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本刊首席記者 郭潤祥
崔建國與他的“收藏帝國”
文/圖_本刊首席記者 郭潤祥
崔建國收藏的青銅大方鼎
青銅器、古佛像、古瓷、古玉、古錢幣、壁畫……也許是這些古董太陳舊,把光搶走了,即使是大白天,幾盞日光燈開著,數(shù)盞射燈罩著,房里仍顯得光線不足。
這是崔建國陳列“寶貝”的地方,說是陳列室,其實更像是倉庫。沒有家具。滿屋的古董雖說有些擁擠,卻擺放有序,潔凈整齊,堆層疊架之間,幾千件古瓷、數(shù)千件古玉、幾萬枚珍稀古錢幣,幾百尊各種材質(zhì)的佛造像,幾百幅古壁畫,數(shù)百件精美的青銅器……只留下一道窄窄的“走廊”。崔建國說,這些只是他藏品的一部分。
2015年5月初的一天,在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的某小區(qū)里,本刊記者見到了他。他的客廳里古董不少。碩大的春秋錯金銀青銅犀牛、近一人高的唐代水晶鑲寶石觀音造像,或是一枚不起眼的古錢幣,擺放都有講究。
在他的陳列室里,我們在古董隔成的“走廊”中穿行,崔建國時不時珍愛地撫摸著他的寶貝。跟記者介紹這些古董時,他的語氣顯得有些虔誠,他不會說“買來的”,而是說“請來的”。
崔建國有兩個身份:河南省恒和實業(yè)有限公司董事長,古玩收藏家。第一個身份在當下的輿論生態(tài)中往往會讓人產(chǎn)生不當?shù)穆?lián)想,比如官商勾結(jié)、為富不仁,比如只知有錢,不知有德、有義的“土豪”。然而,崔建國不僅生財有道,而且志向高遠,意趣高雅,別具一種豪杰胸襟文人心,努力造房賣房之余,將大疊的鈔票砸向收藏,通過為國“收藏古董”這種特殊方式回饋社會,并不像有些房產(chǎn)商那樣,整天與腐敗官員勾肩搭背、紙醉金迷。三十多年后,崔建國身后一個令人震撼的“收藏帝國”漸次呈現(xiàn)。聽他聊天,語氣中自然流露出對中華燦爛文明和文化的敬畏,袒露出為保護中華文明寶藏責無旁貸的心聲,為弘揚中華文明舍我其誰的文化擔當意識。崔建國對各類藏品的研究,尤其是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細微之處的了解,常常使人忘記他的職業(yè),而把他當成一位學者或教授。
近幾年,也許是已屆天命,崔建國突生緊迫感,他四處奔走,想為他的“寶貝”找個可靠的歸宿,卻一直未能如愿。這成了他的一塊心病。
在隨后的幾天里,記者跟他去了另外幾個他珍藏寶物的地方。
除了鄭州市,崔建國在河南其他城市還有房地產(chǎn)項目,這些房子也成了他的藏品倉庫。他的藏品門類涵蓋古瓷、古玉、古錢幣、青銅器、壁畫、佛造像、古琴、雜項八大類。萬余件的數(shù)量,不知道在國內(nèi)民間收藏中能不能稱“最”。但論品質(zhì)和收藏價值,估計國內(nèi)很難有超過他的。他的藏品可以用“精”來概括,像狀如故宮后母戊大小的青銅大方鼎,直徑60公分的春秋谷紋白玉璧、漢白玉北魏佛造像、新石器時代和田青玉之“太陽神”,“大齊通寶”古錢幣、宋五大名窯“鈞、汝、官、哥、定”瓷器、約70公分高的元青花纏枝蓮將軍罐、明拓《淳化閣帖》等藏品均品相完整,其中不乏孤本、稀世之寶,有的據(jù)說國家博物館里也難覓蹤影。業(yè)內(nèi)有見識的藏家說他是國內(nèi)民間收藏“第一人”,看來絕非浪得虛名。
