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前
摘 要:《〈歸去來兮辭〉并序》是人教版語文教材必修五的第四課,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笨梢姶宋某删皖H高?!稓w去來兮辭》的創(chuàng)作不僅是陶淵明結束多年徘徊的決定,也是他回歸田園的宣言。《歸去來兮辭》由“序”和“辭”兩部分組成,序文交代了本文寫作時間背景以及自己辭去彭澤令的原因,正文將生動可感的生活情境與自己對社會生活的觀察體驗聯(lián)系在一起,抒發(fā)了作者決定離開官場、回歸田園后,所流露出的自然真實的情感。也正是這份自然真實、發(fā)自肺腑的情感讓人深受感染。本文根據(jù)作者的情感脈絡,從真情的內(nèi)涵、真情的展現(xiàn)和真情的價值三個方面展開分析。
關鍵詞: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真情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7-0126-02
一、真情的內(nèi)涵
(一)“質性自然”的對自然的熱愛
陶淵明在官場與田園的抉擇中選擇了后者,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的序文中寫道:“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北磉_了他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崇尚自然是陶淵明思想的核心。第二自然段:“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卑自瞥錾健w鳥投林、夕陽在山、暮色蒼茫等等自然景色令人遐想,作者將筆觸從自家小院延展到自然天地。第三自然段:“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表示要謝絕交游,與世相忘;“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與家人相伴,以琴書為侶;“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過從事農(nóng)活、躬耕田園生活;“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在農(nóng)事之暇,游山玩水,隨性灑脫;“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一年四季萬物欣欣向榮,河流不斷涓涓流淌,大自然生機勃勃的魅力,令人神往。無論是家庭生活、忙時務農(nóng),還是閑時游玩都與大自然不可分割,足見作者“質性自然”,對自然世界的真摯情感。
(二)“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的生命意識
陶淵明對自然的崇尚體現(xiàn)了他對生命的思考,陶淵明認為人應該恬淡地順應自然規(guī)律。“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悟生之行休?!鼻》耆f物繁榮生長的季節(jié),可惜“我”的一生將要結束,陶淵明對歲月的飄忽不居和人生的短暫無常十分敏感,節(jié)序的變化往往引起他對生命終結的焦慮,自然景物的枯榮更容易觸發(fā)他的生死之念?!皯蚜汲揭怨峦?,或植杖而耘耔。”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不僅不能使人沉醉忘情,反而勾起他對人生短暫的焦慮。“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宇宙間的一切都是不斷變化的,人也是不斷變化的,姑且順隨自然的變化,走向生命的盡頭。他對生死的感懷,比那些回避死亡的人更富于生命的激情,對生命的體驗也顯得更有深度?!霸⑿斡顑?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我”在世上還能活多久?為什么不隨心所欲的活著?既然生命如此寶貴,“我”定不辱此生。
(三)從“奚惆悵獨悲”到“委心任去留”的自我反思
《歸去來兮辭》中的情感表達有一條清晰的線索,從文章伊始:“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勿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弊罱K離開官場回歸田園,對過去犯的錯誤有懊悔,但對未來的生活有新的希望?!皻w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表明了陶淵明與官場的決絕態(tài)度,提醒自己不要再留戀世俗。“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币嘈抛约盒撵`的指引,生命易逝,拋開世俗的觀念,珍惜有限的時間。在這條情感線索中,能看出陶淵明率真、灑脫的真性情和不斷剖析自己、反思自己的令人敬佩的真情。
二、真情的展現(xiàn)
(一)序文結合,辭賦文體
《歸去來兮辭》選擇序文結合和辭賦文體比一般文體更具抒情性和感染力?!稓w去來兮辭》全文由“序”和“文”兩部分構成,二者各司其職。前部分散體序文重在敘述,在這里主要敘述自己辭官的原因,條理清晰;韻文辭賦全力抒情,二者結合使讀者能準確地感受到作者的真情。正文是一篇抒情辭賦,辭是一種形式靈活多變的韻文,篇幅有長有短,句式上有散文化傾向,有長短句,但主要以四言、六言為主,且韻腳的轉換和押韻的方式也靈活而富于變化。在漢代將辭和賦統(tǒng)稱為詞賦,不加區(qū)分,雖然辭和賦都注重文采,講究鋪排,善于用典,但賦的句式進一步散文化,關聯(lián)詞語多,內(nèi)容上以詠物說理為主,而辭則重在抒情?!稓w去來兮辭》的辭賦音節(jié)鏗鏘、自然成韻,并將說理與抒情二者充分結合,既有了對農(nóng)村生活的場景描述,又有了歸耕田園的感情抒發(fā),充分展示了陶淵明對自然的真情。
(二)透過意象,傳遞真情
