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利波++宋言東
摘 要:文章通過分析總結徐州工程學院“數字化教學資源中心”建設的實踐經驗,著重從“項目引入”、“項目規(guī)劃”、“實施建設”、“應用推廣”四個方面闡述數字化教學資源中心的建設歷程,力求客觀分析其中的成績和不足,以期能為高校多方位打造數字化教學資源中心提供一些實踐經驗供探討。
關鍵詞:數字化教學;資源中心;實施建設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21-0035-04
引言
徐州工程學院教學資源建設源于2006年,根據學校統(tǒng)一部署,正式購買網絡教學平臺,在全校推廣使用,要求全部課程教學均在平臺開設,發(fā)布教學資源信息、組織教學過程等。然而,該平臺在我校的應用推廣并非一帆風順,其中也走過了不少彎路。筆者親歷了徐州工程學院數字化教學資源中心建設的全過程,在此,著重從“項目引入”、“項目規(guī)劃”、“實施建設”和“應用推廣”等四個方面的工作進行具體闡述。
一、項目引入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深刻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fā)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教學資源建設更是重中之重。[1]《江蘇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也明確提出高等學校要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徐州工程學院作為一所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地處蘇北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辦學經費緊張,學校教學資源建設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在課程視頻錄播、媒體素材開發(fā)、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與利用等方面明顯滯后。為解決學校辦學經費緊張局面,學校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fā)展專項資金,校領導親自掛帥,組織精干力量,潛心編制申報計劃,學校申報的“數字化教學資源中心”作為中央財政專項資金項目的子項目成功獲批,爭取到中央財政380萬元,有效解決了我校資源建設中資金匱乏的問題。
二、項目規(guī)劃
前期規(guī)劃對項目能否成功實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是項目得以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具有很強的必要性。面向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教學改革的現實需要,學校經過廣泛深入的研究和論證,最終確立了數字化教學資源中心總體架構如圖1所示,即“一庫、三平臺”;“一庫”指一個教學資源庫,“三平臺”指網絡教學平臺、課程直播資源平臺和開放式的資源管理平臺。通過多方位打造全校性的教學資源中心,能有效地促進教學改革,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人才的能力,進而推動多種類型、滿足多樣化需求的適用教學資源積累。
(1)初步建成多種類型、滿足多樣化需求的資源庫,為教師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提供適用的數字化資源,推動學校優(yōu)勢特色教學資源深度挖掘,為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yǎng)提供示范性的共享資源。
(2)建成先進的網絡教學平臺,促進多媒體與網絡課程的規(guī)范化和工程化建設,促進學科專業(yè)信息化環(huán)境的構建,實現師生、生生等教與學的互動與交流,充分滿足信息化教學模式改革的現實需要,實現對教學進程的管理和教學效果的反饋與評價,不斷提升網絡課程資源的建設水平。
(3)建成先進的課程直播資源平臺,重點建設2個全自動高清直播教室,為學校優(yōu)質課程資源的廣泛利用提供條件,為課程視頻資源的開發(fā)建設提供基本條件,使課堂教學資源作為一種優(yōu)秀的文化資源財產保存下來。
(4)搭建開放式的資源管理平臺,實現與網絡教學平臺、課程直播資源平臺之間的無縫連接,構建分布式的資源存儲方案(包括入庫資源的統(tǒng)一元數據編碼、注冊方式、注冊信息、規(guī)范化整理流程以及高效的檢索機制等),為廣大師生積累和運用數字化資源提供基礎條件,為管理人員全面整合優(yōu)化數字化教學資源提供平臺支撐。
三、實施建設
數字化教學資源最大的特點是交互性和共享性,當前我校建設的平臺主要包括有利于輔助課堂教學和師生交流互動的網絡教學平臺、有利于教師開展視頻公開課資源建設需要的課程直播資源平臺、有利于教師教學資源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需要的資源管理平臺以及有利于教師備課和學生學習的教學資源庫。
1.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
資源庫是集素材、教學課件庫、資料庫、試題庫、視頻庫、習題庫和案例庫等各種有關教育資源的匯集。按照“以用促建,突出特色,持續(xù)更新,不斷完善”的指導思想,加強頂層設計,完善資源建設標準;積極發(fā)動師生,廣泛收集資源;建立優(yōu)質資源開發(fā)激勵機制,確保教學資源持續(xù)更新。采用外購與自主開發(fā)相結合的方式,構建我校教學資源庫,方便師生進行教學資源的上傳、下載、分類、檢索與共享等。