崔的幾位朋友都說:老崔的藏品如果拿去拍賣,估計有千億之巨。“重要的還有藏品所包含的文化容量,這種價值金錢難以估量?!?/p>
崔建國大學畢業(yè)后到政府機關(guān)工作。20世紀90年代初,幾次挪位后,他就職于河南省政府的某部門,業(yè)余時間做點收藏。30歲官至副處級,仕途已是不錯了,但他并不愜意,機關(guān)工作讓他感到乏味。不高的收入也讓他的收藏有些捉襟見肘。他有了改行的想法。最終他辭職,做了房地產(chǎn)商。崔建國搞收藏受其父影響。崔父是河南某縣的干部,業(yè)余愛好收藏,“父親的收藏量不多,價值高的藏品也不多;但父親的人品和對收藏的酷愛影響了我一輩子。”
還是30年前在職的時候,崔建國就喜歡逛地攤。那是個考驗眼力的好去處。
一次,他趁周末連夜驅(qū)車數(shù)百公里,天亮時趕到江西景德鎮(zhèn),正是當?shù)毓磐娴財傞_市。蹓跶了一圈,他瞄上了一個古董:清康熙年間驕黃釉將軍罐,業(yè)內(nèi)亦稱“雞油黃”(該品種現(xiàn)已失傳)。器物品相完整,包漿圓潤,非常精美。賣主開價4600元。幾次還價下來,賣主咬定3600元后再不讓步,此后任憑磨纏,再無分文退讓。崔建國出門時帶了4000元,來往路途上要花費數(shù)百元。他囊中羞澀,又舍不下這件古董,情急之下就蹲在一旁的攤位上裝作欣賞古玩,眼睛的余光卻始終不離這個將軍罐。收藏界規(guī)矩:只要藏品被某位買家先拿在手上,即使還沒有成交,旁邊的買家都不得再上手?!拔耶敃r想,只要有情況,我肯定會快人一步先把罐子搶到手上?!?/p>
最終,這件寶貝被崔建國收入囊中。當著賣家的面,他把口袋里的所有錢款和證件全部掏出來,并把自己的聯(lián)系方式告訴了賣家,承諾只要去河南,一定熱情接待。賣家也在注意他,也許被他的誠心感動了,也沒多說,豪氣地一揮手:拿走吧!
“我常常想起他,總想著哪一天他會突然來到鄭州。但他一直沒聯(lián)系過?!贝藿▏粺o掛念地嘆了一聲。
崔建國還收藏有一套完整的明版《淳化閣帖》,共十卷。淳化閣帖為我國最早的叢帖,亦稱“法帖之祖”,極為珍貴。該帖收錄包括帝王篇、名臣篇和王羲之、王獻之著名書法家在內(nèi)的歷代名家墨跡拓印共十卷,上至漢惠帝,下至北宋淳化年間,年代跨度千余年。拓印《淳化閣帖》傾舉國之力,方成這部法帖。宋仁宗慶歷年間,宮中大火,古木版全部焚毀,因而宋時拓本就極為珍貴,價值連城。明朝嘉靖年間出了一套石刻拓印本,清朝順治年間又拓印了一次,雖不及前者珍貴,但世存珍稀、價值亦不菲。北宋版《淳化閣帖》世所罕見,為藏家垂涎之物。1994年,啟功先生得知美國古董收藏家安思遠藏有北宋拓《淳化閣帖》四、六、七、八卷,遂托人動員他將此帖帶到中國展出。至2003年,經(jīng)原國家文物局官員赴美洽談,這部不全的《淳化閣帖》被安思遠以450萬美元轉(zhuǎn)讓于上海博物館。此事被媒體爭相報道。僅四卷《淳化閣帖》回歸,就在國內(nèi)名噪一時,足見其珍貴異常。
那么,崔建國收藏的這套完整的明版十卷《淳化閣帖》,價值該有幾何?
