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慶余
黃虞稷(1629-1691),字俞邰,一字楮園,晉江人,寓居南京,清初著名藏書家,以《千頃堂書目》垂名于世。黃虞稷著述,除傳世的《千頃堂書目》外,尚有多種。據(jù)《碑傳集》卷四十五陳壽祺《黃虞稷傳》、朱升元等纂《(乾?。x江縣志》卷十二《人物志》(《中國方志叢書》影印清乾隆三十年刻本)、周學曾等纂《(道光)晉江縣志》卷七十《典籍志》(清道光間抄本)記載,黃虞稷撰有《建初集》《史傳紀年》《蟬窠集》《我貴軒集》《朝爽閣集》《楷園雜志》。這些著作都已不幸失傳,并且罕見書目著錄?!断s窠集》應即《欽定日下舊聞考》諸書所引《蟬(蟫)窠別志》,大抵是筆記一類著作?!督ǔ跫窇屈S虞稷所輯選本,《(康熙)杏花村志》卷六曰:“吳彥,味長,高田人。所著有《竹莊詩》。溫陵黃虞稷選入《建初集》中?!盵1]陳維崧《陳迦陵文集》卷一《方田伯詩序》曰:“方氏兄弟三人,長即田伯,其詩已刻之俞邰選中?!盵2]所指或亦是《建初集》。
黃虞稷以千頃堂藏書聞名,實則兼擅文學,時與文人高士往來唱和?!段屹F軒集》、《朝爽閣集》,卷數(shù)不可考,或是其詩文集,然而,至今僅有寥寥不多的詩文詞見載于《同人集》《高言集》《國朝金陵詩徵》《清文匯》等典籍中。黃虞稷作為藏書大家,片言只語,彌足珍貴,散見各處的作品得到學者的關注和輯錄。20世紀50年代,閩縣陳世镕編纂《福州西湖宛在堂詩龕征錄》,輯錄黃虞稷詩11題14首(其中1題僅存斷句1)。賓瑩《黃虞稷研究》(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碩士學位論文)附錄《黃虞稷詩文輯佚》,輯錄黃虞稷詩7題8首,文2篇。毛文鰲《黃虞稷年譜稿略》(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附錄二,輯錄黃虞稷計10題24首,文4篇。《清文匯》輯錄黃虞稷文6篇。《全清詞》(順康卷)輯錄黃虞稷詞8首。合諸家所輯,凡詩 33首(含殘篇 1、斷句 1),文 10篇,詞 8首。諸家所輯互有多寡,文獻來源各有不同,有時失注出處,或者出處不明確,或者輾轉引用,輯錄文字也時見失真,實有必要重加輯考。
1.1.1 金長真太守興復平山堂落成燕集紀事
勝跡垂今古,風流見后先。
名邦恢杰構,盛事嗣前賢。
歌吹喧閭井,魚鹽富市廛。
岡因昆軸倚,岫借蔣陵懸。
陳跡歸蕪沒,新題煥刻鐫。
翚飛夸日麗,鰲奠詫云連。
景物增新概,江山入舊妍。
真成美輪奐,無復慨桑淵。
慶歷承平永,歐公出守專。
茲堂經(jīng)作始,平楚攬收全。
每命觀風駕,時斟近寺泉。
五弦調(diào)淥水,百妓艷紅蓮。
楊柳風中檻,龍蛇醉后椽。
人間金馬客,上界玉堂仙。
代謝悲巖谷,登臨感逝川。
云煙一瞬改,烏兔兩丸旋。
不見文章伯,空余梵唄筵。
佳游成寂寞,憑吊起延緣。
復古思徒切,乘時勢孰便。
幾傷頹壞久,幸睹昔觀還。
汝水恩波闊,維揚雨露涓。
來蘇賡豈弟,敷政善承宣。
閣為凝香靜,帷因問答搴。
簿書雖旁午,逸興轉蹁躚。
退食行郊甸,娛賓盛豆籩。
雙旌虹旖旎,五馬錦連乾。
庾鮑還聯(lián)座,應劉實比肩。
升高能作賦,即席善題箋。
地映芙蕖曉,霞澄綺縠鮮。
當杯歌宛轉,揮翰字蜿蜒。
馴鹿方來駕,啼鶯已報遷。
外臺分節(jié)鉞,驛置恤危顛。
作牧三藩重,題屏特簡甄。
遠沾河潤沃,近接惠心闐。
吐握宏延攬,過存度陌阡。
式廬勤道左,擁 失車前。
敢執(zhí)衡門固,空紆長者軿。
春風乍披拂,碧蘚愈嬋娟。
翹首瞻云漢,卑躬力研田。
嗜書疑有癖,得句喜應顛。
迂拙曾何取,勃溲亦見憐。
岳宗群望止,滄海眾歸遄。
江左夷吾日,襄陽叔子年。
請看三月化,更補六朝篇。
(《平山堂圖志》卷五[3])
1.1.2 壬子仲冬,賦得近體四章,奉為南陔先生八十侑觴并求教正溫陵后學黃虞稷具艸
