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汝江
高效課堂中,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點撥),教師的責任在于幫助學生學會思考;在于幫助學生尋找、搜索、利用有效的信息資源;在于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有效的學習方法。而不在于講了多少內容,教了多少知識。在課堂上,許多教師感覺學生在交流展示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參與意識不強,學習不主動,課堂效率低。針對這一困惑,我進行了總結和反思。我認為課前預習可以打造高效課堂。下面我就談談幾種預習指導方法。
一、問題式指導
傳授新課之前,教師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習重點,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這樣,學生在課堂學習時,就不再有“不知學啥”的困惑了,就會主動為解決問題而努力。如上《鄧稼先》時,要讓學生理解“兩彈元勛”鄧稼先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地位和作用,領會文章結構緊湊而富于變化、錯綜而有條理的特點,課前可以設置如下預習題:說說第一部分為什么要概述中國一百多年的屈辱歷史?第三部分為什么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研讀第四部分鄧稼先對“謠言”仍然親自調查,你從中感受到他怎樣的品質?第五部分作者引用《吊古戰(zhàn)場文》的目的是什么?結尾處用“五·四”時代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這六個部分之間有什么聯系?順序能否顛倒? 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預習課文,就找準了學習的切入點,上課時就能主動與老師配合,形成課堂高潮。
二、簡介式指導
有的課文教學前需要讓學生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和寫作時的心緒情感。在預習時,教師就布置讓學生了解作家作品,引導學生觸摸課文中跳動著的作者的脈搏,如上《華南虎》一文,課前展示如下。
時代背景:這首詩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動亂”期間。詩人牛漢正在湖北咸寧文化部干校勞動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動物園里見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鮮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這只老虎的形象強烈地觸動了詩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寫下了這首《華南虎》。
關于作者:牛漢同志是命運坎坷、經歷豐富的少數民族詩人。1946年他曾因參加學生運動被捕入獄,出獄后又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新中國成立后,他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保家衛(wèi)國而戰(zhàn)。但1955年后,受所謂“胡風集團”的冤案被牽連,受到不應有對待,被迫中斷寫作。復出后,他長期在人民文學出版社擔任編輯,主編《新文學史料》。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他不但與綠原共同編輯“七月”派的詩集《白色花》,他個人更是新作頻頻。他的詩集《溫泉》曾獲1983—1984年全國優(yōu)秀新詩獎;他還出版了《海上蝴蝶》、《沉默的懸崖》、《蚯蚓和羽毛》《牛漢抒情詩選》等多種詩集。
由這些,我們能否得到一些提示從而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課前預習,省去了課堂上的不少唇舌,減輕了學生在閱讀理解上的困難,學生就能很好把握詩中所流露的情感。
三、引讀式指導
有的課文語言很有韻味,文采飛揚,學習時重在賞析、品味,預習時可以采取引讀方式,如學習現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寫的《觀舞記》,預習時可以采取指名朗讀、領讀、范讀、齊讀等方式,體會語言的藝術美和音樂美;再如,《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詩意美的散文,鏗鏘磅礴的語言,張揚激蕩的句式,瑰麗奇?zhèn)サ南胂?,是一曲旺盛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熱情頌歌。連串的短語使文章的節(jié)奏相當緊湊,同時還大量運用排比,使內容表達得更熱烈、更激蕩,充分表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神韻。詠嘆出的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贊,激發(fā)學生對人生的想象與思考。預習時,采用分組讀、男女生讀、領讀、齊讀等方式,讀中鑒賞語言特色,讀中領悟語言的節(jié)奏美和氣勢。在多層次、多角色、有感情的引讀中,熟悉了課文的內容,加深了理解,降低了教學難度,對課文的重點、難點就有時間、有精力集中火力突破,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四、列表式指導
一些課文語言通俗,閱讀難度較小,可以采取列表指導學生預習課文。如《福樓拜家的星期天》一文,關于人物描寫,可以設表如下,讓學生填寫。
學生通過表格進行比較:針對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行外貌、語言、行動等描寫時,四個人物又各側重于哪一方面?這樣預習,學生既明白了學習重點,又掌握了寫作方法;既明確了整體,又明確了局部。
總之,課前預習搞得扎實,就能為課堂教學搭好橋鋪好路,教學就可以駕輕就熟,發(fā)揮極致。反過來,課堂教學也應與課前預習掛鉤,與之呼應,否則,課前預習的作用體現不出來,學生也就失去了積極配合、主動學習的熱情,課堂也就無高效可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