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飛秀
內容摘要:在當前我國正協調有序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和檢察改革的背景下,充滿實踐活力的刑事和解程序豐富了刑事案件糾紛解決機制,但卻遇到法律規(guī)制不足等尷尬困局。本文將從B市C區(qū)檢察院實踐出發(fā),分析2013年該院審查逮捕階段適用刑事和解的現狀、實踐困境,并嘗試提出完善路徑。
關鍵詞:司法改革 審查逮捕 刑事和解 現狀 完善
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訴訟程序運行過程中,加害人(即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及其親屬以認罪、賠償、道歉等方式達成諒解與協議以后,國家專門機關不再追究加害人刑事責任或者對其從輕處罰的一種案件處理方式。[1]
一、刑事和解的主要舉措
(一)規(guī)范刑事和解適用案件范圍和程序
為避免刑事和解被濫用,防止人情案、關系案和金錢案的出現,嚴格按照《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的《關于辦理當事人達成和解的輕微刑事案件的若干意見》的有關規(guī)定,限制刑事和解的適用范圍、規(guī)范刑事和解的操作程序。尤其注重以下幾點:一是因刑事和解作出不捕決定需層層審批,二是接受上級院和紀檢組檢查監(jiān)督,三是需重新核實刑事和解協議的自愿性、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與審查逮捕階段聽取律師意見機制相結合
律師在刑事和解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現,保障律師的參與權,能有效地促成和解。C區(qū)檢察院2013年研究制定《審查逮捕聽取律師意見實施規(guī)范》,積極構建案件初審、意見受理、意見審查、結果告知的“四位一體”審查逮捕聽取律師意見體系。對于犯罪嫌疑人有委托律師的,主動與律師溝通聯系,認真聽取其意見,切實保障律師在刑事和解過程中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
(三)與擬不捕案件公開聽證制度充分結合
為增強實效,適用刑事和解機制時,邀請多方人員舉行公開聽證。承辦人在聽取當事人和其他有關人員的意見,對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進行審查,主持召開和解會議時,除召集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及其辯護人、代理人參加外,還邀請公安機關、學校、犯罪嫌疑人所在單位、院內其他部門等案外人參與見證,全力推動刑事和解公開化、公正化、透明化,爭取社會對刑事和解適用的理解與支持,逐步消除群眾“花錢買刑”的疑慮。
(四)與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機制相結合
將刑事和解適用延伸至捕后,克服訴訟時限的短暫性和刑事和解程序的復雜性之間的矛盾,對于符合刑事和解條件,但在審查逮捕階段因沒有達成和解而逮捕的案件,在作出批準逮捕決定后,或是建議公安機關加大對雙方調解力度,堅持不懈促和解,或是檢察院繼續(xù)主動引導雙方和解,并視情況啟動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機制,建議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變更為非羈押強制措施,將案件合理分流,提高訴訟效率,節(jié)約司法成本。
(五)構建刑事和解的幫教平臺——“管護教育基地”
相應的幫教機制的缺少是制約刑事和解社會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審查逮捕中適用刑事和解作出無社會危險性不捕決定后,通常情況下犯罪嫌疑人在法院作出判決前一直處于取保候審狀態(tài),即群眾所了解的“一放了之”,難以充分發(fā)揮預防和減少犯罪的功能。2013年C區(qū)檢察院探索建立該省首個“管護教育基地”,為作出不捕的輕微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提供一個維權幫教和改過自新的平臺,讓企業(yè)為涉嫌輕微犯罪的外來流動人員提供生活保障和工作崗位,并開展幫教、心理矯治、親情感化等,增強幫教效果。
二、適用刑事和解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備受社會公眾“花錢買刑”、“權力、權利易被濫用”的質疑
一是“花錢買刑”的質疑。有觀點認為用錢購買來的被害人寬恕兌換刑事案件的輕緩化處理,不免有以錢買刑的嫌疑。二是“權力、權利易被濫用”的質疑。首先,檢察官權力被濫用,刑事和解制度的適用,使得檢察官的自由裁量權擴大化,檢察官對該類案件“可捕可不捕”,可操控性更強;其次,被害人權利被濫用。被害人極有可能抓住犯罪嫌疑人怕被關押在看守所的心理借機敲詐,賠償金額畸高;最后,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屬權利被濫用。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屬可能迫使被害人“自愿”和解,如以不諒解則不賠償任何損失來威脅本身需要大筆金額消除犯罪影響的被害人。
上述質疑未能有效地消除,與現行檢務公開化、透明化程度不高有一定的關系。如律師未能充分參與審查逮捕的刑事和解程序。2013年C區(qū)檢察院全年辦理的案件近2500宗,聽取辯護律師意見僅14人次,有律師參與刑事和解的僅有2人次。又如對擬不捕案件舉行公開聽證偏少,2013年年底C區(qū)檢察院開始初步探索對擬不捕案件的公開聽證,并未全面地推行。
(二)刑事和解在審查逮捕階段的啟動與適用缺乏完善規(guī)范
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關于辦理當事人達成和解的輕微刑事案件的若干意見》和《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試行)》雖然明確了刑事和解在審查逮捕工作中的適用,但是缺乏具體適用的統一規(guī)范,如檢察機關在刑事和解的角色定位,和解協議的效力、檢察機關與公安機關的分工配合等;《刑事訴訟法》雖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刑事和解的法律地位,但其是對當事人和解的公訴案件訴訟程序進行具體規(guī)范,未針對審查逮捕中適用刑事和解進行深入全面的規(guī)制和引導??傮w而言,目前理論和實踐大半是側重于研究審查起訴階段刑事和解制度的適用,審查逮捕階段刑事和解的適用仍缺乏具體制度規(guī)范的指導。
