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平
摘 要:作為一門基礎學科,生物教學的問題尤為突出。我們必須正視并想方設法去解決這些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如何使得我們的教師擁有有效教學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學的策略或技術,因此,本文著重探討了優(yōu)化教師有效的教學行為的措施。
關鍵詞:教師;教學行為;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19-009-1
一、要有激情
一個有激情的教師,才能調動學生的情感,才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學生,教師的笑臉將帶來輕松愉快的氣氛,而教師的嚴厲和不茍言笑也必然帶來沉悶的氣氛。一個有激情的教師會利用語言或身體語言感染學生,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進而產生效仿的作用。教師對課堂投入的激情不同,學生的體驗和反應就不同。教師滿懷熱情,學生的反應也跟著熱烈;教師死氣沉沉,學生也將是一潭死水;教師激情四射的教學,學生的反應便是群情振奮;教師毫無表情的教學,學生也會變得麻木不仁。教師投入多少情感,在學生那里就會產出多少情感。因此,在面對學生的時候,教師應當多投入一些情感,少投入一些強制。這樣,學生將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我曾經有意識地把以上兩種不同的氣氛帶到不同的班級,經過觀察,后者的學生顯得無精打采,教學內容掌握的程度比前者的差很遠。把課堂激活,學生才會對教師感興趣,有了這個基礎,課堂教學才會不斷地有情感的碰撞、心靈的溝通,才會更有效。
二、要有感情
在數(shù)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感情的教,學生才會有感情地學。教師必須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感染學生,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通過師生情感交流,產生共鳴,從而達到教得扎實、學得主動、教得生動、學得有趣的教學目的。
教師首先要熱愛教育事業(yè),熱愛學生,了解學生的需要,并且對數(shù)學充滿興趣,懷著滿腔的熱情進行數(shù)學教學,給學生樹立無聲的榜樣。其次,在教學中,教師要認真鉆研,吃透教材,設計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教具要直觀形象,采用多媒體電教手段聲色并茂,教學語言生動,語調抑揚頓挫,富有感染力,教學設計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疏密相間,起伏有序。這些都有助于學生內心產生情感的體驗,引起師生情感的共鳴。
教師的情感感染還體現(xiàn)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教師應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能喜“優(yōu)”厭“差”,要真誠地給學生以信任、鼓勵,創(chuàng)設和氣融融的情感氛圍,為順利上好每一節(jié)課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要有厚度
教師自身專業(yè)一定要有一定的厚度,以確保所傳授知識的有效性。而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學后奏效的內容。教學內容是否有效和知識的屬性以及學生的狀態(tài)有關。第一,學生的知識增長取決于有效知識量。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增長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第二,學生的智慧發(fā)展取決于有效知識量。發(fā)展是教學的主要任務,知識不是智慧,知識的遷移才是智慧。在個體的知識總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具有同樣的遷移性,而是其中內化的、熟練的知識才是可以隨時提取,靈活運用,這一部分知識稱為個體知識總量中的有效知識,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學生的思想提高取決于有效知識量。這種知識是指教學中學生獲得的、融會貫通深思熟慮的、實在有益的內容,即有效知識。第四,教學的心理效應取決于有效知識量。通過對知識的獲取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才能成為活動的原動力和催化劑。
四、把握學生的心理,適時地進行表揚與鼓勵
在課堂上促使學生良好反應和保持學習動機的最好策略就是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肯定學生,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在課堂上,每次學生回答問題之后都應該采取欣賞的語言表揚學生,即使有些學生回答錯誤,教師也不應該流露出不耐煩或不認可的態(tài)度,應多運用婉轉的語氣指出他的不足之處。一個受到表揚的學生會比受到批評的學生更樂于舉手發(fā)言,一個點頭或微笑,一句贊賞的話,一聲親切、熱情的指導,都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如此一來,學生為了發(fā)言必然會參與課堂,課堂的實效性就增強了。如果遇有學生“搗亂”時,不要大發(fā)雷霆,更不要借題發(fā)揮,撇開教學內容,滔滔不絕地訓斥“你是全班最頑皮的學生”之類的話,這樣只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而且對學生心理發(fā)展產生不良的影響。一個手勢,一個眼神,或靜默幾秒鐘,往往就可抑制頑皮學生的干擾行為,如果不行,就利用提示性的語言或著玩笑話使他自己察覺到自己的錯誤。
五、培養(yǎng)學生自覺學習的意識
在課堂上,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主導者,教師應當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滿堂灌,授人以漁勝過授人以魚,只有通過學生自主參與課堂的學習行為才能令課堂的有效性增強。不管是智力超群還是智力發(fā)育遲緩抑或是態(tài)度懶散的學生,教師都應該一視同仁,給予他們同樣的尊重以及關愛,指導他們形成各自不同學習的方法。首先教師應當指明不同的學生所要達到的不同目標和所學的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他們應該學到什么程度以及學什么,學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學什么或學到什么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二是采用經常提問題的方式,給學生營造“緊張”的氣氛,令他們沒有時間開小差,問題的設計要稍微簡單點,面向大多數(shù)學生,令學困生也可以從容應答,這樣一來,大多數(shù)學生在課堂體驗到“當家作主”的滋味,他們自覺學習的意識便大大加強了。而在布置一項任務或者提問一個問題之后,教師不能以草率的態(tài)度對待,應該深入到學生中間,及時地給予幫助與指導,或制止某些學生的不良舉動及習慣,這時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拉近了,學生完成任務的意識也加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