意象是非常感性的、生動的,意象是揭示意脈的起伏的突破口,通過表層意象我們能夠看到作者情緒的變化、意脈的曲折,能了解作者真實的情感?!稓w去來兮辭》中的意象選取的都是田園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但同時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如松菊、琴書、西疇、清流等,以展現(xiàn)自然景物的本色?!稓w去來兮辭》中以松菊代表自己高潔、堅韌的品質,琴書暗指自己高尚的情操和精神境界等,通過這些意象群我們能感受到陶淵明的“質性自然”,能一窺作者的心靈,能感受到作者辭官歸田的愉悅心情,了解作者對人生的思考。意象的分布也十分隨意,并不是呆板的重復羅列,而是零零星星的,似是不經(jīng)意的流露,但有了這些意象的點綴,更突顯了陶淵明自由抒發(fā)情感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所以這種直抒胸臆的文本才真實、感人。
(三)癯而實腴,點到即止
陶淵明決意回歸自然,語言也回歸自然,陶淵明語言的魅力就在于甘醇而自然。蘇軾評價陶淵明詩詞語言的特點是“外枯而中膏(《東坡題跋》)”,“癯而實腴”(《與蘇澈書》)。從表面上看,詩的字句辭藻是干枯清癯的,但它給讀者的感覺卻是飽滿豐富的?!稓w去來兮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笨吹搅嗽茪饷俺錾筋^,鳥兒飛回巢穴,詩人采取了接近白描的手法描寫田園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和場景,但是云是“無心”出的山頭,鳥兒是“倦飛”回到巢穴,這就調動了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會與陶淵明做官、辭官的經(jīng)歷聯(lián)系起來。詩人充分發(fā)揮語言的啟示性作用,并沒有對這種觀點進行闡述,而是點到即止,轉筆到:“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睂⒆约簾霟岬恼鎸嵏星楹蜐庥舻纳顭崆楹畹仉[藏在平淡樸素的語言外表下,把返回自然的輕松喜悅與與仕途的厭倦形成鮮明對比,因此更純粹、真摯。
三、真情的價值
(一)罕見的真實,罕見的坦誠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的回歸田園宣言書,從陶淵明的人生經(jīng)歷可以看出他內(nèi)心在“出仕”還是“歸田”是有過一番斗爭的。陶淵明從晉安帝隆安二年(398)開始,五次出仕都是一踏上仕途就想趕快逃離仕途,先后入桓玄、劉裕、劉敬宣三人的軍幕,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出任彭澤縣令,辭官后賦《歸去來兮辭》,永歸田里。在《歸去來兮辭》的序文中,陶淵明寫自己為“幼稚盈室”而“瓶無儲粟”的生活所迫而求官,但由于自己“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而且“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最終辭官歸田,在辭賦中將自己的心路歷程毫無保留的展現(xiàn)出來。對自己內(nèi)心世界進行剖析:“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心念田園卻去求官出仕必定“心為形役”,“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驅馳仕途也就是誤入“迷途”,但幸好“今是而昨非”。當然,陶淵明求官并不全是為了養(yǎng)家,辭官也可能也有政治斗爭等原因,但陶淵明敢說出自己為生活所迫去求官,且經(jīng)過自己的嘗試和探索,沒有在宦海中掙扎,而是跟隨自己的心做出了選擇,足見陶淵明的真實、坦誠,而這正是文章的價值所在。
(二)精神的自由,自我的超越
從《歸去來兮辭》中能體會到陶淵明并不是不想有所作為,只是在權力斗爭的漩渦中,在“不知道干什么就什么都干”的價值觀取向中,既要保持自身的高潔又要有所作為實在太難了。陶淵明生活的魏晉時期,時局動蕩,魏晉許多名士因為精神價值的虛無而無拘無束,因為不必有什么操守而得意自如,他們追求的是一種任性、一種迷惘,熱衷的是玄理。所以表現(xiàn)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那些超言絕象的玄言詩備受推崇。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卻語言質樸,直抒胸臆;意象疏朗;寫人、寫勞動、寫自然,寫自己用心感受到的生活;思考自己的生命意義,剖析自己的心靈世界。陶淵明在躬耕田園中追求精神世界的豐滿,尋找現(xiàn)實生活本真,實現(xiàn)了精神的自由與自我的超越,使《歸去來兮辭》中的真情更顯珍貴。
(三)冷落到推崇,漫長的考驗
在南北朝時期,陶淵明的詩文曾遭到冷落和忽視,直到唐代才漸漸受到重視,到宋代以后,人們才給予陶淵明大詩人的地位。辛棄疾對《歸去來兮辭》的借用有18次之多,蘇軾對陶詩有頗多評論,使陶詩受到了推崇,陶淵明才獲得一流詩人的地位。由忽視到重視,由冷落到推崇,陶淵明的作品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從《歸去來兮辭》中,我們能體會到陶淵明不含雜質的對自然的熱愛,有超然塵俗的韻致;辭賦蘊藉雋永,言有盡而意無窮;質樸平淡的語言,抒情與說理的結合。正是這些,才使《歸去來兮辭》感人至深。
參考文獻:
〔1〕袁行霈.陶淵明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戴建業(yè).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論[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孫紹振.審美閱讀十五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