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拉追
(云南民族大學東南亞語言文化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
越南跨境民族
——赫蒙族服飾簡析
格桑拉追
(云南民族大學東南亞語言文化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赫蒙族是一個跨境民族,祖先是中國的苗族,它的文化深受苗族文化的影響,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情和文化。古老民族中的圖騰崇拜對民族服飾上的圖騰圖案有著深遠的影響,赫蒙族亦是如此,由于圖騰崇拜而出現(xiàn)了一些崇拜儀式,風情習俗,就會將其繡在服飾上以期保佑,圖騰圖案作為服飾圖案的一種,在赫蒙族服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赫蒙族服飾;圖騰崇拜
越南赫蒙族是一個跨境少數(shù)民族,在歷史上經(jīng)過三次遷徙,進而來到了越南這片土地上,成為了現(xiàn)在的越南赫蒙族。
人類最初是以樹葉和獸皮蔽體,然后逐漸到穿針引線,造出人類最古老的衣裳,再到紡麻布的出現(xiàn),從麻布衣裳到金縷玉衣……再到如今的西裝革履。服飾是積淀人類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一種體現(xiàn)。服飾可以體現(xiàn)出一個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tǒng)和民族的心理結(jié)構(gòu)。赫蒙族的服飾就是展現(xiàn)其歷史發(fā)展最好的表現(xiàn)形式。
越南與中國山水相連,兩國之間有歷史悠久的關系,為苗族向越南遷徙提供了地理歷史條件。赫蒙族主要分布在越南—中國、越南—老撾邊境各省,主要居住在越南北部的高山地區(qū)。越南赫蒙族人口55.8萬(1999),其中,與中國交界的河江省人口最多,為14.4萬,赫蒙族聚居在河江省、老街省、萊州省、高平省、義安省等地。
在中國的苗族遷徙到越南后,使用自稱——赫蒙族,在1978年,越南政府召開了一次赫蒙人會議,一致同意使用自稱作為族名,這是1979年以后越南官方公布的正式族稱。公元9世紀至16世紀期間,由于社會的原因,苗族中的部分居民自洞庭湖地區(qū)向中國的西部、西南部遷移,首批苗族居民于300年前,即16世紀末、17世紀初到達越南。此后,在18世紀和19世紀出現(xiàn)了兩次大的遷徙。越南的赫蒙人居住在高山地區(qū),屬于亞熱帶氣候。主要種植旱田和梯田,主要農(nóng)作物有水稻、玉米、燕麥,此外還有狩獵、森林采摘業(yè)。家庭手工業(yè)有織布、刺繡、木工、竹藤編織等。同一宗族組成一個村寨,族長就是村長。信仰多神。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最有特色的樂器為蘆笙。赫蒙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一直使用漢字。
在中國,苗族的支系大致可分為白苗、黑苗、花苗、青苗、綠苗和漢苗。而在越南的赫蒙人支系,則有三種說法:
第一,1994年出版的《法屬印度支那民族》即說:“苗人分為很多支系,根據(jù)婦女服飾的顏色分別稱為:紅苗、白苗、黑苗和花苗”。越南何文書在其1956年發(fā)表的《越南民主共和國越北自治區(qū)》介紹中,即談到越南“苗族包括有四種:白苗、紅苗、花苗、黑苗”。越南1983年出版的《越南各民族》一書也把赫蒙人分為四支:蒙豆(白苗)蒙冷(花苗)、蒙西(紅苗)、蒙都(黑苗)。
第二,越南學者琳心1961年發(fā)表的《苗族的遷徙與稱謂史》一文說:“苗族可分為如下五大支:白苗(蒙豆)、紅苗(蒙西)、黑苗(蒙都)、漢苗(蒙刷)、花苗(蒙冷)或青苗(蒙佐)。”在這里雖然是把赫蒙人分為五大支系,實際上卻提出了六個支系名,只不過是把花苗和青苗合為一支。越南學者羅文盧的《越南少數(shù)民族初步研究》(1973)說:“苗族有五個不同的族稱:白苗、黑苗、紅苗、花苗、漢苗。
