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靜嘉
女性意識的覺醒
——電影《美食、祈禱和戀愛》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國靜嘉
電影《美食、祈禱和戀愛》改編自伊麗莎白·吉爾伯特2006年寫的同名回憶錄。該書自出版后便成為紅遍全球的女性心靈勵志作品,被譯成40多國語言,美國脫口秀女王奧普拉稱其為“治愈圣經(jīng)”。 2010年,導(dǎo)演瑞恩墨菲將其改編為同名電影。該片主要描述了主人公的心路歷程,同時該片出現(xiàn)的其他幾位女性形象也值得思考。
影片開篇,女主人公以第一人稱口吻回憶了自己的經(jīng)歷,把我們帶進了她的內(nèi)心世界。伊麗莎白是一個周游40多個國家的女作家。在外人看來,她事業(yè)成功,家庭美滿,可是她卻不幸福。為了找回美好的生活狀態(tài),伊麗莎白開始了她的尋找之旅。該影片可以分為兩條主線。從空間上可以劃分為紐約—意大利—印度—印度尼西亞。從伊麗莎白的人生狀態(tài)上來劃分:婚姻—離婚—自我尋找—遇見真愛。
(一)紐約:走出婚姻。伊麗莎白曾經(jīng)用心地去經(jīng)營婚姻,可是她逐漸發(fā)現(xiàn)不幸福的婚姻讓身心崩潰。在離婚的拉鋸戰(zhàn)中,伊麗莎白心力憔悴,在觀看一場自己小說改編的話劇中,她遇到了男演員大衛(wèi)。與大衛(wèi)失敗的戀情讓伊麗莎白認識到用新的戀情并不能使她走出痛苦,能夠拯救自己的不是別人,正是她自己。此刻焦躁、抑郁、無家可歸的她最后決定用旅行來治愈自己。她選取了三個以I開頭的國家:西方文明發(fā)源地之一的意大利(I-taly),東方文明發(fā)源地之一的印度(India),和風光旖旎的印度尼西亞(Indonesia)作為她旅行的三個目的地。從拍攝手法上,影片使用遠景鏡頭展現(xiàn)紐約的熙熙攘攘、高樓林立,而這些鋼鐵建筑給人們帶來了疏離感和隔閡感。從色彩的運用上,影片的這段大量地使用了昏暗的色調(diào)。在深夜的家中,冰冷的月光照進空曠的室內(nèi),伊麗莎白在黑暗中祈禱,痛哭,我們看到了她的痛苦和絕望。
(二)吃在意大利:休養(yǎng)生息。意大利的羅馬是她旅途的第一站。這是一個熱情奔放的城市。明亮色彩就好似一縷陽光照進心里最陰暗的角落。攝影師大量的遠景鏡頭、近鏡頭、俯鏡頭的交替使用,使這里的美食和宏偉的建筑淋漓盡致的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在羅馬浪漫而又富有人文氣息的氣氛里,美食讓她的生命重新被滋養(yǎng),讓她恢復(fù)了對生活的熱愛。伊麗莎白仰視著巨大的古建筑群,透過伊麗莎白的眼睛,我們看到了奧古斯丁陵墓經(jīng)歷了洗劫、燒毀,衰敗之后依然屹立不倒的樣子。毀滅之后帶來新的變化和發(fā)展給了伊麗莎白帶來了涅槃的力量。伊麗莎白學會了如何享受生活,但是她依舊在尋找自我的路上。
(三)禱在印度:自我尋找。一陣喧囂刺耳的車笛聲把我們帶到了新德里。這里是與繁華的紐約,人文氣息濃重的意大利截然不同。汽車橫沖直撞,塵土四處飛揚,光著腳的孩子們追著汽車乞討。俯視鏡頭下,新德里的低矮建筑與紐約冰冷的摩天大樓,與意大利宏偉的歐式建筑形成鮮明對比。這里人口密集,貧窮,環(huán)境骯臟不堪。當伊麗莎白到達道場后,她勇敢具有叛逆的個性在這里嶄露無遺。一位道友讓伊麗莎白明白如何才能原諒自己從而得到內(nèi)心真正的平靜。印度的旅程讓她放下心中的愧疚與不安,給予自己一個重新生活的機會。
(四)愛在印尼:遇見自己。俯視鏡頭下,一望無際的水田,熱帶的椰子樹,伊麗莎白在田邊的小路上輕盈地騎著自行車。未經(jīng)開發(fā)的巴厘島風光旖旎。在經(jīng)歷了意大利和印度的旅程之后,她不再愁容滿面,形如枯槁。此時的她笑容滿面,身輕如燕。在這里,她獲得了身心的平衡,也收獲了新的愛情。
伊麗莎白作為新女性的代表,事業(yè)成功,經(jīng)濟和思想的獨立讓她勇敢的追求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她擁有足夠多的勇氣去放棄,敢于向權(quán)威向不公挑戰(zhàn),把旅途所有遇到的人當作導(dǎo)師,把所有的經(jīng)歷當作啟示,她勇敢的原諒那部分并不討喜的自我,她最終找到了她所想要的平衡的狀態(tài),完成了走向成熟的蛻變。隨著旅程的進展,女性意識逐步蘇醒。