(三)刑事和解在審查逮捕階段適用率較低
如表一所示,2013年C區(qū)檢察院審結偵查機關提請批準逮捕案件2342件3535人,因刑事和解而作出無社會危險性不捕51人,僅占審結總人數的1.44%,占不捕總人數的8.67%。審查批捕環(huán)節(jié)適用刑事和解的案件比例偏低。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案多人少矛盾突出,刑事和解適用加劇負擔。2013年C區(qū)檢察院偵查監(jiān)督部門審結偵查機關提捕案件近2500件,人均年辦案數超過190件,辦案任務本身較為繁重,適用刑事和解還需要承辦人額外承擔居中調解、訊問犯罪嫌疑人、參與科室討論等工作,加劇負擔。二是承辦人有畏難情緒,承辦人提出適用刑事和解不捕的,往往需要承擔來自單位、社會等各種壓力,怕被人稱是人情案、金錢案。三是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機制未能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作用,捕后適用刑事和解的案件數少(見表二),2013年C區(qū)檢察院批準逮捕近3000人,通過捕后適用刑事和解變更為非羈押強制措施的僅有4人,僅占總批捕人數的0.14%。
(四)對犯罪嫌疑人的后續(xù)幫教工作力度不夠
C區(qū)檢察官設立的“管護教育基地”在實施幫教的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管護教育基地點少、可容納人數有限,可獲得幫教的基地范圍較窄,大量幫教工作未能全面推開。C區(qū)檢察院每年受理審查逮捕案件3000人以上,但納入管護教育基地的人數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自2013年5月掛牌成立以來至2014年9月,僅有7名犯罪嫌疑人納入該基地。二是管護教育基地缺乏專業(yè)性人才進行有關幫教工作。三是脫保現象仍然存在,幫教工作無法開展。納入基地的7名嫌疑人中有1人棄保潛逃。
三、刑事和解完善路徑
(一)將檢務公開貫穿于刑事和解工作始終
只有將刑事和解工作置于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之下,不斷深化公開的方式方法,推進審查逮捕的司法化、公開化,才能更好消除公眾的疑慮,以透明促公正、保廉明、贏民心。第一,深入推進審查逮捕階段聽取辯護律師意見制度,通過設立專門的律師投訴渠道,如投訴電話熱線等,充分保障律師對刑事和解的參與權、監(jiān)督權。第二,大力推進擬不捕案件公開聽證制度,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和監(jiān)督權,探索擴大聽證人員的范圍,最大限度地促進刑事和解工作在陽光下運作。
(二)探索建立刑事和解案件國家扶助制度
為最大程度地消除因經濟條件的不同而導致平等主體在適用法律方面出現差別性,保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積極探索建立國家扶助制度。在犯罪嫌疑人無力賠償損失時,由國家財政給予被害人相應的先行補償,國家再向犯罪嫌疑人追償,既能幫助犯罪嫌疑人取得諒解和獲得從寬處理的機會,又能盡早消除犯罪行為對被害人造成的不良影響。如可借鑒蘇州市公安局率先在全國成立刑事和解救助協會的有益嘗試。[2]
(三)規(guī)范刑事和解在審查逮捕階段的啟動與適用
第一,在刑事訴訟法的層面正式確立刑事和解在審查逮捕階段的地位,以法律形式確立審查逮捕中適用刑事和解的正當性;第二,公、檢、法聯合出臺相關規(guī)定、規(guī)則,具體、規(guī)范指引刑事和解的實踐操作。如具體明確或細化在審查逮捕階段,檢察機關在刑事和解中角色地位、檢察機關與公安機關的分工配合、刑事和解效力、刑事和解處理的案件種類等。第三,基層檢察院內部制定相關的規(guī)范制度,有效地指導執(zhí)法程序。
(四)轉變執(zhí)法理念,優(yōu)化機制,提高刑事和解適用率
第一,樹立服務工作理念,克服畏難情緒。充分認識到扎實做好審查逮捕階段的刑事和解工作,能夠大大減少了審前羈押,有力得節(jié)省司法資源,從而提高刑事和解適用;第二,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設立專人負責刑事和解案件,優(yōu)化整合資源,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積累經驗;第三,落實好偵查階段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針對可能在捕后達成和解的案件,重點跟蹤落實。充分地將刑事和解延伸到批捕后的監(jiān)督建議。
(五)推進管護教育基地幫教工作向縱深發(fā)展
管護教育基地的探索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既能實現對犯罪嫌疑人幫教作用,又能消除承辦人對犯罪嫌疑人作出不捕后可能不到案影響訴訟程序的疑慮,但該機制僅在有限的范圍內發(fā)揮作用,有待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第一,嚴格管護教育基地準入的同時力爭多點探索管教場所。第二,選取管護教育基地時,優(yōu)先考慮具有心理輔導、幫教專業(yè)知識人員的場所,爭取專業(yè)型人才融入管教基地。第三,加強公檢法三機關的溝通協調,爭取管教基地所在派出所的理解與支持,以獲得派出所對管教基地周邊治安秩序的加強維護、對涉罪人員進行常規(guī)監(jiān)管并及時反饋和對涉罪人員出入管教基地進行重點監(jiān)管等,增強實效。
注釋:
[1]陳光中:《刑事和解再探》,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10年第2期。
[2]蘇州市公安局在率先聯合社會力量成立刑事和解救助協會,可為受害人提供先行賠償,并可為經濟困難的加害方提供“以工代償”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