第三,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民族學研究所編著的《越南北方少數(shù)民族》一書說:“從民族學的一些特點來看,可以把我國自稱‘蒙’的苗族劃分為各支系:白苗、花苗、青苗、黑苗”。
赫蒙族從遷徙到如今的穩(wěn)定,歷盡艱辛,用自己的雙手建設保護美好家園,在其艱辛的歷程中,造就了赫蒙族悠久的歷史文化。
一個民族悠久的歷史,豐富多彩的文化,可以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比如飲食、婚喪習俗、歌謠文化、服飾等等。從赫蒙族的服飾可以了解赫蒙族的古老文化和歷史底蘊。
家長反映的看上去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確實折射出了我這個北方男人粗獷有余、細膩不足的一面,與其到校長室去投訴,不如給他們一個機會,直接向我提意見。于是,我把周末的周記改為命題作文:朱老師,我想對您說。為了讓學生說真話,我要求周記必須從優(yōu)點和不足兩個方面來寫。
越南赫蒙族主要生活在山區(qū),因而服飾比較簡單,但服飾上的花紋豐富多彩。越南赫蒙族支系的劃分主要是根據(jù)服飾的顏色來劃分。根據(jù)服飾的顏色,比如說服飾主色調(diào)是黑色,就稱為“黑苗”,服飾顏色主要是紅色,就稱為“紅苗”等。
越南赫蒙族的服飾主要是用麻布縫制而成的。赫蒙族婦女傳統(tǒng)的服裝包括:裙子、前襟開縫帶有短圍胸的上衣、前圍裙、腰帶、后圍腰、綁腿。裙呈喇叭狀下垂,走起來動感很強。還有一種筒式裙,兩邊打折。頭上則用繡有花邊的頭巾或頭帕,或用彩色珠子竄起來形成的流蘇珠鏈。赫蒙族男士的服飾很簡單,有對襟上衣,外套馬褂,穿長褲或綁腿。
越南赫蒙族服飾的主色調(diào)有黑色、紅色、青色,服飾上的花紋有螺螄、豬蹄、狗爪、蝴蝶、蛇、鳥眼、蘆笙、花朵、耙齒、錢幣、十字、波浪紋等。圖案格調(diào)清新明麗,體現(xiàn)了赫蒙族傳統(tǒng)的文化特征。
在民族服飾上出現(xiàn)的各種圖騰圖案和花紋可以體現(xiàn)出一個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也可以體現(xiàn)出一個民族祖先的智慧。
2.1 赫蒙族服飾圖騰圖案來源
圖騰崇拜對于許多民族來說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對赫蒙族亦是如此。赫蒙族在一些地方沿襲了中國苗族的一些文化特征,同時在適應新環(huán)境的過程中又產(chǎn)生了與中國苗族不同的文化特征,而又在與中國邊境地區(qū)民族的交往過程中出現(xiàn)了與其他民族相融合的文化。圖騰,是一種原始信仰,是北美洲印第安人的方言,原意是指“他們的親族”。圖騰對人們而言是有一種保護作用,而人們對圖騰則是崇敬。如果它是一種動物,那么就禁止殺害它;如果它是一種植物,那么就禁止砍伐它。遠古時候的人認為和自己的部落或是氏族有血緣關系的某種動物或自然物是自己部落的一種標志或符號,它象征的是自己部落的一種古老信仰、一種精神力量。當一個民族有了圖騰崇拜,并開始重視圖騰崇拜,那么他們就會將自己部落的興衰福禍都和圖騰聯(lián)系在一起。
赫蒙族的圖騰崇拜受苗族圖騰崇拜的影響極大。圖騰的出現(xiàn)是人們對大自然的反映。古人的圖騰崇拜大部分是動物。在歷史上,苗族曾居住在黃河、長江中下游一帶,而這一帶自古以來是水鄉(xiāng)之地,盛產(chǎn)魚類,也是鳥、蛇出沒棲息之地。所以,古代苗族以鳥、蛇、魚為圖騰。
因此,可以說,一個民族圖騰圖案的來源,與他們所生活的地理環(huán)境有關,與神秘的大自然有關,也可能是因為沒有文字,所以用此來作為人們之間溝通交流的媒介。
2.2 赫蒙族服飾圖騰圖案的象征意義
對于服飾的顏色,古人不是很注重它的審美要求,主要是考慮它的保護作用和精神信仰。以黑色和青色來說,當時人們以黑色和青色為服飾的主體顏色,和周圍的生活環(huán)境有關。赫蒙族主要生活在山區(qū),森林覆蓋范圍廣,同時,又以狩獵和耕種為主要生活方式,所以選擇和森林、大地、黑夜的顏色作為服飾的主色,是出于對自身的保護。個人覺得,這也象征著當時的人們對大自然的尊敬和依賴。