(1)頂層設計
以資源“分層分類”建設為主,制定我校教學資源庫建設框架、建設標準,形成符合學校實際需要的教學資源庫,并重點開發(fā)彰顯學校教學特色的示范性教學資源庫。
1)分層建設。教學資源庫可以劃分為學?!獙W院——系部——專業(yè)——教研室——課程等不同層次,分別構建全校性的公有資源、二級學院的公有資源、各個專業(yè)的特色資源以及個人私有資源等。
2)按學科分類建設。本標準僅將學科分類定義到一、二、三級,共設62個一級學科或學科群,一級學科之上可歸屬到科技統(tǒng)計使用的門類。門類排列順序是:A.自然科學;B.農業(yè)科學;C.醫(yī)藥科學;D.程與技術科學;E.人文與社會科學。
3)按資源屬性分類建設。按照資源建設規(guī)范要求,數字化教學資源主要分為9大類:素材類(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教學文檔(doc)、電子課件(ppt)、試題庫、習題庫、案例庫、文獻資料、資源目錄索引、網絡課程資源等。
(2)資源收集
積極發(fā)動廣大師生參與,群策群力,多渠道收集教學資源,包括各級各類立項、教師自行研發(fā)、網上免費公共資源、引進資源、與其他院校交流資源等,共享校內外適用教學資源。endprint
(3)保障措施
為進一步保證資源中心持續(xù)穩(wěn)步向前發(fā)展,建立優(yōu)質資源開發(fā)激勵機制,初步形成實施辦法,確保教學資源持續(xù)更新。
2.網絡教學平臺建設
在網絡教學平臺的選型上,首先要考慮平臺的穩(wěn)定性,硬件部署必須支持負載均衡技術,以保證用戶大量并發(fā)情況下系統(tǒng)具有較高的響應性能以及可靠的運行環(huán)境等;[3]再是著重考慮能否滿足教學中最重要的功能,包括是否支持內容的展示、混合式教學、測試、作業(yè)、跟蹤統(tǒng)計和移動學習等。網絡教學平臺涵蓋整個教學過程,必須提供簡單易用的應用工具來輔助教學工作,為教師和學生創(chuàng)建自主的網絡學習環(huán)境;教師可以有效地管理課程、設計教學、制作內容、布置作業(yè)和評測反饋;學生可以在多終端上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的自主學習,使教與學更豐富生動;主要功能如下:[4]
(1)教學管理
教師可方便地使用整套教學工具來編排課程內容;支持教師根據課程內容結構,有選擇地將內容發(fā)布給學生??蓜?chuàng)建和設置課程、導入和導出課程,進行課程存檔和備份;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小組分組教學等。
(2)支持移動學習
學生通過在安卓和蘋果等手機市場中下載安裝客戶端,實現隨時隨地、按照自己的需求獲取教學資源,參與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交流協作,使學習更主動,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3)考核管理
支持自測、測驗、網絡考試、調查和作業(yè)提交、記分功能;支持試卷分析,了解學生答題正確率與完成情況;學生可以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教師發(fā)布的考試,并查看批閱結果;
(4)統(tǒng)計管理
通過生成有關課程使用情況的報告,教師可以查看學生的使用情況;通過生成各類統(tǒng)計報表(如:按時間的使用情況統(tǒng)計、按用戶的使用情況統(tǒng)計、訪問人次以及頁面瀏覽次數等),管理者可以準確地掌握教學數據信息,從而為教學改革和評測提供數據依據,提高管理效率。
3.課程直播資源平臺建設
課程直播資源平臺是集多媒體、網絡、錄播演播系統(tǒng)、遠程互動系統(tǒng)于一體的課程資源綜合系統(tǒng)。我校在打造平臺時重點建設了2個高標準的全自動高清直播教室,采用先進的4機位高清攝像機進行圖像識別定位。每個教室通過部署1套集錄播管理、圖像定位、智能導播和課堂直播等系統(tǒng)軟件以及部署1臺高清錄播主機、1臺多功能云臺控制器、2臺攝像機云臺和4臺數碼高清攝像機等硬件設施,搭建完成了課程直播資源平臺。使用直播資源平臺錄制視頻公開課程,學生可以通過校園網接收遠程同步教學,也可以在課后點播錄制的課程;依托平臺積極開展視頻公開課、觀摩課、研究課、名師課堂、賽課、精品課程建設等活動,實現我校優(yōu)質動態(tài)教育資源的建設和共享。
4.搭建開放式資源管理平臺
資源管理平臺主要是對教學資源庫、網絡教學平臺及課程直播資源平臺中的教學資源進行集中管理,為管理人員整合教學資源提供一站式的平臺支撐,為廣大師生檢索適用的教學資源提供便利,其架構如圖2所示。資源管理平臺資源建設標準參照我國CELTS-31(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guī)范)技術,建設符合共享性和流通性的標準化教學資源,對現有平臺中已有的教學資源必須進行統(tǒng)一元數據編碼,將一系列最基本的元數據注冊信息添加到元數據信息庫中,注冊信息主要包括了資源類型(type)、資源名稱(name)和資源的地址(address)等元數據規(guī)范標準描述的所有信息,從而實現資源共享和分布式存儲。[5]
開放式資源管理平臺架構如圖2所示,由多個平臺組成的,圖中每一個提供資源信息的平臺都稱為一個資源節(jié)點,通過一定的信任授權關系,所有節(jié)點之間可以進行資源互訪和共享。資源管理平臺建設采取了一種分布式的體系架構,目的是將資源的核心元數據集中存儲到一個資源庫管理中心節(jié)點上,進行統(tǒng)一的管理,而資源本身既可以存儲到公共資源庫中,也可以保留在原來的系統(tǒng)中;資源庫管理中心作為整個系統(tǒng)的核心,主要作用如下:
