親不理解自己,更別說愛自己了。“我”在忍無可忍中沖著父親發(fā)了一通脾氣,從那以后,小屋里果然安靜多了。后來情節(jié)的展開,通過“我”發(fā)現(xiàn)院子中的人影,最后描寫父親在院子里等待兒子房間熄燈再慢慢挪著傷腿進屋的細節(jié),不動聲色地表露了作者“感奇”的心路,巧妙地“陡轉”。機智的構思,鮮活的描寫,展現(xiàn)了父愛的深沉,頗有感染力。
四、景物結情,發(fā)人深省
以景結情,是詩歌結句的一種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它是指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結束詩句,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可以使讀者從景物描寫中,馳騁想象,體味詩的意境,產(chǎn)生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古語說“以我之情觀萬物,萬物皆著我色”,記敘文結尾的景物描寫具有強化氛圍,襯托人物性格,揭示主旨的作用。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與情是密切相關的,情由景所背負,景為情而浸蘸,情是靈魂,景是載體。這就要讓景與情有機融合,只有在描繪客觀景物的同時,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才能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4]
總之,記敘文的本質特點是故事性,好的記敘文正如好的電視劇,情節(jié)精彩,故事性強,曲折有致。在記敘中運用多種“生情”手法,不僅可以增強文章的文采,更能夠促進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心靈的共鳴。只要運用恰當,你的文章就必然飽含深情,打動人心。
[參考文獻]
[1]《記敘文抒情方法指導》,豆丁網(wǎng)[DL]2012(11).
[2]《小故事勝過大道理》,《現(xiàn)代快報》[N]2015(06).
[3]孔凡鵬.曲徑通幽處,文章意蘊深[J].山東教育,2013(33).
[4]《高考作文:敘述景物巧用“五個結合”令文生輝》,新華網(wǎng)[DL]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