冰霜天地正窮陰,巖谷松筠摻愈深。
幾日三陽成泰畫,獨留一老見天心。
力耕但愿歌華黍,石隱難忘溉釜鬵。
大耋猶然筋力壯,鐘山梅好且須尋。
早歲寸名滿帝京,公車業(yè)就尚諸生。
賢書正喜金聲重,國事俄驚玉步更。
自以文章高俊及,不將鉤黨附公卿。
脩脩鴻羽原天外,豈獨區(qū)區(qū)易代情。
莫將禾黍嘆周原,魯?shù)铎`光一叟尊。
馬糞烏衣非故里,籃輿白袷自桃源。
孤懷獨辟隃麋徑,四海人欽通德門。
生是太平無事日,至今猶感定陵恩。
潔身終始為慈親,堂署南陔結隱真。
黃綺冥冥仍漢代,白華粲粲是全人。
坐來木榻雙趺隱,拋去征衫廿載塵。
魯?shù)钸z經(jīng)多在腹,期頤還許待蒲輪。
(清王概、王蓍《詩畫合冊》后黃虞稷題詩[4])
1.1.3 讀李舒章遺詩
嘆息才名四海知,那教臨老嫁燕支。
烏頭不白生還后,墓草猶青死去時。
凝碧煙深空悵望,河梁日落更愁思。
飛揚信爾平生志,不愿詩名異代垂。
(田茂遇、董俞合纂《十五國風高言集》卷四[5]285)
1.1.4 問寢圖
佳兒佳婦叩簾端,白發(fā)孀親寢正安。
手試羹湯好斟酌,老人偏愛嗜吳酸。
(清葛嗣浵纂《愛日吟廬書畫續(xù)錄》卷四《清樊圻問寢圖軸》[6])
案:詩后鈐“虞稷”印一、“黃虞稷印”白文方印。葛氏案語稱:“會公作山水,能狀人所不能狀者,造其極處直令人方印,迷離恍惚身入其中。細審之,即俞邰所題韻語中之情況也。俞邰佳著惟《千頃堂書目》名聞海內(nèi),此外如《我富軒》、《朝爽閣》等集,均未得一見,則僅就一絕而論,已覺矜貴,矧此畫之得此一題,其聲價為何如哉。惟以纏綿肫摯之筆,流傳及于鮮民,觀是圖,讀是詩,空仰庭闈,不禁悲感交集。
1.1.5 題黃經(jīng)畫
長松落落來高士,瀑布遙遙下遠岑。
想見吾宗黃叔度,高寒命筆此時心。
(周亮工《讀畫錄》卷三《黃濟叔》[7])
案:周亮工曰:“(黃經(jīng))與予后先返江南,顧予白下,始放筆為予作數(shù)小幅,蒼古澹遠,全仿黃、吳。未幾予赴青齊,濟叔乃死。于友人酒間,展閱此冊,為之愴然。黃俞邰題云……”據(jù)此代擬詩題。
夫子門墻落照紅,闌干新漲碧波中。忽吹草氣牛羊過,芻牧歸來坐晚風。
窈窕文窗暎綠叢,珠簾一面倚東風。兒家夫婿誰能識,佐史新茶憲府中。
(田茂遇、董俞合纂《十五國風高言集》卷四[5]286)
案:《高言集》收四首,二首與《詩觀》重,此不錄。1.3句
虹霓群情望,塵埃萬目瞪。(朱彝尊《曝書亭集》卷十四《苦熱聯(lián)句》[8])
案:查慎行《敬業(yè)堂詩集》卷十(清康熙58年刻本)亦收此聯(lián)句,題作《集槐樹斜街苦熱聯(lián)句》,題下自注:“此首已刻《曝書亭集》,今附見?!辈榧?,“虹霓”二句下注“龔翔麟”,而朱集中徐善“最怕沖灰洞,何須堰戾陵”二句,查集注“黃虞稷”。何者為是,俟考。
藜杖尋詩荒徑外,松風坐客小樓頭。(張維屏《國朝詩人徵略》卷三[9]378)
最是夜深凄絕處,薄寒吹動茜紅衫。(同上[9]378)
明河詠罷添愁思。(毛奇齡《西河全集》之《七言律詩》四《答贈黃虞稷江南踵韻》(二首)希軻注引[10])
案:亦見鄭方坤《全閩詩話》卷九引西河詩注。黃虞稷贈毛奇齡七律二首,毛文鰲已據(jù)《全閩詩話》錄一首,而遺此殘句。又案:由毛奇齡次韻詩題及詩中“臺城”、“景陽”、“龍江”、“牛首”等詞可知,黃虞稷時在南京,贈毛奇齡詩題中應含“江南”一詞。
1.4.1 舊鈔本長安志二十卷附圖說三卷跋
杜常《華清宮詩》:“行盡江南數(shù)十程,曉風殘月入華清。朝元閣上西風急,都入長楊作雨聲?!薄皶燥L”字重下句“西風”字,或改作“曉乘”字,亦未佳。楊升庵云:“見宋敏求《長安志》,乃是星字?!泵羟笥衷疲骸伴L楊非宮名,朝元閣去長楊五百里,此乃風入長楊,樹葉似雨聲也?!鼻罢f今本乃無之,后說則李好文《志圖》中語,而升庵以為敏求,蓋誤。升庵好博,而不詳審,往往如是,此所以來后人“正楊”之譏也。是本舊為陶爾成所藏,今歸于朝爽閣中。爾成嗜書,而所藏多叢雜。此書雖有刻本,而流傳甚少,且次道為此書號稱博洽。爾成諸書,當以此為第一,殊可寶也。庚寅菊月之廿三日溫陵黃虞稷記。(瞿良士輯《鐵琴銅劍樓藏書題跋集錄》卷二[11])