崔建國介紹他的收藏品
多年以后,崔建國感嘆:民間收藏這潭水太深,表面上波瀾不驚,其實藏龍臥虎。
“相比于民間收藏的量和精,故宮還稱不上老大。珍貴的藏品散落于民間,最有成效的保存秘訣也在民間?!边@話有點雷人。但他認為道理其實簡單:民間藏家更具有強烈的責任感,“最起碼,他們購買藏品花的是自己的血汗錢,甚至搭上全部家產(chǎn),既等不來官銀,也靠不上官權(quán),因而更悉心愛護?!钡蚍N種原因,民間藏家多低調(diào)行事,不事張揚。甚至,還有不計其數(shù)蟄伏于民間的大收藏家,藏品愈是珍貴,外人愈是難以知曉。這種情形常常令局外人產(chǎn)生錯覺:只知故宮博大而不知民間厚重。確實,若論藏品“單挑”,官方與民間確實不在同一個級別。但若論整體的“量”和“精”,民間收藏一定勝出。另外,真正的博大精深應在民間。據(jù)聞,國內(nèi)光是民間博物館就多達四百多家,這還不包括像崔建國、王健林、巴如意、馬未都等重量級的收藏“大鱷”以及幾千萬人數(shù)的個人收藏。這一龐大的“收藏大軍”一直蟄居于民間。
每一件藏品都是一段歷史,有的片段還令人震驚。佛教漢初由印度傳入中國,至北魏已達鼎盛。崔建國收藏有多種材質(zhì)的個佛造像,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為多。他說:“佛像表情乍看相似,其實差別很大。北魏時期的佛像神情飄逸,俊俏清奇,有些像神;而到了唐代,表情豐滿沉穩(wěn),更像是人?!敝袊鴼v史上曾有三次大的“滅佛”運動,最大最慘的一次發(fā)生在唐代的武宗年間,其時全國四千多座廟宇被毀,佛像遭殃。這一時期的佛像有一個相似點:頸部多為暴力折斷。崔建國認為,不排除盜賊所為,更多的則是政治風暴造成的。
他的藏室里掛著一幅中國當代知名畫家黃胄畫的齊白石肖像,畫技之精美令人叫絕。這是黃胄一幅著名的作品,叫“白石老人”。藏品是幾經(jīng)輾轉(zhuǎn)才到了崔家。奇怪的是,下方的作者題款卻被齊刷刷裁去,留下一片不協(xié)調(diào)的空白。崔認為裁去題款是原藏家不得已為之,如果不“忍痛割愛”,這幅名作恐怕在“文革”中難逃一劫。社會動亂常常殃及池魚,最常見的是古董遭殃文物損毀。藏品無言,它們記載中華文明的輝煌,也留下了黑暗時期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無奈。
“藏家的快樂,還在于你面對的是一部可以觸摸的歷史。”
崔建國大學學的是企業(yè)管理,讀研、讀博都是在就業(yè)之后完成的??釔凼詹卦从谒麑χ袊鴼v史和文化的濃厚興趣。他認為收藏了各個朝代的古董,即是收藏了中華文明史最精彩的片段,把這些片段可以組成“蒙太奇”,可以看出中國歷史進程的主要脈絡,也可以探究政治在中國文化發(fā)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爸袊膰楠毺?,每個歷史時期的政治都會對社會現(xiàn)狀施加深刻的影響,它們也體現(xiàn)在當時的器物上,比如青銅器中最厚重的鼎,反映了當時的禮制。宋代名窯鈞、汝、官、哥、定生產(chǎn)的著名瓷器,反映了宋人的安閑和極高的審美情趣。”他開了個玩笑,“官方的好惡幾千年來甚至主宰著社會時尚。北魏皇室崇佛,民間就廣修寺廟洞窟。唐明皇愛楊貴妃,雕塑和壁畫上的女子就個個豐腴飽滿?!?/p>
