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順德圖書館,佛山 528300)
試論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與“逾期罰款”的一致性
李 婷
(順德圖書館,佛山 528300)
【摘 要】本文針對現(xiàn)今全國公共圖書館逐漸對公眾免費開放的新趨勢,分析了免費開放與逾期罰款的基本概念以及兩者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與一致性。
【關(guān)鍵詞】公共圖書館 免費開放 逾期罰款
公共圖書館顧名思義是免費為社會大眾提供服務的公益性圖書館;它的各項支出都是由政府稅收來支持而且不以盈利為目的。與專業(yè)圖書館不同,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是我國的普通居民也包括港澳臺同胞及外籍人士。圖書館的職能是向讀者提供非專業(yè)的圖書(包括中外書籍,中外報紙、通俗雜志、期刊、地方文獻和參考書籍)、互聯(lián)網(wǎng)的連接及使用并將圖書數(shù)字化變成數(shù)字資源供讀者享用。
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的含義是:讀者在圖書館指定的范圍類進入圖書館并在不違反借閱規(guī)定的前提下無條件享受圖書館提供的各種服務,圖書館方不收取任何費用。免費開放內(nèi)容主要包括:進館、閱覽、辦證、驗證、借還文獻、檢索咨詢、數(shù)字資源、網(wǎng)絡、存包、自修室使用等一系列配套管理服務。這些資源都是由政府提供經(jīng)費,為全體公民提供保障性服務,同時圖書館對借閱文獻規(guī)定了公共資源合理使用時限。
文獻逾期罰款的含義是:所謂逾期就是指讀者超過了圖書館所規(guī)定的文獻資源借閱期限但仍未歸還所借文獻資源的行為,這是讀者違反與圖書館形成的文獻資源借用有限期約定的行為;罰款是對不履行限期約定做出的適當懲罰。
(一)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的歷程
我國的圖書館歷史悠久,最初的圖書館只是像特定官僚階層、學者,或為私人提供服務,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圖書館。直到近代,我國才開始出現(xiàn)有關(guān)圖書館法規(guī)從中可以體驗出早期的公共圖書館最初多對讀者收取一定的費用。特別是省市縣立圖書館會被要求“酌收閱覽費”。伴隨著時代的進步,在學術(shù)界和社會各界的推動下,免費服務在我國公共圖書館中得以確立;到現(xiàn)代我國圖書館僅規(guī)定任何讀者只需要提供身份證,都能辦理公立圖書館的借書證,并實現(xiàn)全年365天開館。這一措施的實施對公共圖書館的全民免費起到了標志性的作用。由此可見,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是社會文明的產(chǎn)物和標志。
(二)“免費開放”與“逾期罰款”的關(guān)系
免費開放是指全民可免費享受圖書館提供的各種服和各種文化服務項目,以及為保障基本職能實現(xiàn)的一些輔助性服務。如辦證、驗證、存包等全部免費以及圖書館公共設施場地免費開放,證件工本費、電腦器材占有使用費,并為讀者提供一些便民設施例如公益講座,公共場所提供直飲水,水杯,紙巾,應急藥物等等一系列費用,這些費用是由政府來承擔的。圖書館所能提供的服務是免費的,但這不意味著放棄一定的管理措施,免費服務絕對不是免責服務。讀者在享受圖書館提供各項免費服務的同時,也必須遵守圖書館訂制的相關(guān)規(guī)章制度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當然在讀者辦理借閱證時,圖書館工作人員也必須向讀者解釋清楚各項應該遵守的規(guī)章制度,借閱條款,并提醒讀者不能違反。讀者認可并接受了相關(guān)條款才能予以辦理。
公共圖書館為什么要制定相關(guān)的閱覽制度呢?是為了使各類書籍有效地流通,讓更多讀者都能閱讀到自己需要文獻。因此規(guī)定了每個讀者使用圖書館資源的期限。逾期罰款并不是一種服務收費,而是圖書館對讀者違反圖書館規(guī)章制度提醒;而讀者做為公共圖書館資源的使用者愈期罰款也是對讀者反借用合同的行為應承擔的一種法律后果。公共圖書館只是借用收取“逾期罰款”的這種手段來達到人人遵守借閱規(guī)則,讓所有文獻能暢通無阻地流通而已,做到更好的資源共享。因此,公共圖書館的免費開放與逾期罰款之間并不矛盾而且相輔相成。
公共圖書館的資源為社會資源,為廣大的人民群眾共享的,并不能長期歸某一個人或某一個機構(gòu)所有。為了杜絕這一情況的產(chǎn)生,圖書館針對借閱時間制定了相關(guān)的規(guī)章制度。以此來約束每一位讀者借閱文獻資料的時間,以保證書籍的流通。公共圖書館的“逾期罰款”制度只是以罰款為手段并不是最終目的,這樣才能更好的做到資源共享。當然,在文獻借出的同時,公共圖書館也要積極想辦法,利用紙條,短信,或電話多方位途徑督促讀者按時歸還所使用的文獻。
參考文獻:
[1]馮景萍.淺談“免費開放”與“逾期罰款”的關(guān)系及處理方法[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1(5):99-100.
[2]周旖,于沛.公共圖書館的基本立場與社會角色——對《公共圖書館宣言》1949年版、1972年版和1994年版的分析[J].圖書館論壇,201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