1.4.2 舊鈔本皇朝大事記九卷中興大事記四卷跋
中字時可,晉江人,淳祐七年廷對第六人,教授肇慶府,除國史實錄院檢閱。上疏言當去小人之根,革贓吏之弊。遷國子監(jiān)丞兼崇政殿說書。言人能正心則事不足為,人君能正心則事不足治。理宗嘉納之,以予給歸,召為秘書郎。丁大全忌之,出知汀州,尋復舊官,主管成都玉局觀,卒。是書予得之戊子春,迄今丁巳已三十年。鄉(xiāng)后學黃虞稷題。(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卷二十[12])
1.4.3 東里文集跋
(存目)
案:《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卷二十六著錄楊士奇《東里文集》二十五卷《詩集》三卷《續(xù)編》六十二卷《別集》五卷附錄四卷,明嘉靖28年黃如桂刻本,有黃虞稷跋,國家圖書館藏。俟訪。
1.5.1 與陳孫穀
數(shù)年來坎壈困抑,憂讒畏譏,有累紙不能為為知己告者,兼以兩遭刖足,貧病顛連,幾無人趣。秋風蕭瑟,出愁入愁,年已過壯。顧眎此身,茫無著落,中夜思之,竟夕輾側。遐想先生磨墨盾鼻,拂箋氈面,颯颯作書,意氣飛舉,人生得此,亦足以豪。下眎夫蓆舍面墻作蒼蠅聲者,真如神龍土蚓之不可齊量語也。(周亮工《賴古堂尺牘新鈔二選藏弆集》卷十五[13]467)
1.5.2 與馮訥生論讀書
宋之議論說事,無過三蘇,簡質平淡,歐、曾所擅。此猶世所稱耳。他若后山之潔古,放翁之蒼郁,同甫之創(chuàng)辟,止齋之典實,及元道園、曼碩、石田、巴西,皆嚴而有法,未可廢也。論詩者不及宋元,然宋多入情,元多雅調(diào),學者取裁于漢唐,取資于二代。其法也,為文閫奧于六經(jīng)史漢八家,而以諸子為園亭別業(yè),亦何不可。食五穀者,將屏置海物邪。知不然矣。
(周亮工《賴古堂尺牘新鈔二選藏弆集》卷十五[13]468)
1.5.3 復曾大父書
群公慰唁之章,舟中讀之,惟尊作為第一。晨夕吟諷,血淚已枯云。(李集輯、李富孫等續(xù)輯《鶴徵錄》卷三[14])
案:《鶴徵錄》卷三《未試丁憂十四人·黃虞稷》載:“歲戊午,應薦入京,聞母喪,還白下,同人贈詩送地。曾大父詩云……先生抵白下,復曾大父書云……”。
1.6.1 評湯賀文六則
認得賢字真切,則薦字自然認得真切。世人冒濫,正為不識賢字耳。辯折上侃侃如利刀斬的,毫不粘帶,想見先生壁立萬仞風概也。(湯來賀《內(nèi)省齋文集》卷五《薦賢辯》[15]278)
從世道立論,便將左之先生文品不抬自高。此爭上截法也。文筆亦極淡樸,正不必與秾麗爭長。(湯來賀《內(nèi)省齋文集》卷二十《鄧左之先生文集序》[15]451)
從兩世交情敘入,便非應酬文字,懷賢嘆逝,大有深情。(湯來賀《內(nèi)省齋文集》卷二十《文允言集序》[15]455)
本是應酬詩,卻說得如許鄭重,便增卻許多身份,地步極高。(湯來賀《內(nèi)省齋文集》卷二十一《劉子翼詩序》[15]471)
借功過格寫出一時澆薄之風,可慨可悌,末幅以勉勵為誘掖,古道照顏色矣。(湯來賀《內(nèi)省齋文集》卷二十二《送許直臣序》[15]482)
以教思保民立二論,起后面,段段照應,絲毫不走,格律森嚴,有法度文字。(湯來賀《內(nèi)省齋文集》卷二十二《送督學邵公序》[15]484)
1.6.2 評王源文一則
三篇論三公,各有所見,皆一代興亡所關,而文字亦是三樣章法,如左氏之敘城濮、鄢陵、鞌邲諸戰(zhàn),各立局陣,競異爭奇,絕無一筆雷同。(王源《居業(yè)堂文集》卷二十《綏寇紀略書后三》[16])
案:《叢書集成初編》本卷末有忻州趙培元光緒十一年跋稱:“篇后舊載各家評語,其泛論文體、無關故實者,概削而不錄。”此則亦刪落不存。