宋代瓷器歷來為藏界珍品,尤以“鈞汝官哥定”五窯為甚。在日本,有“家有鈞瓷一片勝卻財產(chǎn)萬貫”之說。即使一小塊鈞窯瓷片都被視為寶物,如磨制成飾物鑲嵌在皮帶上,就身價不菲。宋代“鈞汝官哥定”五大名窯的瓷器,他皆有收藏,皆精美絕倫。他不收藏殘缺不齊的古董。他的所有藏品先后經(jīng)歷了五六次淘汰,留存下來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當屬“精品中的精品”。他相信自己的藏品中沒有假貨混入,他認為每一件藏品都“刻”有它出生時期的獨特“胎記”,這是無法仿制的。
說到贗品,崔建國認為蒙一蒙外行還可以,內(nèi)行是不容易上當?shù)?。比如青銅劍的鋒利關(guān)鍵在于鑄劍時銅、錫合金的最佳比例,這在現(xiàn)代已不算太難,經(jīng)過研究和試驗,已基本上弄清了。但今人仍無法仿制。為何?如青銅器包括青銅劍上的“錯金”“錯銀”工藝早已失傳,還有鐫刻其上的鳥蟲篆文字,年代均早于2000多年,至今難以破解。工藝失傳也是個世界性的問題,如古埃及的木乃伊,還有拉姆西斯神廟等等,都難以原樣復制?!凹词狗轮疲彩怯衅湫蜔o其神,徒有其表,如果都可輕易仿制,那么燦爛的古代文明也許就會魅力大減。”
崔建國癡迷于收藏,沉醉于收藏,是他癡迷于中國光輝燦爛的文化,沉醉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每一件藏品都是這種文明、文化的載體和見證。當他虔誠面對每一件藏品的時候,他的內(nèi)心對中國文化的燦爛輝煌,生出一種敬畏,生出一種驕傲,更產(chǎn)生出一種為國藏寶,讓寶藏重新煥發(fā)光輝的深深歷史責任感。
崔建國收藏的部分文物
崔建國的藏品中有一個商代青銅大鼎,比著名的故宮博物院藏品后母戊鼎略大,品相更完美,國內(nèi)一些大藏家說應稱之為中華第一大鼎。從收藏這件古董的曲折經(jīng)歷,可以看出崔建國性格上的專注和執(zhí)著。
開始他只是隨便去看看。那是二十多年前,在三門峽鄉(xiāng)下一個農(nóng)戶家的馬廄里,他看到了這個傳言中的寶物。當草料一層層揭開,披滿紅斑綠銹的大鼎赫然出現(xiàn)在眼前時,他有一種震驚的感覺。由于出土太久,歷經(jīng)百余年的風化,大鼎通體已熟透。鼎上未見銘文,以他的經(jīng)驗推測,此鼎的年代應是商代早期至中期。藏家開出的天價讓他望而卻步。他知道寶物遲早會易手他人。思量再三,臨走時他擱下10萬元,提出一個要求:不管大鼎去了哪里,都請務必告知。
此后的20余年,大鼎數(shù)次易手,輾轉(zhuǎn)幾個省市,從河南“漂”到寧夏,又到甘肅,再到河南,繼而山西……成交價格也翻了數(shù)番。而他的視線一直未離開過寶物的行蹤。當他有了足夠的資金,便很快將大鼎收歸門下。
青銅大鼎他從不輕易示人。大鼎剛運到家時,公司一位員工來幫忙清理,不小心擦傷了一小塊青銅鼎的紅斑綠銹,這讓他心疼了好長時間。他用手指輕輕叩擊,大鼎的發(fā)聲低沉濁重,“這叫‘銅啞’,只有年代久遠的青銅器才會發(fā)出這種聲音。”
當他與他的藏品在一起時,他好像變了個人,平素的精明干練已然不見,只有滿臉的虔誠和專注,目光也顯得癡迷。他常會把藏品托在手上,或青銅劍,或玉器,或古瓷器,或古錢幣……對著亮光左看右看,或輕拂其上微塵。有些青銅器、玉器的凸出部分已被磨得發(fā)亮?!安仄返搅宋疫@里,再也不會流浪,更不會流落到國外?!彼矚g一個人靜靜地呆在房子里,對著他的古董自言自語,他說這是“穿越時空的對話”“當對話時,每個藏品都會訴說它的身世和喜怒哀樂。每個藏品都是有靈性的,它們聽得懂?!彼矚g用“緣分”來形容他們的相遇。
“如果沒有緣分,大鼎不會等我二十多年。還有,世上比我有錢的藏家多得是,為什么我能收到這么多好東西?為什么別人重金相許,這些寶貝走了之后又回到我這里就再也不走了?我們是知音。它知道我這里是它們最好的歸宿?!?/p>