赫蒙族服飾上的圖案大多數(shù)沿襲了中國苗族服飾的圖案,因而圖案的意義也是極為相近的。褶裙上的彩色線條,是一條條河流,一條條山路;背牌上的回環(huán)式方形紋,是曾經(jīng)擁有的城市,有街道、城墻、角樓;那披肩上的云紋、水紋、棱形紋,是北方故土的天地和一丘丘肥沃的田土;花帶上的“馬”字紋和水波紋,是苗族祖先遷徙時萬馬奔騰過江河的壯觀氣勢……
(1)赫蒙族服飾上的蝴蝶圖案與苗族的蝴蝶神話有關。苗族的蝴蝶神話版本有好幾種,其中燕寶版的大概內(nèi)容是:以樹心變成的蝴蝶媽媽妹榜妹留,她叫神仙為娘,天池煮魚給她吃。妹榜妹留十二歲開始談情說愛,她在河邊漩水灘與水泡戀愛。后來妹榜妹留生了十二個蛋。生蛋后,妹榜妹留自己不會孵,于是脊宇鳥來給她孵。孵了三年多,終于孵出了雷公、水龍、蛇、虎、羊、大象、野豬及人類祖先姜央。雖然現(xiàn)在對蝴蝶作為圖騰這一說法許多學者存有質(zhì)疑,但本文對此不作介紹。在這一神話中妹榜妹留就是指蝴蝶,而蝴蝶代表著人類的母親,因而也有蝴蝶媽媽的這一說法。在以前苗族家庭中,也有一些蝴蝶祭祀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這一神話出現(xiàn)的時間是苗族處于母系氏族社會時期,因此這一說法可能是受當時社會形態(tài)的影響。也許是對母親的敬愛與尊重,因此在服飾上出現(xiàn)了蝴蝶這一圖騰。
(2)服飾上的蛇圖騰與延維神話有關?!渡胶=?jīng)·海內(nèi)經(jīng)》中有記載,苗民崇拜人首蛇身的神,這個神尾巴很長,穿紫色的衣服,并且左右都有戴著氈帽的頭,人們叫神“延維”,據(jù)說如果能夠吃它的肉將稱霸天下。這里的“延維”就是伏羲和女媧。在苗民中,流傳著如果能得到延維的肉就能延年益壽。因此在服飾上的蛇圖案象征著長壽和健康。
(3)服飾上的蘆笙圖案則來源于古人的蘆笙舞,是在祭祀活動中一種模仿錦雞的舞蹈。由于錦雞幫助苗族的祖先獲得了小米種,幫助他們度過了饑荒,所以錦雞就成了他們的命運吉星。于是,他們仿照錦雞的摸樣打扮自己,并模擬錦雞的求偶步態(tài)跳起了蘆笙舞。如今,蘆笙舞成為了他們傳統(tǒng)節(jié)日不可或缺的一種娛樂舞蹈。因此,在服飾上也就出現(xiàn)了蘆笙的圖案。
赫蒙族是因苗族的遷徙而來到越南的土地上,在服飾圖騰圖案的來源上與中國的苗族有著莫大的關系,他們既保持了苗族原有的圖騰圖案,也擴展了自己的圖騰文化。
民族服飾可以說是一個民族特有的語言,它可以傳遞民族的古老文化信息。越南赫蒙族的服飾就是這樣。它在中國苗族服飾原有的服飾文化上,做了一些改變,同時也在適應新環(huán)境的過程中添加了自己的元素。雖然在服飾或服飾圖案上沒有中國苗族的服飾那么豐富多樣,但在越南的少數(shù)民族服飾中卻是獨特的。以服飾的顏色來代表和區(qū)別不同的支系,在服飾上的圖案與所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息息相關,將自然元素融入到服飾圖案上,可以說不僅體現(xiàn)了他們的圖騰崇拜,也說明了人類祖祖輩輩的生活離不開大自然。
[1] 徐紹麗,利國,張訓常.列國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53.
[2] 石茂明.跨國苗族研究:民族與國家的邊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1:115—169.
[3] 佚名.貴州民族文化藝術網(wǎng),青年論壇,學界文匯,2009.4.
[4] 趙一凡.苗族服飾圖騰圖案研究[D].2003.
[5] 吳曉東.苗族蝴蝶圖騰的質(zhì)疑[J].論文摘要,2008.1.5.
[6] 吳曉東.盤瓠神話:楚與盧戎的一場戰(zhàn)爭[J].2011.2.25:1.
[7] ① 石勛旺 《融水苗族圖騰崇拜》 2011.7.18
[8] 貴州民族文化藝術網(wǎng)>>資訊>>青年論壇>>學界文匯>> 2009.4
格桑拉追(1989-),女,藏族,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人,亞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單位:云南民族大學東南亞語言文化學院亞非語言文學專業(yè),研究方向:越南語。
C951
A
1672-5832(2015)12-0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