1.6.3 評魏禧文一則
敘議雜出,如巖巒起伏,云煙出沒,用意處最為高渾也。(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卷十六《重修金精山碑記》[17])
1.6.4 評莊子盜跖篇一則
柳下之和蓋不得已,其已猶法深之為竺耶。法深者,王敦之弟也。謝宣隔籬,故是下策。(方以智《藥地炮莊》卷八引[18]394)
1.6.5 評方以智文一則
漆園滴髓,不覺狼籍矣。手筆揮灑到此,方是廢心踐形。(方以智《藥地炮莊》總論下《向子期與郭子玄書》[18]219)
原知證、知諤本楊吳徐溫子溫養(yǎng)子,知誥即帝位稱唐,封知證為江王,知諤為饒王。知誥卒,子景立,改元保大。二年二月,閩始亂。王延曦、延政連兵相攻。景因其亂,遣查文徽、臧循發(fā)兵攻建州,擒王延政。福州為李仁達所據(jù),因以仁達為節(jié)度使。景欲罷兵,而查文徽、陳覺等請乘勝取仁達,景以覺為宣諭使,召仁達朝金陵,不受命,覺因發(fā)汀、建、信、撫州兵,攻仁達。時魏岑安撫漳、泉,亦率兵會之。景又以王崇文為招討使,王建封為副使,益兵會討馮延魯,魏岑陳覺皆為監(jiān)軍。仁達數(shù)欵于吳越,吳越兵救至,覺等爭攻進退不相應,延魯先戰(zhàn),大敗而走,諸軍皆潰。其后福州詐言吳越戍兵殺仁達,遣人請建州節(jié)度使查文徽。文徽與建州刺史陳誨下舟閩江趨應之。文徽留誨屯江口,自進屯西門。兵發(fā),文徽被擒。誨與越人戰(zhàn),勝之??季扒昂笄矊⒐ラ}者,具載于史,未嘗有知證、知諤領兵之事,則所云屯兵金鰲峯下者,妄也。且知諤之死在知誥升元三年五月,于時景未即位,猶未加兵于閩。惟知證之卒在景保大五年三月,正當王延政之次年,而陳覺等之敗亦在是月,又與明年化去之言戾。至云兄弟相繼,則尤妄之妄矣。二百年來淫祀矯誣,無有能正之者。倪岳、周洪謨等亦但言其簒臣逆子,不宜載祀典,未能舉史傳事實始末以證流傳之訛,宜當時之不能盡革也。(《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四十四《蟫窠別志》[19])
案:此處所引未及撰人姓氏,而《欽定續(xù)文獻通考》卷七十九《群祀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引此段后半,則稱“黃虞稷《蟫窠別志》”。另清林楓《榕城考古略》卷下[20]亦引此段后半而不及撰。又案:“蟫窠”似應作“蟬窠”?!侗畟骷?、《晉江縣志》諸書所載黃虞稷傳,都稱有《蟬窠集》。方以智《藥地炮莊》總論下《向子期與郭子玄書》所引亦稱“蟬窠曰”云云。
以上所輯黃虞稷作品包括:詩10首,聯(lián)句1,斷句 4,文 6篇(含片段 1、存目 1),以及文評 10則,《蟬窠別志》殘文1則。
案:見馮云驤《約齋文集》卷二《黃俞邰金陵懷古詩序》:“金陵六朝故地,歌舞消為煙蓁,人物變?yōu)閴m草。黃子撫時追往,悲慨流連,以論史之文,韻以詩人之什,哀而不傷,怨而不怒,聞者善懷,言者無罪,固非僅馳思于春華雕蟲之辭章,而能通達于古今興廢治亂之所由然矣?!盵21]
案:董俞《南邨漁舍詩草》之《次韻酬黃俞邰》:“五君新詠在,慘淡見良工?!弊宰ⅲ骸坝巅⒂小段寰仭?,為牧齋、梅村諸公?!盵22]
案:方文《嵞山集》續(xù)集《和東坡先生除夕三首》自序:“同和者安福康小范、莆田林青仲、晉江黃俞邰、江寧倪闇公,是為己亥元日作?!盵23]
[1]郎遂.(康熙)杏花村志[M].刻本.1685(清康熙二十四年).
[2] 陳維崧.陳迦陵文集[M]//四部叢刊初編:第281、282冊,上海:上海書店,1989.
[3] 趙之壁.平山堂圖志[M]//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401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213-215.