他在圈子里人緣甚好。凡是有上門來轉(zhuǎn)讓藏品的,不管是否認識,也不管成交與否,他都會熱情接待,還會給來者買好回程車票,打理好住宿費。他的一些藏品就是這樣被“送”上門的。
在他的藏品中還有十多把明清古琴,其中一把據(jù)說是宋琴,他輕撫琴弦,果然是“龍吟虎嘯”之聲。國內(nèi)古琴目前十分罕見,故宮博物院也僅有46把,而崔一人竟有近20把。他認為,中國文人的琴、棋、書、畫,琴是第一位的,最能反映文人的情操和學養(yǎng),而真正把琴彈好的是飽經(jīng)風霜的老男人,“再過三五年,我就彈彈琴吧!”言語中似有一種期待和向往。
也不能單純把崔建國看作一個文化人。他經(jīng)歷過生死。早年對越反擊戰(zhàn),他親眼看到戰(zhàn)友在身邊倒下。有天晚上遇敵方特工摸營,同睡一個帳篷的戰(zhàn)友被殺,死時竟悄無聲息。一個閱歷豐富的人,身上往往帶有多重個性。崔建國就是這樣。他碰到過蠻不講理上門死磕的,也碰到過敲詐、威脅的,他不吃這一套,這時他會露出怒目金剛的另一面。有一次,一個漢子闖進辦公室惡語威脅,他被激怒了,一腳將對方踹出門外,“你快報警,再不報警老子揍你!”房地產(chǎn)行業(yè)從來不相信書生意氣,況且這里的江湖味實在太濃,容不得崔建國羽扇綸巾,有時他不得不扮演另一種角色。
鐵圍欄、防盜門、監(jiān)控器、聲光報警、紅外線遠程報警……為了藏品的存放安全,崔建國費盡了心思,卻仍不免顧此失彼。他收藏有數(shù)塊昌化雞血石原石,均里外艷紅,大的四五十斤,小的一二十斤。昌化雞血石礦源已竭,目前其價值論克計算,堪比黃金。忽一日他發(fā)現(xiàn)一小塊雞血石丟失了。又一天他還發(fā)現(xiàn),附著在礦石上的幾個天然紅寶石不知被誰摳走了。他想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被人順手牽羊了。丟失的東西并不多,但他總有一種不安全感。
這幾年,崔建國一直想建個博物館,給他的藏品安一個“家”。建博物館需要合適的地方,需要土地,還需要有關(guān)部門的審批。但他呈送報告,東奔西跑,卻應者寥寥。香港鳳凰衛(wèi)視一位負責人看了他的藏品后感到十分震撼,力邀他把博物館建在上海浦東,土地和建館費用,他們無償提供。但崔建國執(zhí)意要把博物館建在河南本地,就婉謝了人家的好意。后來官方有些松口:建博物館可以,但館內(nèi)的藏品登記后要由官方統(tǒng)一調(diào)配。崔建國有些不高興:我人還在呢,我的東西進了館我就不能動了?
崔建國有一個不錯的家庭,妻子賢達,一直支持他的收藏。他和妻子也做些社會慈善,比如建希望小學、給地震災區(qū)捐款,都是由妻子具體操作,且不留名,不宣傳,情深處感同身受,低調(diào)得云淡風輕。三個孩子分別是海歸的博(碩)士畢業(yè)生,都有自己的事業(yè)。對于這筆巨大財產(chǎn)的歸屬,崔建國自有他的主意,他說以后每家分幾個古董當擺設就行了,要那么多東西干啥。他是個很看重人生過程的人,認為人生的價值不在于最終占有多少,而在于你經(jīng)歷了多少。這些寶物最好的歸屬,是在博物館里傳播中華文明和文化,至于個人得失,則無足輕重?!拔襾砹?,我看到了,我經(jīng)歷了?!彼α诵?,“好像是哪位歷史人物說的吧。”
崔建國還在做建博物館的夢,聽說他又把新的報告遞上去了?!斑@些藏品的最后歸屬地不是在我這里,而是在博物館,它們屬于國家,屬于中華民族。”他指了指滿屋子的古董。