(1)元數據信息庫。用來管理、存儲所有類型的資源以及資源的元數據描述信息,支持按照學科、屬性等擴展的資源描述規(guī)范,對所有符合元數據規(guī)范的資源描述信息進行存儲和管理。
(2)資源注冊。每一個提供資源信息的節(jié)點可以利用元數據信息庫提供的注冊服務進行注冊,將各節(jié)點資源描述信息(type、name、address等)統(tǒng)一納入資源庫管理中心,而資源本身可以保留在原系統(tǒng)中,也可以根據需要,將資源本身直接存儲到教學資源庫中。
(3)資源檢索。用戶通過查詢注冊信息庫(library),即可快速、準確地找到所需資源的注冊信息,并且通過存儲地址(address)或其他有關描述信息,方便快捷地檢索到需要的教學資源并加以利用。
四、推廣應用
徐州工程學院通過多方位打造“數字化教學資源中心”,在課程建設、提高教學效果等方面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通過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的建設和推廣應用,我校教學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效:(1)資源實現了統(tǒng)一元數據編碼、統(tǒng)一技術和統(tǒng)一制作標準;(2)建設了多個教學資源庫(淮海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食品教學特色資源庫等6個自建數據庫);(3)建設完成了2間全自動高清錄播教室,自錄教學視頻資源多達3T;(4)建設網絡課程580門,其中省級精品課程10門,校級精品課程46門,重點課程180門,每個重點學科30%的課程都有網絡課程;總訪問量39萬余人次;(5)學生90%以上具有數字化學習的經歷;經過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的一線教師多達60%以上。筆者通過總結我校在數字化教學推廣應用方面的經驗,提出幾點建議供參考。[6]
1.領導重視
學校領導要對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在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重要性有高度的認識,通過制定一些政策和激勵措施,如政策驅動、項目驅動和評獎驅動等,吸引和激勵廣大教師在數字化學習上做有益的探索。endprint
2.資金保障
加大教育信息化經費投入,提供良好的數字化教學環(huán)境,對于辦學經費相對緊張的高校,積極爭取中央、省市財政的政策支持,通過多渠道(校友捐助、企業(yè)贊助和社會捐款等)籌集辦學資金。
3.完善課程建設體系
學校注重從人才培養(yǎng)目標出發(fā),堅持“分類指導、分層建設、突出重點、以點帶面”的課程建設思路,構建了以合格課程為基礎、以重點課程為支撐、以精品課程為示范的分層建設體系,要求培養(yǎng)方案中設置的課程需在三年內全部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建成合格課程,在此基礎上,對學生受益面廣的基礎課和選修課、對人才培養(yǎng)起重要作用的核心課程和特色課程開展重點課程立項建設,再從重點課程中有計劃地遴選一批能體現辦學水平和特色的精品課程。
4.做好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工作
對教師的培訓需求進行認真調查和研究,合理設計培訓內容,靈活采用集中面授、網上自學、現場教學等多種方式,更新教師教育技術理念,提高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水平。
五、發(fā)展展望
在國家大力發(fā)展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在已有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在數字化學習建設和平臺應用推廣方面我們要加強學習、擴寬思路,充分挖掘數字化教學資源中心的各項功能,轉變服務方式,從單純的提供資源服務和技術服務轉向提供知識服務,多方位打造一個“按需索取、共同維護、高度協同和知識共享”的云服務平臺,為廣大師生和社會公眾提供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
參考文獻:
[1]余勝泉.推進技術與教育的雙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 年)發(fā)展規(guī)劃》解讀[J].山西電教,2012(8).
[2]楊志惠,胡維治等.數字化資源分類體系的設想[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17):47-49.
[3]肖曉梅.網絡教學平臺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9):67-69.
[4]賽爾畢博公司網站. Blackboard 教學管理平臺. http://www.cerbibo.com/product/.
[5]趙艷等.高校教學參考資源平臺建設研究[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6(11):26-28.
[6]黃海.高校數字化學習建設和應用推廣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4):58-60.
[7]王峰,涂寶軍,張仲謀.共建、共享與共贏:北美高校教學資源庫建設及其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11(8):92-94.
(編輯:楊馥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