[4] 歷代名畫大觀·題跋書法[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71.
[5] 田茂遇.董俞.十五國風高言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41冊.濟南:齊魯書社,2001.
[6] 葛嗣浵.愛日吟廬書畫續(xù)錄[M].刻本.1914(民國三年).
[7] 周亮工.讀畫錄[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06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05.
[8] 朱彝尊.曝書亭集[M].刻本.1708(清康熙四十七年).
[9] 張維屏.國朝詩人徵略[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71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 毛奇齡.西河全集[M].刻本.1796(清嘉慶元年).
[11] 瞿良士輯.鐵琴銅劍樓藏書題跋集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97-98.
[12] 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2:269-270.
[13] 周亮工.賴古堂尺牘新鈔二選藏弆集[M]//四庫禁毀書叢刊:第3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4] 李集輯.李富孫.鶴徵錄[M]//四庫未收書輯刊貳輯:第23 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599.
[15] 湯來賀.內(nèi)省齋文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第199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
[16] 王源.居業(yè)堂文集[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1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63.
[17] 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0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8.
[18] 方以智.藥地炮莊[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5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9] 欽定日下舊聞考[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7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619.
[20] 林楓.榕城考古略[M]//福州史料叢書,1998.
[21]馮云驤.約齋文集[M].刻本.(清順治年).
[22] 董俞.南邨漁舍詩草[M].刻本(清康熙年).
[23] 方文.嵞山集續(xù)集[M].刻本.1689(清康熙二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