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虹辰
摘 要 介紹語文文化內涵與語文學習興趣之關系,闡述語文中怎樣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學習興趣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1-0100-02
興趣是一個人力求接觸、認識、掌握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內在強大的功能。著名的教育家皮亞杰指出:青少年兒童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為前提。我國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我們教學的先決條件,教學應該從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入手。那么,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呢?
一、揭示全面的語文文化內涵,引導學生樹立學習語文的志趣,內化為學生的學習興趣
人們的生活處處離不開語文,語文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和重要意義已是不言而喻。在此種現(xiàn)實應用主義的影響下,語文教育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弘揚科學精神,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和掌握技能,很少有人提及人文精神的發(fā)展。此種語文教育所培養(yǎng)出來的人,染上了明顯的趨利性、工具性色彩。他們雖然可能掌握了語文知識和技能,但他們未必真正地理解語文,導致語文教育成了一種缺少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教育。那么,何為語文教育的人文價值和精神呢?簡言之,就是指語文教育對培養(yǎng)與形成學生的人文精神的意義與作用。人文精神的教育實際上是一種人生觀與世界觀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導青少年一代更好地調查人生,完善心智,凈化靈魂,理解人生的意義與目的,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
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下,我們的語文教育對于學生而言僅僅成為了拿分和掌握一定語文技能的一種手段教育,毫無人文性可言的功利性教育。這種功利性教育,對于意志力較強的生存者也許有一定吸引力,但對于心智尚未成熟、毅志力較弱的小學生來說,它不但沒有任何吸引力,而且它還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許多小學生只覺得語文抽象、復雜枯燥,而感覺不到語文的優(yōu)越性。其實,語文教育除了語文知識和技能的嚴密的科學性文化外,它的人文性文化也同樣豐富多彩。語文作為探索真理的事業(yè),造成了一種人文化的獨特的人格氣質,一種負責任的人文精神——例如不懈地探索真理、勇于堅持真理、為真理而獻身。它包含了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求實精神,勇于懷疑、自我否定的精神,勇于創(chuàng)新、超越現(xiàn)實性的創(chuàng)新精神等。
二、提高語文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我常遇到這樣的兩種情形。一是學生不僅對聽“故事”有著濃厚的興趣,同時還能將不經(jīng)意間感悟的事理活靈活現(xiàn)地運用到實際情境中來;一是有時候學生對所學內容打死了也學不會,累死了也記不住。為此我常想,為什么結果會有如此大的區(qū)別呢?原因眾多,但“趣味”不對頭卻是關鍵之所在。若“趣味”對,學生學習知識自會如聽“故事”一般產(chǎn)生濃厚的積極性,自會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活學活用;若“趣味”不對頭,學生學習沒有興趣,則學生對所學知識打死了學不會,累死了也記不住。可見,我們的語文教育應結合生活實際,加強對語文教學過程的設計,盡力提高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如在教學以“太陽和月亮”為主題,編選了兩篇詩歌和一首古詩,《小小的船》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主體課文,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故事引入、看圖、讀文、自主識字、音樂欣賞、朗讀感悟、拼句游戲等多項語文實踐活動,從而達到了各方面的教學目標,較好地體現(xiàn)了“課標”的精神,本課例注重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師是以參與者的姿態(tài)與學生一起開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對話,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力求體現(xiàn)民主性、平等性,創(chuàng)設了輕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圍,教師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三、讓語文教學活動化,培養(yǎng)學生強烈而持久的語文學習興趣
教育家巴班斯基認為:一堂課上之所以必須有活動性,并非是為引起熱鬧和耗費精力,語文教學的活動性應該使課堂上所學材料的認識活動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學習目的。例如:在教《小鎮(zhèn)的早晨》一文時,在幫助學生概括了小鎮(zhèn)早晨恬靜、熱鬧、緊張的三個特點后,布置了一次小練筆:仿照《小鎮(zhèn)的早晨》的寫法,以《校園的早晨》為題來進行寫作,寫出校園早晨的特點。要求每個學生寫其中某一方面的特點,寫好后,小組中四人合成一篇文章,結尾共同完成。動手之前,要求小組成員先討論一下校園早晨的特點,明確各自的任務。從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角度進行評述。在教學中貫徹落實了新課標中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從單一的學習方式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轉變,既強調合作學習,又有明確的責任分工。它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習者的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xiàn)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的目標。合作中的傾聽、分享、交流、互助與反思,擴展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網(wǎng)絡,改善了師生的雙向信息和情感溝通,從而在教學中構建了立體動態(tài)的溝通途徑。使合作者之間不僅能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又能形成合力,促進彼此的發(fā)展。這樣就改變了學生“孤軍奮戰(zhàn)''的學習環(huán)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贊賞是興趣的最好推手
給學生以更多的發(fā)展和表達的機會,教學要發(fā)揚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導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 生命》這一教學片段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充分地展開了交互式的評價方法。教師給予學生鼓勵的眼神,富有激勵的話語,如“你讀得真棒、你評得很到位、你已經(jīng)非常了不起了”之類的話語,受到老師真誠的贊賞,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學習的空間更加廣闊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隨之得以更加充分的發(fā)揮,學生真正把自己當成了學習的主人。 贊賞是一種由衷的真情的表揚。面對學生的精彩回答,教師應給予出自內心的贊賞,這可能對學生是一次終身難忘的鼓勵。學生互評在這一片段中運用得非常頻繁,小學生喜歡模仿老師去評價別人,這種互評方式有利于學生互相學習優(yōu)點,改正不足,也可以鍛煉自己的判斷是非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不斷地發(fā)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讀時,學生能對同伴的朗讀作一番點評:“你讀得真不錯,我也想讀一讀。你讀得語氣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讀水平進步了許多?!痹谫澷p中學生學會了朗讀,學會了競爭,鍛煉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進自己全面發(fā)展。我非常注重每個學生的感受,以贊賞為主,敏銳地捕捉其中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和同伴心誠意切、實事求是的評價,激勵學生積極思維,營造一種熱烈而又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把學生引導到贊賞中去,調動所有的學生關注贊賞、參與贊賞,使學生在贊賞中交流,在交流中學習,并且在贊賞中得到進步,共同提高,全面發(fā)展,從而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