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風
大杜鵑為鵑形目杜鵑科杜鵑屬的一種鳥類,別名郭公、布谷、鳩、喀咕,基本分布于全國。身體多為青灰色,腹部有深色的細橫紋。我曾在山區(qū)多次遇到大杜鵑,有時只是一只喋喋不休,有時卻是不知多少只漫山遍野地狂叫,山谷中回蕩著“布谷、布谷”的叫聲,大多情況是聞聲如在耳旁,鐵鞋踏破卻難覓其蹤影。我原以為它們僅分布在山區(qū),到了南匯東灘濕地才知道平原也有大杜鵑棲息。由于缺少樹木的遮掩,它們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顯得數(shù)量很多。
有人統(tǒng)計過,正在求偶的雄性大杜鵑每分鐘可鳴叫20~26次,能連續(xù)鳴叫半小時,稍作停頓后又繼續(xù)鳴叫。古人用“杜鵑啼血”來描述它的癡情與瘋狂。若雌鳥尋聲而來,雌雄鳥便在樹叢中跳來跳去,有時還會在空中亮相,雌前雄后地追逐,求偶過程中雄鳥通常鳴叫不停。如果有第二只雄鳥加入競爭,求偶過程會變得更為激烈和戲劇化,叫聲也更為急促。
大杜鵑有卵寄生的繁殖習性,它們自己不筑巢,而是把卵產(chǎn)在一些小型雀形目鳥的巢中,一巢僅產(chǎn)一枚卵,由小型鳥代為孵化和哺育。大杜鵑的雛鳥總是先于寄主的孩子破殼而出,之后伺機把寄主的卵逐一擠出巢外。一只雌性大杜鵑在一個繁殖季節(jié)可產(chǎn)卵約25枚,因此理論上它可導致25個小型鳥“家庭”的繁殖失敗。當然,有的大杜鵑可能找不到適宜的巢產(chǎn)卵,即使找到了巢也不能確保繁殖成功。據(jù)德國動物學家德呂舍爾記錄,有的小型鳥可能認出大杜鵑的卵或雛鳥而將其“掃地出門”,也有寄主因食性差異,不能成功哺育大杜鵑的雛鳥,因此,大杜鵑的種群數(shù)量受多種因素限制。
6月的一天,我見到一只東方大葦鶯抓住葦莖稈不停地鳴叫,原來一只大杜鵑正如幽靈般地悄然接近東方大葦鶯的巢。東方大葦鶯立即展翅迎戰(zhàn),徑直沖向大杜鵑的翼下,受到攻擊的大杜鵑轉(zhuǎn)身離開。小型鳥雖然身小體弱,但誓死保衛(wèi)巢區(qū);大杜鵑身強力壯,卻無心戀戰(zhàn),結(jié)果往往是大杜鵑暫時退卻。不過,雌性大杜鵑大多都能找準機會,將卵產(chǎn)在小型鳥的巢中。大杜鵑的卵為灰白色,綴以褐色點狀或線狀斑點,與東方大葦鶯的卵有幾分相似。在南匯東灘濕地的水泥柱和宣傳牌上,有人不止一次見到東方大葦鶯等小型雀形目鳥喂養(yǎng)碩大“養(yǎng)子”的場面。
一旦過了繁殖季節(jié),大杜鵑就變得極為“低調(diào)”,飛行迅速,經(jīng)常躲在僻靜處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