(一)黑人友人
她是一個完美的妻子。她嫁給了一個并不聰明的白人,心甘情愿為她愛的丈夫、孩子、工作付出一切。當她送別伊麗莎白的那一幕,她含淚袒露心聲,壓抑的情緒溢于言表。為了家庭,她犧牲了自己的夢想。但是她并不像伊麗莎白那樣去反抗,只能默默的去承受。她用自己的犧牲換來穩(wěn)定的家庭生活。她所代表的是絕大多數(shù)美國女性對于婚姻的態(tài)度。
(二)意大利房東和老師的媽媽
房東和教師的媽媽都是意大利人,她們的觀點反映了西方社會對于婚姻、女性地位的傳統(tǒng)認知。她們認為生命中永恒的是家庭。當房東得知伊麗莎白離婚的事實后,她一意孤行地認為她是一個來尋歡作樂的女人。老師媽媽則懷疑她是否是同性戀。即使在熱情奔放的意大利,女人們還是被認為離不開男人的庇護。女人沒有同男人一樣擁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quán)力。女人就是應(yīng)該為家庭付出以換來平穩(wěn)安定的生活。
(三)瑞典友人
她拒絕享用美食,期待窈窕的身材可以幫助她得到男人的愛慕。伊麗莎白勸說她放棄這卑微的姿態(tài),享受自己的人生。伊麗莎白在開導(dǎo)她的同時也喚醒了自己沉睡的女性意識,她開始懂得取悅自己、為自己而活。在伊麗莎白的影響下,瑞典友人的女性意識也在慢慢蘇醒。
(四)老藥師的女傭
她略帶喜感的出鏡,給影片帶來不少笑點。她反復(fù)提醒伊麗莎白需要一個男人,一個富有的男人。一個女人沒有男人就是可悲的,這個男人富有與否是最重要的參考標準。這與當?shù)芈浜蟮慕?jīng)濟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老藥師的女傭代表了印尼當?shù)仄胀ㄅ陨踔潦菛|方女性對于婚姻的態(tài)度。在東方的文化里,女人依舊是男人的附屬品。
(一)印度女孩圖爾西
印度是東方文明的發(fā)源國之一。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tǒng),這也包括包辦婚姻。擇偶的標準取決于家庭背景、工作和收入水平。圖爾西是一個傳統(tǒng)的印度女孩,她虔誠信奉宗教。對于包辦婚姻,她焦慮、擔憂,但不知如何去反抗。這個傳統(tǒng)印度女孩的女性意識在漸漸蘇醒,她代表了新一代的印度女性形象。婚姻就是一場賭博,不到最后誰也不知道輸贏。此外,包辦婚姻這種婚姻形式是印度根深蒂固、不可挑戰(zhàn)的傳統(tǒng),縱使圖爾西已經(jīng)有了女性獨立的意識,但伊麗莎白所能做的也僅僅是尊重傳統(tǒng),送上祝福。
(二)女醫(yī)師婉顔
婉顔是一位帶著孩子的印尼離婚女醫(yī)生。在四歲女兒的支持下對實施家暴的丈夫提出提婚,艱苦謀生。是她鼓勵伊麗莎白邁出尋找愛的第一步。婉顔的遭遇使她成為另外一個勇士。女人在婚姻中的弱勢地位,讓很多遭受家暴的女性選擇默默忍受。尤其在印尼這樣一個經(jīng)濟落后的國度里,丈夫就是女人的衣食父母。即使離婚,也要受到社會的歧視。而婉顔勇敢地面對歧視,自食其力,與孩子樂觀快樂地生活。本片的女性意識主題在這個角色的身上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從上個世界上半葉開始,西方女性解放運動讓女性意識覺醒,為自由平等而戰(zhàn)。影片中伊麗莎白原本像其他女性一樣在婚姻中隱忍,漸漸失去自我,失去內(nèi)心的平靜。在自我探索到自我救贖的旅途中,女性意識的覺醒在影片中逐漸顯現(xiàn)。通過對自己和其她女性的描寫,讓我們對愛情婚姻情感也有了新的定位,體現(xiàn)了女性對現(xiàn)實世界清醒的認識和對兩性關(guān)系走向和諧的真誠期待?;蛟S我們不像伊麗莎白一樣富有,可以周游世界,但我們可以坐著公交環(huán)繞整個城市;或許我們無法享用意大利大餐,但是我們可以給自己做一頓愛心大餐。我們需要首先愛自己,愛生活,才能更好的去愛別人。伊麗莎白告訴我們的是要正視自己的內(nèi)心,靜下心來看自己和世界,愛終究會來。
(大連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